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窗在古典园林造景中的作用分析

2019-07-30魏翔宇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借景古典园林

魏翔宇

摘 要: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的一门独特艺术形式,蕴含着深厚的艺术情感以及美学思想。作为古典园林体现艺术性必不可少的一项,“窗”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特有的魅力使其成为古典园林艺术中的一道独特景观。感受和解读古典园林中“窗”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挖掘其中包含的情感思想和艺术价值,会对当下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参考性。文章主要探讨古典园林艺术中独具特色的“窗”,分别从古典园林中窗的样式种类以及作用、窗在古典园林中展现出的艺术性与美学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根据自身感受浅谈对创作的感悟和启发。

关键词:古典园林;窗;框景;借景;园林造景

一、古典园林中“窗”的样式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是古代文人体现个人艺术思想和寄情自然的重要表达方式,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而其中“窗”的运用布置也别出心裁,主要分为空窗和漏窗两种样式,所以在古典园林中经常有空窗和漏窗排列组合,在墙上组成花窗带,并通过窗来借园中景色,使人们观游的同时,每来到一扇窗便会观赏到不同的景色,使独立的景色通过窗呈现出一步一景的生动画面感,每一处的布置都体现着造园师的精心布局。

(一)空窗

古典园林中的空窗也被称为洞窗,即窗上并无窗扇,往往分布于走廊、园墙以及亭台楼榭之上。其形状种类繁多,大致有矩形、圆形、正六边形、扇面、梅花、海棠等形状。这些空窗从实用角度来看,起到了采光通风的作用,从艺术角度来看其图案在富含着传统寓意的基础之上也包涵着很强的艺术性。由于具有独特的展现方式,空窗使室内室外的空间和景观相对相通,取景于窗中。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提到:“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之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将景色框于窗中,如一幅幅情趣盎然的小品画。

园林会在不同的位置分布形状各异的空窗,排列有疏有密,为了便于欣赏,窗的高度往往在一米五上下,与人的视线平齐,使观者可以体会到一步一景、景色多变的视觉效果。园林中的景观多由假山、花草、树木、溪流等组合而成,通过空窗在不同位置和角度都可以欣赏到其特有的景致。

(二)漏窗

漏窗又稱花窗,窗上有着各种透空图案和花纹的窗孔,其花纹图案丰富多样,是古代园林中重要的一项造景因素。漏窗从构成形式上来说大致可分为几何图案和自然图案两大类,以几何形体为主的图形主要有万字、回文、冰纹等,以自然图案为主的漏窗取材范围相对较大,造园者借花鸟、山水、人物、动物等题材来表达一些思想或赋予其他的寓意。

漏窗作为古典园林中窗的一种,它的布局使园林内外空间相互交融,起到了透景的作用。漏窗得景,既不会完全展现,也不会完全遮挡,使景色若隐若现,空间似通非通,具有很强的层次感。园林中的漏窗常常布置于视觉集中处或走廊转弯处,廊壁上的漏窗,既使得昏暗之处得到一些采光,又可以透过漏窗得以观景,虚实结合,步移景异。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窗正如中国画中的留白,留有余味和想象,使人既能看到一处景,又可赏到一幅画。所以古典园林在一定程度上受着国画画理和表现手法的影响,画园结合才是造园者真正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二、古典园林中“窗”的艺术性

文人造园讲究“师法自然”,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在古典园林中窗作为一种必要的特色符号出现于园中,通过“框景”和“借景”的运用,使人们从中领略到园林的深远意境以及造园文人的雅趣,深刻表现出了古典园林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

(一)框景

古典园林中无论游者身处何处都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景色,因此造园师在园林的布局中将自己的想法和情趣融入在园中,他们寄情山水,借景抒情,框景正是表现其艺术性的重要手法。在园林布局中经常使窗作为取景的画框,在布置中有选择地提取园中景色,犹如悬挂于墙上的山水小品,使窗中有画、画中有窗、窗与画相互交融,这便是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框景,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富有代表性的造园手法之一。清代美学家李渔在其著作《闲情偶记·居室部》中提到他曾经设想购买的一种湖舫,湖舫的处处都和别人的一样,只是窗格需要特殊些,窗格四面都是实的,只有中间是虚的,做成扇面的形状。坐在船中,两岸的湖光山色、寺庙佛塔、云烟竹树、来往人客,连人带马尽收扇面之中,形成成千上万幅的山水佳画。窗的框景手法对视野有着约束作用,但更能给人视觉焦点,让人更容易欣赏美景,从而情景交融,将自然之美升华为艺术之美的境界。

