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以来《中国茶叶加工》文献计量学分析与评价
2019-07-31施林佐石琳陈鹏赵玉香杨秀芳
施林佐,石琳,陈鹏,赵玉香,杨秀芳*
(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16;2.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中国茶叶加工》创刊于1981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茶叶综合性学术期刊,杂志主要刊登以茶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技术成果,内容涵盖茶叶生产加工、机械装备、储运保鲜、品质化学、质量标准、功能保健、资源利用、经营管理、市场流通、文化历史等领域,是科技信息交流的窗口,也是国内外茶业同行提供学术成果发表与实用新型技术交流的平台。
文献计量分析法是采用数理统计学分析方法来定量描述、评价和预测学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图书情报学研究分支,具有显著的客观性、定量化、模型化的宏观研究优势[1]。用文献计量学原理,对《中国茶叶加工》近年来(2001~2018年)发表的全部文献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内容涉及文献计量、关键词频率、基金资助情况、被引率分析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茶叶加工》近年来办刊的基本情况、文章分布和研究热点,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文章的选择等提供依据和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采集与处理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http://www.cnki.net/)为数据源,检索范围为《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年际跨度为2001~2018年,检索时间2019年3月。结合人工复查,经甄别剔除补白、信息交流、卷首语等,获得有效文献。对所得文献数据,取其文献题名、第一作者单位、文献资助基金等进行整理,按分析指标建立数据库,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文献关键词数据从上述文献数据中提取。先将每篇文献中所有关键词提取出来,然后将每篇文献中多个关键词分离成单个关键词,把一些含义雷同而文字不同的关键词进行统一替换,并去除“茶”“茶叶”关键词,再对含义近似的关键词进行同类归并,用以做进一步的分析统计。
文献被引用频次数据来自中国知网的中国引文数据库,出版年跨度为2001~2018年,检索时间为2019年3月。从该数据库庞大的引文资源中把引用《中国茶叶加工》发表文献的引用次数提取出来,并按每篇文献所对应的被引频次进行整理。
1.2 统计分析方法
对所得原始数据,通过整理、转换等处理后,采用Excel软件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搜集到的文献信息按 “文献题名”“作者单位”“文献资助基金”“被引频次数”等项目组建数据库,并对文献按“技术研究”“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文化历史”等类别进行标识,利用软件的筛选、查找和统计等功能,对文献量、作者及其单位、被引次数等进行数量、频次各种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年际分布
2001~2018年际CNKI收录 《中国茶叶加工》文献总量1500篇,经甄别剔除补白、信息交流、卷首语等栏目,获得有效文献1084篇,各年度有效文献总量及主要栏目分布如图1所示。2001~2014年,《中国茶叶加工》是季刊,每年有效文献数量多稳定在50~60篇左右,2015~2017年改制为双月刊,年载有效文献量有所增加。2018年开始,为保证杂志发文质量,杂志恢复为季刊,每年有效文献数量回落至50篇左右。
在《中国茶叶加工》所有的栏目分布中,产业发展栏目主要介绍全国、各省市及各产茶县茶产业发展的概况、存在问题和建议,帮助产茶县政府领导、地方茶业管理职能部门、茶叶协会的相关从业人员给予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2001年以来共发表276篇产业发展相关论文 (包含产业专题和发展论坛、生产流通栏目),占有效文献总量的25%。技术研究栏目主要发表基础研究的文章,包括原创性试验设计和基础研究综述,是科研人员和高校学子成果发表和思维碰撞的平台,也是《中国茶叶加工》最主要的栏目,2001年以来共发表332篇相关学术论文 (包含部分专题研究栏目),占有效文献总量的30%。技术应用栏目主要刊登茶叶加工技术相关文章(包括初加工技术总结、精加工技术流程、自动化加工介绍、加工机械改良与创新等)、茶及茶功能成分在深加工领域的应用、茶食品的研发等内容,发表茶精深加工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广大茶企和茶农提供经验参考和技术借鉴,2001年以来共发表272篇相关论文 (包含部分专题研究、推广应用、工艺机械、工艺装备、茶食品技术、生化检测等栏目),占有效文献总量的25%。文化历史栏目主要为茶艺编创、茶文化和历史的溯源介绍等方面的研究,2011年以来发表125篇相关论文 (包含历史文化和文化博览等栏目),占有效文献总量的11%。此外,2001~2018年期间《中国茶叶加工》还组织了22篇标准法规的解读和21篇专题讲座,为广大普通茶学爱好者给予交流和科普。
