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然后善教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2019-07-31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观音山音乐学校冯瑞兰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观音山音乐学校 冯瑞兰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先生在谈到提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时,从理解、运用、思维与审美这四个维度,列出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课堂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实施途径。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应以“人”为中心,既重视整体推进听、说、读、写、思,又重视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让生动的课堂文化在学生共鸣中得以强化。如何针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科学有效地组织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做到以生为本呢?我认为可以尝试这样做:
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阐释了这样的道理:观察事物只有全身心投入,充满热爱才能有感而发。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试着还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融情于中,学生才能更主动感受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美,例如在教学《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时,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我是这样导入的:
出示家乡的图片,“同学们,冯老师的童年是在山西度过的,小的时候,家乡的环境是这样的(出示图片),你想用什么样的四字词语来形容?”学生大都出身南方,环境与北方截然不同,当学生看到图片上黄山满天的图片时,马上蹦出了一系列的词:飞沙走石、狂风呼啸、天昏地暗等,课一开始学生就被置身在一种与现在生活环境大相径庭的情境中,紧接着我追问:“作家梁衡在《青山不老》一文中也写到了这里环境的恶劣。他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课《青山不老》,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有了刚才的铺垫,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书中对黄土高坡的描述,就更能体会作者笔下“险恶”这一次背后的意义了。在课的结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老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设计了配乐小练笔的环节:
“老人这种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大家,他也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孩子们,我们了解了老人的事迹和精神,能不能为老人写一段颁奖词呢?”当感人深情的旋律响起,回响着老人一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历程,学生纷纷下笔书写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对老人的敬仰之情,连平日作文薄弱的孩子也能朴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那么我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谈核心素养和语文学科素养》一文中指出,小学语文科学素养应该涵盖五个方面,其中之一便是人格雏形的培养,说白了也就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打好精神的底子、做人的底子。我认为充满情感的课堂必不可少,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学习,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性,同时也尽可能地将学生置身于一种文本的审美情境中,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学生逐渐感悟体会,进而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孔子在《学记》中阐明了自己的教学观,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那么我们作为解惑者,就应该根据学生的不足而有针对性地展开课堂教学,即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课堂。这里的先学后教,不仅仅指的是学生先思考,老师再引导点拨,还包括老师也要先“下水”懂学之法、知学之难,才能做到善教。我以自己的一个教学事例来说明。
大家都知道,对于中高年段的孩子来说,非连续性文本是近几年出现频率较高的阅读形式,形式多样,题型多变,与实际生活又密切相关,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熟悉,但是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题型以及解题方法还处在模棱两可的状态,这就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看似很熟悉,可是得分率却不高的尴尬局面。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组织学生复习阅读的时候,指导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归纳信息和整合信息。于是设计了这样的表格:
非连续性文本题型及阅读方法类别常见题型阅读、解题方法图文类纯文字类图表类综合类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再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分享,老师再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补充,就起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效果。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立足于核心素养的课堂中,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可以是生生交流,也可以是师生交流,可以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还可以组际交流、全班交流,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语言发展、思维碰撞的平台,而且还形成了学习中相互帮助、交流中互相质疑、探究中互相协作的共同体,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在组织学生上期末复习课时,我常常采用这样的形式。将全班分成六个大组,每组8人左右,按组来座,推选一个小组长,一上课我告诉孩子们:今天要复习的主题是什么?小组交流讨论这个主题我们具体该复习些什么内容?然后每一组整理出一份复习提纲在全班交流,最后大家商量讨论:我们针对这一主题到底该复习些什么?整个过程学生通过自己整理归纳、商量斟酌,最终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在哪,自己该怎么学习?真正做到了自己的问题自己找,自己的课堂自己做主。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体验、审美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共同素养,这个过程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一名基层语文老师,能做的就是立足课堂,科学有效的自主课堂,重视学生的素养发展,真正发挥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