(二)借景

“借景”既是一种手法又是一种造园的理论概念,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一理论出自于明代著名造园师计成所著的《园冶》一书,其中特别强调“借景”。计成在书中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借景原则。清代李渔也说过:“开窗莫妙于借景。”通过借景使园林空间延伸出去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园内园外融合在一起,在有限的园林中欣赏到无限的风景。

造园师将“窗”的借景手法巧妙地运用,有意识地将园外之景收入园中,将无限收入有限之中,丰富了园中景观的构成和空间,增强了园林的空间层次和艺术性。窗中的借景为了表现园林的艺术性和审美需求,巧妙地扩展了园林空间,注重前后的虚实变化,景观的主次分布。其借景手法主要分为“邻借”“远借”“仰借”“俯借”“内借”等。比如拙政园园林外的北寺塔耸立在园后,直入云霄,非常壮观,而拙政园巧妙地将其“远借”入园中,这便形成了有名的“涉门成趣”“入园见塔”的极妙景色。

三、创作的启发与感受

(一)我的创作

古典园林中窗的框景和借景同样是一种艺术语言,对笔者的毕业创作起到了指导性的启发。窗中的景色像一幅幅山水小品,是中国画的一种物化的体现。艺术的语言可以互相转换,绘画可以用不同的手法和方式来表达。传统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对于传统山水,笔者希望找到一种当代语言和形式来解读,这是个人对传统绘画的一种理解,也可能是一种自我的“误读”。

古典园林艺术崇尚自然之美和文人雅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其追求的艺术效果和理念。西方园林艺术也有着自己的理念和表现手法,它有着很强的秩序性和构成感,无论是建筑的造型,还是园中植物的形状总会出现许多几何图案和对称因素。因此在这次创作中,笔者运用西方几何立体构成的形式和上下对称的秩序感来展开并解读传统山水,上面的传统山水和下面的立体几何形体形成对抗性,但又通过传统青绿山水的着色来形成视觉上的统一。

这种形式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出的对传统的反思。传统是一个国家的内涵所在,是民族艺术和文化的精髓,是历史时间的积累,所以笔者认为当代艺术创作应该基于傳统才能成立,不能一味追求当代性,不能做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传统与当代不应该分开来讲,只有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吸收转化才能找到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

(二)继承与发展

对于传统的解读在如今也有着许多当代的方式来表达。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从建筑方面着手,继承发扬了传统并与当代设计观念进行交融,设计出极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他的作品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统一。苏州博物馆的主院其实就是拙政园的拓展与延伸,在设计思路上扬弃了古典园林的构园方式。用当代的思想与手段为博物馆中的每个园区找到了符合时代的主题与内容,并指导了中国园林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其装置作品《背后的故事》是对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图》进行解读重构,他将磨砂玻璃当画卷,在背后用树枝、树叶、麻绳、塑料袋等废弃物的组合来表现传统山水画中的勾皴擦染点,并在磨砂玻璃上通过灯光的运用,在其正面展现出与原作一模一样的山水图卷。他的创作看上去是一幅山水画,但事实上并不是,其是用综合材料来表现营造出纸本中的画意,装置的画面实际上只是在灯光下呈现出的影像。他并没有用毛笔和墨色完成中国画,而是在中国画的理论和特性层面,用当代艺术的形式重构出中国画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打破了人们对中国画绘画观念的认知。

作品的观念告诉我们,中国山水画的本质不仅仅是那些流传下来的用笔和墨色,也可以是真实的精神交流。笔者的作品也是如此,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启发下形成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是以装置艺术的手法来重新解读传统,而笔者的作品是在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绢本设色的手法来创作。在当代创作上有机地运用传统元素,这样更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使当代的艺术更有底蕴和根基。

四、结语

古典园林中的窗以自身的独特魅力,表达着文人造园者的情趣和审美,在古典园林景观的表达和创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窗好像一幅幅画卷,以有限表达出无限,使园林景观具有更深刻意义和美学价值。可以说,窗的作用和布局,是古典园林中的文人思想和艺术精神得以体现的一个重要方式。

当下我们对于艺术的表达可以在不同的空间用不同的方式和语言表达着相同艺术性,吸取好的方面来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即使在当代也可以找到符合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渔.闲情偶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借景古典园林
托物言志借景寓廉 寓廉于景廉景交融——探索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廉洁文化元素
这半江月谁家之物——借景抒怀类
浅谈园林艺术
借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