从各栏目的年际分布来看,2001~2010年期间,产业发展是发文量较大的栏目,2011年后数量开始减少,但在2015~2017年期间有所回升,特别是2016年编辑部策划了两期各省市茶产业“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的专题,对各产茶区产业发展状态做了系统的回顾和展望。技术研究栏目每年发文量都在10篇以上,2005年后逐渐成为杂志发文占比最大的栏目,特别是2015年发文量达37篇。技术应用栏目总发文量和产业发展相当,在2010年前发文量远低于产业发展,2010年后逐渐追赶并有赶超的趋势。文化历史类论文年发表量比较稳定,没有很大的波动。
2.2 发文区域分析
图1 2001以来文献年际分布Fig.1 Yearly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 columns since 2001
将《中国茶叶加工》在2001~2018年期间发表的有效文献的第一单位所在区域进行统计,共计有22个省份的机构以第一单位在 《中国茶叶加工》发表论文,涵盖了所有产茶区域。发文量前十的省份如图2所示,浙江省涵盖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等国字号茶学研究单位,发文量占据了半壁江山,达510篇。紧随其后的是安徽省、福建省,发文量分别为132篇和102篇,随后是湖北省、云南省、湖南省、山东省、江苏省、河南省和广东省,在2001~2018年间累计发文量都超过了20篇。这些区域不仅是产茶大省,同时也是茶学研究的大省,产学研结合,科技的力量同时为茶产业的腾飞插上了的翅膀。
图2 2001以来发文区域分析Fig.2 Analysis of publishing area since 2001
2.3 发文机构分析
将《中国茶叶加工》在2001~2018年期间发表的有效文献的第一单位 (取每篇论文排名第一的单位)的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文量较大的第一单位如表1所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作为《中国茶叶加工》的主办单位,是发文量最高的机构,达到了178篇。安徽农业大学发表67篇有效文献,是发文第二多同时也是篇均被引率最高的机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发表论文34篇紧随其后。浙江省农业厅、浙江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也都至少发表20篇论文。发文量排在前10的单位还有福建农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此外,对发文机构所发表文章的被引次数及篇均被引率 (篇均被引率=被引数/有效文献总数)进行统计,在发文篇数超过5篇的单位中,安徽农业大学的篇均被引率最高,达到了11.4次/篇,篇均被引率超过6次/篇的还有浙江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篇均被引率指标在某种程度上是其论文学术价值高低的一种衡量指标[2],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单位近年来在《中国茶叶加工》发表论文的质量更高。
表1 第一单位发文情况统计分析Table 1 Statistics on the cited data of major institutes
对2001~2018年期间各类机构在的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并将这些单位分成了4大类,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管理机构和企业,各类机构的发文情况如图3所示。管理机构在2001~2006年发文量最大,占比都超过了35%,但在2007年后发文的比例逐渐下降。这些管理机构包括了各省市农业厅、农业局的农业技术中心、茶叶站等管理部门和协会学会等涉茶组织,文章的内容偏向生产应用和经验交流,这也与产业发展栏目数量变化的趋势相一致。科研机构在2001~2006年发文量比较少,占比在22%以下,但在2007年后,发文占比有所增加,并一直稳定在30%以上,成为杂志发文的中坚力量,其中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贡献良多。高等院校发文占比在2001~2009年有所波动,但在2009年后占比稳定在29%。企业的发文量相对较少,且发文比例稳定在9%~12%。
2.4 文献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能简洁、全面地反映文献所涉及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大量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有效揭示其中隐含的特征、发展过程及趋势、专业分布等线索[3]。现对《中国茶叶加工》2001~2018年期间发表的论文全部关键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从一个侧面揭示所刊载文章概况、特征及学科发展趋势[4]。将在此期间发表的1084篇有效论文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再把一些含义雷同而文字不同的关键词进行统一替换。经过这样处理后,1084篇文献共出现关键词4149个(次),其中不同的关键词有2195个,平均每篇文章有3.8个。
