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第一代商业化既有住区景观现状与分析

2019-07-30栗翰江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5期

栗翰江

摘 要:国内的第一代商业化住区曾经为无数家庭带来过欢声笑语,然而伴随着时间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这些国内第一代商业化住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需要对其进行更新改造。文章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对国内城市既有住区景观环境现状进行了解,对其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将来城市既有住区的更新改造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既有住区;住区景观;景观更新

国内的第一代商业化住区大多设计建造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设计建造的第一代商业化住区,曾经为无数家庭带来过欢声笑语,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这些住区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因此对国内第一代商业化既有住区景观进行现状研究与分析显得十分必要。

一、国内第一代商业化住区现状分析

(一)国内第一代商业化住区的建设背景

改革开放后的前二十年间建造的国内第一代商业化住区,是我国城市住区形态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点。改革开放之前,住区由单位统一建设分配,住区发展相对缓慢,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迎来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向外扩张,也带来了住房的紧缺。职工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城镇住房建设制度的转变,为城市住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第一代商业住宅小区出现,城市住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二)国内第一代商业化住区的景观特点

1.住区建筑环境特点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大量外国先进设计理念被国内所接纳,加之住房的建设机制的根本转变,住区建设开始由改革开放前的单位大院式的建筑逐步向在城市建设规划机构监管下的统一综合开发设计建造转变。此时的居住建筑户型以两室或两室半为主,包含部分两室一厅,从功能上实现了食住分离,独立的起居室开始出现,但是普遍面积不大。

2.住区绿化环境布置

国内第一代商业化开始有了一些简单的绿化环境。住区内设有康乐设施、景观小品及公共服务设施,但是绿化的方式单一,大多只有简单的植栽,缺乏很多公共设施,交往空间也比较缺乏,大多没有对道路交通及停车系统进行统一设计,更加缺乏对城市文化的考量。

3.住区道路交通规划

改革开放初期,私家汽车的数量较少,大多数居民的出行方式还是以徒步、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为主。因此当时住区并未太多考虑车辆通行与停车,道路多只分为主要道路和宅间道路两级,路面宽度也比较窄,多为人车混行模式,并且基本没有设置停车位。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当时位于城市边缘的住区,现在大多处于城市的繁华地带,侵占道路现象严重,违章停车普遍,交通管理混乱,私搭乱建现象严重,住区的环境景观日益恶化。

4.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节点

这一时期的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并不十分完善,大多只有基本的行政管理服务设施,缺乏基本的社区医疗、金融服务、康体娱乐、文化休闲等设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这些住区原来所处的位置,大多从原来的城市边缘地带转变成为城市繁华地段,其周边完善的金融服务、文化休闲、基础教育等服务设施,吸引了大量外来居住者。

5.住区景观特色文化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带动了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第一代商业化住区随之出现。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今天,经过二十多年的使用,住区内的居民通过长期的交往与融合,形成了住区独特的邻里关系、社交网络,加之他们具有的相近工作背景和生活习惯,并且见证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市的发展变迁,使之拥有比较统一与和谐的住区氛围,这成为住区独特的特色文化,是住区中宝贵的无形资产。

(三)国内第一代商业化既有住区景观存在的不足

1.绿化环境层次单薄

伴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现代住区景观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住区的设计建造中开始出现了公共交往空间、简单的景观小品以及一些康乐设施,住区内部也进行了简单的植物绿化。但这些绿化仅仅是简单的植栽或绿地设计,没有依据其功能对不同场所与不同用途进行设计,没有形成和谐的生态系统。同时植栽树种大多比较单一,对物种多样性缺乏考虑,致使绿化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2.道路交通拥堵

改革开放初期,私家汽车数量很少,设计者未曾预想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如此迅速,使得私家汽车呈现爆炸式增长,原本的住区交通系统远不能满足如今大众百姓的交通与出行需求,住区停车系统更是几乎一片空白,这直接导致住区内违章停车现象严重。每到傍晚,原本就不宽阔的住区道路便被违章停放的机动车所挤占,致使车辆难以通行。

3.公共服务设施欠缺

改革开放后,经过前二十多年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家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各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邮局基本被商业快递公司提供的服务取代,液化气站也被管道天然气所替代,设计建造于二十多年前的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居民生活的需求。

4.景观小品同化

在改革开放后的首批商业化住区设计与建设中,景观被简单地理解为种花植树,对环境景观并没有系统性的认识。住区的规划基本是先排房子,然后设计道路,余下用地种种树,做一些简单的绿化,其被排在建筑和道路之后,仅拥有属于“填空”的配角身份。这种住区设计建造中将建筑与景观设计相分离的做法难以使住区景观与建筑达到互相作用、互相衬托、相互包容与共存的效果。

二、国内第一代商业化既有住区景观更新的意义与选择

(一)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城市住区建设的目标已经从解决住房供需矛盾向提高居民居住质量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为解决住房供需矛盾诞生的国内首批商业化住区已经无法满足现今提高居民居住質量的需求。这些城市既有住区现在大多处于城市繁华地段,其区位价值、周边业态、交通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对这些城市既有住区进行更新和改造,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选择

国内首批商业化住区,其设计使用年限相对较长,实际使用年限远未达到其设计使用年限,除了建筑及景观外观陈旧外,大多结构与质量良好,充分具备通过改造进行二次利用的价值。对这些城市既有住区进行改造,其成本较新建住区要更加经济,可以很快恢复既有住区的社区活力,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对城市肌理和地区文脉进行保护与延续,因此,这已经成为最优选择。

(三)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

国内的第一代商业住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环境与社会背景下设计并建造的,与现今社会的技术、环保、生态、文化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景观环境的落后、公共设施的不完善、停车系统的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难以满足当今社会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同时,住宅和环境配套设施的陈旧与老化,也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对这些城市既有住区进行更新改造,保障住区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行,为住区注入新生机,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内第一代商业化既有住区景观更新的机遇

(一)生活方式与更新适应性

当今社会新时期下,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实现基本功能的城市住区,希望住区能够满足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因而当今的景观设计需要符合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一方面需要符合当今社会住区居民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一方面需要为生活在快节奏社会中的居民创造“慢”生活,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今城市中营造一种安静祥和的慢节奏自然空间,使住区内的居民在快节奏的城市工作之余,可以享受到慢节奏的休闲生活。

(二)文化背景与更新包容性

这些城市既有住区大多是同质居民的集中地,其已有的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是新建住区无法在短时期内所形成的,这些城市既有住区内的居民在长时间形成共同的邻里关系、社区习惯、文化背景等社区文化,也是新建住区在较短时期之内无法拥有的。在城市既有住区的景观更新中,一方面将住区中的传统空间布局与景观形态加以保留或延续,一方面采取表皮或肌理的现代改造,使其传统文脉相适应,使现代风格与传统文化相共生,可以很快恢复既有住区的社区活力,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对城市肌理和地区文脉进行保护与延续。

(三)技术发展与更新可实性

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腾飞,也带动了工业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同时诞生了一大批新材料与新技术,这些都为既有住区的更新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国内第一批商业住区设计建造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水平、工业水平、科技水平都制约着当时住区的设计与建造,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后的今天,这些制约因素都已经得到大幅度改善,为既有住区景观改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结语

文章对城市既有住区的景观现状进行了剖析与研究,希望能够为国内既有住区的景观环境更新改造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意见,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更高质量的居住空间提供参考,对改造处于城市化进程快车道上的中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義。

参考文献:

[1]黄晓莺.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Adrienne Schmitzetc. The New Shape of Suburbia:Trends in Residential Development[M].Urban Land Institure,2003.

[5]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