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学模式在《复合材料界面》课程中的实践探究
2019-07-30潘海燕常志宏金明
潘海燕 常志宏 金明
摘要:小班化教学是当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它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教学模式为核心要素。本文以现代复合材料的专业课《复合材料界面》为例,探讨如何依托小班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教学模式改革,运用原来大班教学难以实施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教学过程的参与度,注意學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个性发展;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7-0137-02
小班化课堂教学,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国家,目前是世界各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本科教学实践中较为有效的一种教学形式。所谓小班化教学,是指学生人数较少的教学班。小班教学的核心理念应以“个性化教育”为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另一方面,由于师生比极大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教师也会平等地与学生探讨,学生能感受到宽松、和谐、融洽的民主氛围,也可以大胆地展示他们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复合材料界面》是现代复合材料专业学生在学习完《复合材料学》之后,进一步学习复合材料性能的界面的研究方法及如何控制得到具有良好界面结合的复合材料的一门学科。这是一门侧重研究方法及改性方法的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很高,特别是要求学生能够在掌握界面研究方法的同时,能够自主去探索如何提高其界面性能,为将来进行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工作打好基础。为提高教学效果,同济大学材料学院进行了小班化试点教学的研究。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究了如何有效地建立《复合材料界面》的小班化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
小班化教学的班级规模小,一般为5—10人最佳。本门课核定人数为10人,这可保证互动探讨的遍及性,可以集中注意力并有效利用时间来关注问题的关键点,提高“探究”的效率。因为班级规模小,小班化教学的老师将不会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倾向采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以求更全面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针对小班化的教学特点,教学实施过程中还需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编排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是灌输式的知识点输入,在小班化的模式下,将教学内容变更为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再进行总结。在设计问题时,根据授课内容,提出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如此便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也可以变得生动活泼。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并教授学生适宜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尽可能独立思考,开阔思维,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创造力、思维力和合作力。在《复合材料界面》的小班化探索中,我们在上课之余,设计了讨论课,在课前给大家提出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共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老师进行汇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增加小组合作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升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组织形式
在小班化教学模式下,我们采取的是环桌而坐,讨论型的教室,这样更有利于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讨论。另外,在《复合材料界面》的课堂上,我们改变以往的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学习完每一部分知识点后,都布置相关专题的讨论,学生们于课后查阅最新的文献、制作PPT、上台和同学们共享自己的学习结果。每个同学追踪不同复合材料的界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新的研究方法,这样既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文献阅读、汇报能力。
四、教学评价体系
小班化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的变化改革,使得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教学评价体系已不再适合。因此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在《复合材料界面》教学评价中,我们采取了分项计分的方法,即将《复合材料界面》的总成绩分成了几个项目来进行考核。出勤率、讨论、小组合作、专题制作、汇报、大论文的提交等都是考核的分项目,能够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能力。
总之,通过《复合材料界面》课程的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作为授课教师,在备课方法、授课方法、教学理念以及对课堂讨论的掌控度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对学生而言,能够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多次交流讨论,在讨论合作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雪伶,邴乃慈,于伟,朱志刚,吴益华.小班化在材料化学专业中的实践探究[J].时代教育,2017,(19):165.
[2]朱君.“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及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19):58-59.
[3]卢谦.小班化教学:从“形似”走向“神似”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2):24-26.
[4]学丽芬.论小班化教学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7,3(8):286-286.
[5]马媛媛.基于差异化教学理论的小班化教学[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7,(5):77-79.
[6]宋艳红.高职“分方向”、“小班化”教学模式探讨[J].价值工程,2014,(11):297-298.
[7]孙云.学生的有感而发——对学科基础课程的小班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8,(13):128-129.
[8]陈月茹.美国小班化教学研究述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1):109-112.
[9]方春莲.高校实行小班化教学的必要性[J].大众文艺,2016,(2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