图3 各类机构发文情况Fig.3 Comparision of literatures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institutions
一般而言,出现频次很高的关键词往往是研究热点的一种表征,经过提取、归纳和统计,文章得到几组高频关键词,如图4所示,他们是《中国茶叶加工》这十多年来最多涉及的内容。常用的关键词组及其出现频率为:加工142次、绿茶132次、产业97次、发展89次、功能性成分88次、品质82次、红茶79次、乌龙茶66次、对策51次和标准47次。作为以“茶叶加工”为核心的茶学综合性期刊,“加工”“绿茶”“品质”“红茶”等成为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几组关键词。同时,文章还对六大茶类及各类名茶作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按2001~2010年和2011~2018年两个时间段进行了统计和归纳,如表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在表2的统计方法中,将所有与各自茶类有关的关键词全都计算在内,例如“绿茶粉”“龙井茶”“径山茶”等与绿茶相关的关键词全都统计在 “绿茶”的关键词里。2001~2010年,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茶类是绿茶,出现了75次,远超其他茶类,随后是乌龙茶和红茶;2011~2018年,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茶类依然是绿茶,出现了57次,但是红茶出现的频率有了大幅提升,从25次增长至54次。此外,白茶的频率也从3次剧增至13次。其他几种茶类的出现频率没有很大的波动。这体现了近年来行业对红茶和白茶研究热度的增长。
出现频率最高的茶名分别是龙井茶、普洱茶、铁观音、祁门红茶、信阳毛尖、径山茶、六堡茶和碧螺春。相比于2001~2010年,2011~2018年间传统绿茶如龙井茶、信阳毛尖、碧螺春出现的频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新兴白化绿茶如安吉白茶、景宁白茶等开始出现。红茶的出现频率虽然有了大量的增加,但是红茶中传统的茶名祁门红茶的频率却没有变化,新增加的红茶类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传统绿茶产区纷纷创制新型红茶的案例上。黑茶类关键词频率虽然没有很大变化,但是在黑茶类的茶名中,普洱茶的出现频率在下降,六堡茶成为了近年来研究最多的茶名,出现频率也从1次大幅增加至6次。
图4关键词出现频次统计分析Fig.4 Statistics on the frequency of major keywords
2.5 文献科学基金资助情况
自从1989年国家设立科研基金以来,发表基金资助论文的数量一向被认为衡量期刊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4]。2001~2018年间,《中国茶叶加工》年际文献基金资助情况如图5所示,基金资助论文的比例呈逐渐增长的趋势。2001~2010年文献受基金资助较少,每年资助的篇数不超过10篇,占当年有效文献数量的比例低于17%。2011年后基金资助的文献占比有了大幅提升,到2018年资金资助的文献占当年有效文献数量达67%。
表2 高频茶类茶名关键词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major keywords about different tea kinds and the name of tea product
2001~2018年间,《中国茶叶加工》基金资助论文共276篇,其中国家级基金(如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论文80篇,占基金资助论文总量的29%;省部级基金(如各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计划等)资助论文129篇,占基金资助论文总量的47%;其他基金占24%。各个基金项目的资助数量如表3所示,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资助的论文最多,达到了24篇,其次是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分别资助了11篇和8篇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质检公益项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星火计划各资助了7篇论文。其他基金资助项目比较繁杂且分散。
图5 基金资助论文年际分布情况Fig.5 Yearly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 supported by funds
2.6 文献的传播与扩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相关文献的传播与引用在网络的支持下传播速度加快,从文献下载量和被引情况可以获悉本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因此,对于高被引、高下载量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和意义[5]。通过对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检索,发现截至2019年3月,共有783篇在2001~2018年期间于《中国茶叶加工》发表的论文被引用,占有效论文总数的72.2%,总被引5458次,篇均被引率为5.03次。其中,被引次数最高的一篇[6]达到了111次,被引次数30次及以上的论文有26篇,20次及以上的论文有64篇,10次及以上的有174篇。
