口腔修复中正畸治疗的应用价值
2019-07-31齐红丽
齐红丽
(新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新疆 昌吉 831100)
目前,受到人们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口腔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导致需要接受口腔治疗的患者人数日渐增多[1]。针对发病患者,在确诊后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必不可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十分关键。本组研究观察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89例接受口腔修复患者进行研究,性别分布情况为:男性48例、女性41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为(30.12±1.05)岁;体质量指数18.24~24.52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22±1.13)kg/m2。入组患者均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并被实施随机分组治疗。其中45例接受常规修复治疗,设为常规治疗组,其余44例接受口腔正畸治疗,设为正畸治疗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情况与平均年龄等基本资料进行组间两两对照组,经比较均处于基本一致的状态,均P>0.05。
1.2 研究方法:常规治疗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常规修复治疗。正畸治疗组均接受口腔正畸治疗,首先对患者实施正畸前准备,包括清洁口腔,清除损坏牙体等。之后对患者实施正畸治疗,利用直丝弓对患者的口腔变形状况实施矫正,以恢复牙齿的整齐排列状态。采用牵引方式矫正患者的畸形牙齿,以保证牙齿咬正常生长,恢复牙齿的咀嚼功能。不同的治疗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资料作为观察指标。
1.3 研究指标。治疗效果评价:治疗后患者口腔情况得到显著改善,牙周状况恢复正常,面部美观程度显著提升视为显效;治疗后患者口腔情况、牙周状况均得到一定的改善,面部美观程度得到一定的提升视为有效;治疗后患者口腔情况、牙周状况、面部美观程度均未得到明显改善视为无效,以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作为各组总有效率[2];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9.0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导入本组研究数据结果实施统计处理。计数资料、计量数据的统计学比较分别采用卡方(χ2)检验、t检验。P值经检测<0.05,则表示两组数据经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间两两对照,分别对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实施统计分析,可得两组在性别与年龄等因素上经比较均处于基本一致的状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治疗方案在口腔修复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判定与总有效率比较: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22%,明显低于正畸治疗组的95.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正畸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咀嚼功能受限情况,总不良反应率为2.27%,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1.11%,(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表3 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 论
目前,各种口腔疾病在临床十分常见,例如牙列错颌畸形、牙体缺失时间过久等,影响到患者的咀嚼功能以及外貌情况等[3]。针对此类患者,需要及时的对其实施修复治疗。但是,常规修复治疗中,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疗效,但大多牢固性不佳,治疗后较易引发各种不良反应。近年来,正畸治疗的出现,则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问题。经本组对比研究即发现,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22%,明显低于正畸治疗组的95.45%,同时,正畸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分析相关原因,是因为正畸治疗可以通过科学的调整用力,进而达到逐渐使牙齿、牙槽骨以及颌骨产生生理性移动的目的,最终实现对口腔内牙齿错畸形的有效矫治[4]。治疗中选择借助一定的矫正装置来对患者的牙齿、面部骨骼以及颌面神经肌肉等进行处理和调整,以获得理想的协调效果和矫正平衡效果[5]。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具有理想的应用效果,可有效提高修复治疗效果,并减少各种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出现。效果安全可靠,故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