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汉西部考察日记中记载的厄鲁特女性服饰考
2019-07-30巴·策干
巴·策干
厄鲁特,即卫拉特。卫拉特人是我国蒙古族的一个分支,现主要居住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长期以来,卫拉特人以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发展了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同时,开发和建设着祖国的西北边疆,为维护和推动统一多民族的西北边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卫拉特人的历史是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卫拉特人的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厄鲁特(卫拉特)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其服饰文化也是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一部分。
一
马达正的《马达汉——走进中国西部的探险家》第四章第三节“特克斯河谷”中写道:“女主人身穿缎带镶边的玄色服装,她的两个女儿分别穿绿色和黑色宽绰的袍裙,站在毡包前面迎接马达汉。她们头戴尖顶珊瑚状圆帽,帽顶饰有传统的中国式顶尖,也是珊瑚石做的。妈妈的头饰是披在胸前的两缕蓬松的头发,发端各挂着一个下垂的车铃似的金属装饰品,几乎触及地面;她们仨人脚上都穿着皮靴,尽管做工粗糙,但不失灵巧;她们的手指上几乎都戴着闪闪发光的银戒指,还有银色的手镯,从而增加了服装的光彩。”
马达汉在《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一书记录1907年4月7日哈尔干特的卡尔梅克营地(Khargontu)时说道:“她的裙子镶着花边,前后都分成两半,这一半裙角稍稍盖住另一半裙角。裙下方有一大串钥匙叮呤作响,这串钥匙也是挂着的,几乎垂到地面。姑娘们浓密的发辫梳得松松地垂在两肩。她们仨人脚上都穿着新奇的卡尔梅克皮靴,尽管做工笨拙粗糙,但却显得十分精巧。她们的每个手指上几乎都戴着闪闪发光的银戒指,还有银色的手镯,从而增加了服装的华贵色彩。但未必有多少风采。”
在1907年4月4日沙图村(Shatoo)(今昭苏)的日记里,马达汉写道:“……她身穿一件新奇的连衣裙,上身套一件马甲,样子像汗衫,四周绣着花边。她头戴黑色圆顶帽,白色的顶扣系了一束流苏般的缨子。”
二
在上述的三份记录和记录附带的图片资料中可以考证出下面几种厄鲁特女性服饰:
(一)帽子两种
1.陶布尔策格(图1-①):尖顶珊瑚状圆帽。帽顶为尖顶,顶上有顶珠。记录和图1-①、图5-⑤显示:纳生巴图的夫人戴的顶珠是宝石做的,牧民老人和儿媳妇的顶珠是用红丝捻成的缨穗。我们所看到的图片,虽然是黑白的,但是按传统来讲,帽顶上的顶珠应该是用红丝捻成的缨穗,顶珠上系下垂的红长缨子。帽正前沿镶有一块较贵重的红﹑蓝色宝石﹑珠子或珊瑚等,女孩子们的整个帽子上鑲或绣上宝石、玛瑙、珊瑚等。被采访者巴达老人讲:这类帽子是一般日常生活中所戴的帽子。
2.托格日格(图2-①):记录和图片显示:纳生巴图的夫人戴的是黑色宽边扁尖顶帽子,顶上有顶珠,帽边儿较宽、用黑色布制作。据巴达老人讲,传统帽顶上的顶珠应该是用红丝捻成的缨穗,顶珠上系下垂的红长缨子。黑色帽边上面用彩色线绣图案花纹,帽正前沿镶有较贵重的红﹑蓝色宝石﹑珠宝或珊瑚等。这种帽子一般为富人家的妇女所戴。
(二)发饰两种
1.芒纳塔纳(额头上的东珠)(图4-①):图片显示为纳生巴图两个姑娘额头上的东珠。据传统习俗和尼玛、明德著《昭苏厄鲁特人》第150页中的记载可知,姑娘们把头发梳成二十条小辫,把宝石、东珠挂在额头上当作饰品。这是未婚姑娘的发饰。
2.陶克格(图1-④):纳生巴图的夫人在发端上戴的发饰,也就是发端下垂挂的饰物。记录和图片显示:整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段用银做成,中段未知,下段似流苏。据巴达老人讲,此物是日常生活中常戴的一种单股挂饰,上段用纯银做成,中段由十三种或七种彩线平行缠绕或编织而成,呈现出彩虹般的自然视觉,下段为飘逸摇曳的黑色长流苏。比例为1∶1∶2或1∶2∶3,挂在发端上长达地面。
(三)领子一种
阿巴嘎加贺(图1-③):纳生巴图的夫人在脖子上戴的白色领子。据巴达老人讲:这种领子是活领子,可单独摘下来清洗。是已婚妇女佩戴的白领子,用白色丝绸做成,上面用各种颜色的丝绸线绣蒙古图腾图案,领角上吊玛瑙、翡翠、水晶、玉、银、琥珀等饰品。阿巴嘎加贺是已婚妇女的象征。
(四)衣服三种
1.特尔勒格(图2-②、图5-④):纳生巴图的夫人和牧民老人穿的袍裙。据我们的考察,这种袍裙的样式为袖子与肩膀无缝连接,前襟从衣领一直开到腹部,裁出一条右前横向襟。巴达老人讲,这种袍裙腰部打褶,富有垂感,下摆宽展,衣襟边儿用十二种颜色编织结格(彩虹道子),立领。袖口也用八种或者十二种颜色编织结格,袖子口上有胡德尔格,按习俗胡德尔格是用来见长辈时遮脸的。