由于对被引频次的统计是对历史情况的反映,且具有叠加累积效应,这种反映往往是时间越长,准确度越高,对于在近几年发表的论文,其影响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文章分2001~2006年、2007~2012 年、2013~2018 年这 3 个时间段对各自阶段的高被引论文 (被引次数前5)进行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对这些高被引论文的主题进行分析,可以管中窥豹看出各自时间段的研究热点。2001~2006年的高被引论文主要以基础研究为主,2007~2018年的高被引论文涉及茶资源综合利用、茶文化与教学、茶品牌建设与发展、茶叶质量与标准等更多元、更偏向应用性的主题。总体来看,高被引论文的内容涉及了茶的药用与保健、茶叶加工与品质、提取方法与创新、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茶文化与教学等各方面主题。
表3 文献基金资助情况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paper amounts supported by different funds
表4 高被引论文分析Table 4 Analysis of high sited papers
3 总结与展望
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并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对2001~2018年间《中国茶叶加工》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与评价,分别采用年际、区域、机构、关键词、基金资助状况、文献传播与扩散6个指标分析评价,以揭示杂志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总体而言,在此期间《中国茶叶加工》共刊登1084篇有效文献,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是最主要的栏目;浙江省是发文量最大的区域,占总发文量的一半,其中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是最高产的机构,其次是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加工”“绿茶”“产业”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以“龙井茶”为代表的“绿茶”也是研究最多的茶类;基金资助方面,有276篇论文受到了各类基金资助,资助量最多的是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文献的传播与扩散方面,共有783篇论文被引用,篇均被引率为5.03次。高被引论文的内容涉及茶的药用与保健、茶叶加工与品质、提取方法与创新、茶资源的综合利用、茶树生理生态和茶文化与教学等各方面主题。
从各方面指标的年际分布来看,2001~2006年管理机构是发文量最大的机构,因而产业发展是当时最主要的栏目,2006年后科研机构的发文量大量增长,技术研究逐渐成为最大的栏目;2001~2010年文献受基金资助较少,每年受资助的比例低于17%,2011年后基金资助的文献和占比有了大幅提升,到2018年资金资助的文献占当年有效文献数量达67%;2001~2010年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茶类是绿茶,2011年后红茶和白茶的关键词频率大幅增长,成为近年来的热门研究。
综上,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回顾和评价了《中国茶叶加工》近二十年来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同时展望未来,《中国茶叶加工》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提高:(1)明晰定位,突出特色。立足于刊物本身的特色和中茶院的平台,在加工、质检和标准化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宣传有关科研成果,交流推广实用技术,为促进我国茶产业的科技进步服务;(2)保证时效,提升质量。做到按时出版,与时俱进,对热点话题和重大时讯做好跟踪和解读。同时,为了提高杂志的影响力,编辑部应广泛征集优秀稿件,做好作者队伍和读者队伍的调查反馈工作;(3)开拓进取,继往开来。积极组织、参与专题研讨会,对接学术会议,汇集优秀成果。针对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主动策划专刊,组织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对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同时,传统纸媒应该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浪潮,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途径为期刊服务,增强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