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闻道”与“入世”理念探讨交叉复合仿生专业设立的社会适求基础

2019-07-30李秀娟张志辉梁云虹韩志武任露泉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7期
关键词:新工科高等教育

李秀娟 张志辉 梁云虹 韩志武 任露泉

摘要: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为根本。本文从中国传统的“闻道”与教育本质性论述着手,从历史与现实角度阐述教育的本质与使命。从教育的全球化视角,阐明新工科是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所需。全文以“入世”实践为主线基础,阐释交叉复合仿生专业的市场需求、求学现实以及目的性,论述交叉复合仿生专业出现与设立的必然性与社会适求基础,以鲜明的主张归结核心观点,即新工科交叉复合型仿生教育的发展源于实践适用与社会需求,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使命;新工科;交叉复合仿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7-0218-03

一、谈古论“道”言大学教育使命

(一)“闻道”与教育本质

“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的精神”[1]。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莫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与社会所需。正如《礼记·中庸》开始的一段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

什么是“道”?“道”,就是规律。对高等教育而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是基础。“解惑”,是关键;在“授业”、“解惑”的基础上,进一步“传道”,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人”化物的能力基础。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延续靠文化的传承,其主要形式是教育,通过“育人为本”的文化活动使培养对象的精神水平、能力水平获得提升,从而改变人自身与所处的环境,这才是教育的实质。而作为传承与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和引导自我发展之路[3]。

(二)大学教育使命

时至今日,作为教育顶级机构,大学已成为历史最悠久的社会组织之一,其社会功能历来受人关注。那么,大学的本质功能是什么?如何正解大学的根本使命?与19世纪不同,由于所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差异,21世纪的大学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功能特征。

百余年来,大学的兴起与发展始终与社会、国家及时代精神需求紧密缠绕,古代的“大学”与现代的“大学”形式上大不相同,内容也迥异,然而,最重要的本质是相通的,都是做大学问,以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己任。当今,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公认的现代大学三大核心使命,但这三大使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而补充完善。

二、新工科理念出现是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当一个新概念出现时,人们通常会问一个问题:它是什么?新工科也不例外。传统上,通常将自然科学(含数学)的基础学科称为“理科”。而通常将工程技术学科称为“工科”,“工科”就是创造满足人的生存发展所需的“创造物”,一个必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能够“造物”。

新工科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整体概念。该系统中各要素(专业)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尤其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框架下,现代工程问题不再是一个单一学科的问题,其解决方案必然需要多学科、多层面和多方位的交叉融合,为此,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制造与互联网等新技术,以及社会生产和组织方式、商业制造模式、社会治理结构等变革所需的学科知识、技术与原始创新作用日益突出[4]。但与其实际所需及目的相背离的情况却是,传承了多年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授课模式,与新形势下对实践性强的工科人才的需求极不适应,工程教育发展中的瓶颈暴露了我国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存在脱节的现状[5]。基于这样的认知,全面工程教育理念必须在新工科教育中充分体现和实践[6]。

三、新工科交叉型仿生人才教育源自“入世”所需

21世纪是生物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当今,仿生工程领域新技术和新产业创新式发展模式已牵动了世界科技巨擘的神经,同时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如何确定仿生服务的产业领域,确立仿生新工科专业内涵,明确未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确立多样化的培养体系和模式,在高校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创新培养模式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初始设立仿生高等教育中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科技、社会、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就成为必要性的检视过程。新工科交叉复合型仿生专业的创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正经历着变革浪潮的洗礼。

(一)实践是“入世”基础

“出世”和“入世”原本指佛家对尘世的两种不同的面对态度和修行观点。一般来说,“出世”,追求的是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目的在于追求自身的解脱。而“入世”则是通过世俗的生活体验,探求认清事物的本质,明晰道理而践行。“积极入世”是中国传统儒学所倡导的实践精神。面对当今快速发展与革新的世界,教育机构作为执圣之权者,如依然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势必造成学生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忽视了对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當代新工科交叉型仿生人才教育的建立,更应从实际所需通过积极社会实践,观察、思考问题,并用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社会实践不仅仅是学习经验提升技能的有效方式,更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对学生来说,只有走出高等教育系统,才能更充分地了解到真实的市场需求,才能更加客观实际,才更能知道自我发展的方向与求知所在,即“入世”而践行。而对高等教育办学过程而言,从实践获得反馈的知识点缺失与不足才更有益于自身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进而从学科专业特点等实际情况出发,整合不同的利益诉求,让仿生人才教育的输出不至于陷入知识技能与应用不符的尴尬困境。

(二)市场需求性是必要前提

市场决定需求,需求决定类型。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是由社会发展的各不同阶段需求所决定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国家及企业对人才的意识日渐增强,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大健康工程、国防军事等与仿生工程紧密联系的产业集群均需要强大的高技术人才支撑,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以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仿生产业发展的急需。但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面向市场化应用的高等教育知识结构与技能培养机制并不匹配,需求紧迫与滞后培养成为当下仿生人才供需的矛盾性问题。

猜你喜欢

新工科高等教育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