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

2019-07-31刘玉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7期
关键词:盆底肌力康复训练

刘玉梅

(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4)

女性在妊娠及分娩后,会发生骨盆损伤,若盆底肌力未得到良好的恢复,将转变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该疾病是由于盆底支持组织薄弱、盆腔脏器位移所引发的一系列盆腔脏器位置及功能异常症状,以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为主要症状[1]。近些年来,人们对于女性生殖健康的关注度逐步提升,产妇在生产后一般都会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盆底康复训练,以促进盆底肌功能的而改善。此次试验旨在探究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现将试验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我院自然分娩的产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前瞻性研究原则,采用掷币随机法,将之分为两组,各45例。患者基本资料为:①对照组。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20岁、38岁,中位数年龄(27.63±3.28)岁;最短、最长妊娠时间分别为36周、42周,平均时间为(39.06±0.54)周;②观察组。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20岁、38岁,中位数年龄(27.13±4.17)岁;最短、最长妊娠时间分别为35周、42周,平均时间为(39.50±0.63)周。从年龄分布、妊娠时间等基本资料上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对比研究的意义。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a.入选者均为足月分娩的单胎产妇;b.此次试验计划上交至医学伦理委员会后,通过审批,并在其监理下进行,患者知悉实验内容后自愿参加,已签署知情同意书[2]。②排除标准:a.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器质病变者;b.合并有胎盘植入、胎盘前置、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妊娠并发症者[3]。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后护理,根据患者的临床治疗、生产需求,实施对症护理措施,加强产妇及新生儿生命体征指标监测,给予产妇母乳喂养指导、饮食护理干预,同时,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盆底电刺激疗法,在前期,给予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患者排便后去截石位,消毒后,将治疗仪电极贴片置入阴道,接通电源,选择治疗模式,当电流显示为实心圆时,频率设置为10~100 Hz,脉宽设置为200~500 Izs,电刺激持续时间为2~20 s,间歇时间为2~50 s。每周2~3次,持续30~60 min,治疗时,采用低频(不超过50 Hz)、高频(50~100 Hz)循环模式,在此期间,可进行盆底肌力测试,以调整频率和脉宽,通过肌电图将产妇肌肉活动信息以转化为听觉信号反馈给产妇。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进行盆底康复训练,于产后6~8周,取坐位或卧位,逐步放松大腿、腹部肌肉,深呼吸,依次收缩肛门、引导、尿道,每次维持6~8 s,注意力集中,然后放松呼吸,重复上述动作3次后,期间放松6 s,加快速度,再进行下一组动作,每次训练持续8~10 min,每日1~2次即可。同时,使用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收缩训练,每次训练10~20 min,训练后进行下蹲、上下楼梯、跳动等动作,若能轻松控制可更换大一号的哑铃继续训练,直至完成5个型号哑铃的训练。

1.4 判定标准:产后由专业的妇产科医师进行盆底肌力检查,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对产妇盆底肌力进行检测,照国际通用标准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根据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肉收缩持续时间、次数将之分为6个等级,等级超过3级视为正常,记录两组产妇训练前后肌力>Ⅲ级的例数,计算百分比,记录两组肌电压[4-5]。根据两组训练前后盆底肌功能指标变化,评价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

1.5 统计学分析:此次试验所记录的基础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百分率(%),组间对比方式为χ2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为(x-±s),组间对比方式为t检验,若计算得到P<0.05的结果,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 果

训练前,两组盆底肌力及肌电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肌力>Ⅲ级比率显著降低,肌电压显著上升,但观察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训练前后盆底肌功能指对比

3 讨 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种产后常见病症,严重影响到女性生理健康及生活质量,是妇产科中的一个重点防治项目[6]。盆底肌作为女性身体结构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像弹簧一样支撑着女性盆腔脏器(诸如子宫、膀胱、直肠等),对于排尿、排便、维持阴道紧缩度等方面有着调节作用。产后所引起的盆底肌功能障碍,对于患者今后的生活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产后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在产后,对产妇进行盆底功能保健知识宣传,有计划地指导产妇进行基础盆底功能训练,结合生物反馈联合盆底电刺激疗法,通过肌电图将产妇肌肉活动信息以转化为听觉信号反馈给产妇,能够让产妇在被动点运动的刺激下唤醒本体感觉,形成正常的生物运动反馈,有利于产妇盆底功能的恢复。此次试验中,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盆底肌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产妇分娩后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盆底肌功能可有效改善,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盆底肌力康复训练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