2.亚布西格(图3-①):纳生巴图两个姑娘所穿的袍子。根据记录和图片显示,这种袍子是立领,裁出一条右前横向襟到锁骨下方,然后斜着到腋下,侧襟从腋下一直开到底,袖子与肩膀连接,大襟镶边儿,袍子下端开小衩。根据传统习俗,这种袍子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穿,但男性和未婚女性必须系腰带。已婚妇女不可系腰带,袖子口上有胡德尔格。
3.策格德格(图2-④):纳生巴图的夫人所穿的坎肩。据记录与图片比较,此物为策格德格,以不同颜色的丝绸镶双边儿,腰线以上略紧身,腰部打褶,富有垂感,下摆宽展,前后左右开衩。据巴达老人讲,这种衣服通常用最好的料子做,绸缎为面,以棉布为里子缝制,边儿上绣了结格,绣五个扣子。已婚妇女的服饰之一。
(五)靴子一种
皮靴(图1-⑤):纳生巴图夫人穿的是靴头呈尖状而向上翘的皮靴子。此为蒙古族传统的皮靴。
(六)配饰三种
1.箍巫(图2-③):纳生巴图的孩子们脖子上戴的吊坠。用方块儿纯银做。依据传统,箍巫边缘上刻花纹,边缘上开小洞,后面做个能打开的小门,里面放佛像。
2.阿巴噶耳坠(图5-③):牧民老人戴的耳坠。据巴达老人讲:这种耳坠是三角形的,下面有挂坠。这种耳坠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可戴。其名称意思为已婚妇女耳坠。
3.银戒指(图4-②):纳生巴图的夫人和姑娘们手上戴的戒指。据巴达老人讲,女性佩戴戒指没有规矩,十指都可以戴。一般在节庆时十指都可以戴上戒指。
(七)发型四种
1.二十条辫子(图4-③):纳生巴图家的两个女孩的辫子。在蒙古族传统习俗中,女孩从留头发时起就开始把头发慢慢编成二十条辫子,在额头上有宝石、东珠做发饰戴上。
2.两条辫子:纳生巴图的夫人的辫子。传统上,女孩成婚嫁到男方家以后,会把姑娘时的二十条辫子解开编成两条辫子。这种习俗在许多游牧民族中均存在。
3.两辫子发端连在一起(图5-②):牧民老人的发饰。露出耳朵,在耳后编两条辫子,然后把两条辫子端用银链子连起来。据巴达老人讲: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才编这种辫子。昭苏县的六苏木厄鲁特女性均有编这种露耳饰辫子的习惯。?
4.盖耳饰发型(图1-②):纳生巴图夫人的发型。记录和图片显示是现在的特克斯县四苏木人(沙比纳尔人)的传统发饰。据巴达老人讲,现特克斯县的四苏木人的发饰即是盖耳饰发型。?
三
根据探险家的记录和图片考证出来的厄鲁特女性服饰的几种款式样板,可得知以下几点:
1.探险家记录和拍摄的是1907年4月4日至7日在昭苏地区探险时遇到的厄鲁特人的真实日常生活。这能明确证明1907年时当地厄鲁特女性所穿戴的服饰的真实性。
2.从探险家的记录和图片中,我们得知,厄鲁特女性在穿戴上的差异大致有两种原因:(1)已婚和未婚女性的穿戴不同。(2)因贫富差距而穿戴不同。
3.探险家的记录、图片中的服饰和现代服饰进行比较后得出以下几方面:以前女性出嫁到男方家时戴阿巴嘎加贺(即图片1-③里的白色活领子),象征为已婚。这种习俗在现代已不存在。记录和图片中显示的两种帽子样式在现代生活中已消失。(3)未婚女性在额头上放的东珠发饰现在演变成所有女性均可戴的时尚头饰。(4)特尔勒格的样式是前襟从衣领一直开到腹部,裁出一条右前横向襟,边儿编织结格的立领、袖子口上有胡德尔格,这种款式由于做工煩琐,在现代生活中已失传。但是袖子口上的胡德尔格现在演变成女性不论婚否均可穿的一种样式。(5)传统习俗中已婚妇女不系腰带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已变为所有人均可按自己的意愿来系戴的习俗了。(6)显示不同身份的不同发饰、发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已失传。(7)有些配饰也已在现在的生活中失传,比如箍巫、阿巴噶耳坠、发端上系的陶克阁等。而且以上消失的东西,不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复存在,甚至连私人收藏品或当地地方博物馆也没有样品存在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厄鲁特女性的服饰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原因大致有三。(1)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劳务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审美观有了变化。一些服饰在保留了传统服饰的部分特征的同时,注入了现代的元素。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有些传统的习俗、禁忌约束,比如表现身份、地位的服饰不再提倡,而提倡人人平等。(2)裁剪工艺和材料发生了变化后,在本民族的剪裁工艺中融入了其他民族的工艺特色。在服饰款式、颜色以及配饰上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比如与汉民族一样结婚时用红色头纱等。(3)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机械化的生产工艺替代了传统工艺,本民族传统文化特征明显出现转型,有些传统的服饰被淘汰,人们更喜欢穿戴富有现代感的服饰。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