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攻鼓子
2019-07-30陈有顺
陈有顺
攻鼓子舞又名凉州攻鼓子、武威攻鼓子,是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的一种传统鼓舞形式。攻鼓子舞是汉唐军旅出征乐舞的遗存。攻鼓子以鼓为道具,以滚法为主要击鼓表演手法,两人一对,五对一组,表演时阵法多变,舞步和谐,干净利落,稳健大方,号称西部“鼓魂”。2006年9月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称考释
对凉州攻鼓子之起源及其名称,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经笔者经年钩考并向武威文史专家、民俗学权威人士冯天民先生交流商讨,我等基本赞同凉州攻鼓子是勤劳智慧的古凉州人民在隋唐《西凉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祈求神灵、祭祀先祖、欢歌丰收、庆祝胜利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的说法。说得直白一点,它就是长期以来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社火。“攻鼓子”之名称,自古以来,都是以民间社火中的“滚鼓子”相传,而并非今日的“攻鼓子”。试想,一队由百十人组成的鼓子队,若由轻而重,由缓而急,初似铮纵泉流,渐如惊雷奔电的隆隆鼓声中击鼓起舞,将观舞者带入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是“滚”还是“攻”最能形象地描述这一生动场景呢?答案不言自明。所以,古之流傳“滚鼓子”之说,不无道理,现“攻鼓子”之名称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无须更正,但作为凉州当地民俗文化遗存,还是应该以原名“滚鼓子”传世,不能一错再错,贻笑后世。“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故以下文字即复原“滚鼓子”之旧称。
起源辨析
“滚鼓子”作为“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最早起源于凉州大柳乡王城堡社火;而王城堡社火,早在唐宋时期即已出现,明清以来更为盛行。(王城堡乃古地名,不单指今之王城村,还包括王城、湖沿、东社、西社四个自然村。此四个村,昔年农田灌溉属同一水系,且皆为井泉灌区,故邑人统称为“王城堡”)迄今在武威城乡乃至整个河西流传着一句俗语:“王成堡的社火重打一上来。”说的是王成堡的社火原来在古凉州很有名气。每年春节期间,从正月初六开始,王城堡的主社火与邻村湖沿、东社、西社的分社火都要在堡子门上的卧龙庙前集中起来闹“社火会”。这就是遐迩闻名的凉州大柳镇王城堡“社火会”。凉州滚鼓子原来也是王城堡社火中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
说起凉州滚鼓子,自然以凉州四坝镇的“杨家会”最负盛名。而此一杨氏的祖先还是从王城堡迁徙出去的。据《凉州杨氏宗谱》主编杨新年老先生讲述,据明清时期《杨氏宗谱》记载,乾隆初,因凉州大柳乡王城堡杨氏一族,族大支繁,丁口日盛,又苦于人多地少,不得已之下,经族人商议在本地寻几处土地较广且有泉水窝子的地方,分批迁移出去一部分房支。当时有迁往四坝镇杨家寨的(杨家寨得名亦源于此);有迁往大河驿的;有迁往城区西门外以及新疆等地的。其中迁往四坝等地的十一世杨大醇、杨大章、杨大昭、杨大经、杨大智、杨大运等六支,分别形成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小房,繁衍至今有2000余人。据传,昔年凡迁徙出去的杨氏族人,每家每户均按人口给足一年的口粮,亦可带走部分农具及社火道具。其中,社火道具以“鼓子”居多,惜未带走锣镲及其他道具。所以,后来四坝镇杨家寨的人每年闹社火即以“会鼓子”为主,后来俗称“杨家会”。
说来也巧,四坝镇的“会鼓子”会出了大名堂。1957年,由凉州区四坝乡杨家寨的杨泽元、杨芝元、杨万礼等八人组成的“杨八将”滚鼓子队进京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调演,并获优秀节目奖。演出结束后,他们还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了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表演形式及手法
据凉州滚鼓子后起之秀、国家级滚鼓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武威滚鼓子艺术团团长杨门元介绍:“会鼓子”刚开始那些年场面不甚宏大,经过艺人长时间发展,阵容逐渐庞大,一般队形以五人为一队,十人为一组,每组人数可增可减,“阵法”繁多。根据变化,主要有“展示三军”“两军对垒”“四门斗敌”“登高望远”“套莲花”等队形。后经“杨家会”的几代传人继承、创新,发扬光大,如今“会鼓子”场面十分宏大壮观,每队鼓子都有一个领队指挥,几十队甚至上百队鼓子汇在一起,由数十面大鼓配合掌握节奏,外加锣镲烘托气氛。几百人同敲一个鼓点,同走一种步伐,游走变化,配合默契,进退开合,协调统一,造成一种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势,给人以极大鼓舞与鞭策。
滚鼓子表演者的装束一般为黑衣白扣,俨然是古代的武士。传统的滚鼓舞一般由20人组成,头戴黑幞帽,左右两侧插上野雉翎,美其名曰“招子”,帽两边缀以白色纸花,身着黑色太保衣,下穿灯笼裤,脸上涂脂擦粉,眉毛画得粗黑且上翘,完全一副“夜行侠”的装束。滚鼓子的表演特点是:打起鼓来要手到、眼到、神到,仪态潇洒,干净利落,稳健大方。它的基本打法可以用四句口诀来概括,即双手胸前画弧线,交错击鼓轮翻换,上步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其“雄鹰展翅”“战马凌飞”“鹞子翻身”“凤凰三点头”等雄健优美的动作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猛虎出山阵”“双将对斗阵”“四门兜底阵”“四方阵”“四龙阵”等变化万千,气势恢宏,使观者如亲临古战场。
“滚鼓子”与一般“腰鼓”“扇鼓”“太平鼓”的风格迥然不同,但又融合了腰鼓的灵秀和太平鼓的浑厚,更显洒脱和豪迈。从它的化装到表演,都给人以威武雄壮、粗犷豪放的美感,具有强烈的西部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