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地铁空间艺术审美标准的探究

2019-07-30丁晓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空间艺术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加深的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也得到了显著的加速,接踵而来的就是人们在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之后,对于精神上的需求形成新的社会趋势,此时公共艺术就走到了最前沿。城市需要以个性化的面目展现在大众的眼前,地铁空间艺术作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就是随着交通的发展逐步形成的一种艺术现象。它要对大众服务,起到功能指向性作用,就必须具备自身的一些审美标准和审美要求。

关键词: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体验;审美标准

城市建设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已经有了新的需求和新的发展方向,在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后,也需要以个性化的面目展现在大众的眼前。艺术的功能性在此时得到发挥与应用,它在社会中的渗透力也随之加强,这一点逐渐体现在城市发展中的诸多设施空间上,也可以说这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这就直接导致公共空间、公共设施都在慢慢趋于艺术化,以寻求一个属于自己的特有符号标志来进一步装饰、表达,使它不仅拥有作为公共空间所具备的基本功能,也成为了一个城市文化符号得以展现的平台,通过物化的形象带给城市大众一些审美体验与反思。它同时要担任起一个精神文化价值导向的新功能,这对于传承地域文化和发扬地方特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当今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一个城市需要有一个自己独有的面貌,让人们的心中对这个城市有一个特有的文化印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艺术审美功能不仅成为了一个公共空间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它的存在更是让社会中来往的人群能够在生活中直接沉浸在营造的空间氛围中,能以此来反观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为有意义,丰富了人们的内心。公共空间的艺术化,可以让单一平常的空间,变得更加立体、有辨识度、多元,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文化综合体,让艺术来激活这个空间的隐性功能,让人们能够认识到公共空间新的面貌,增进人与艺术的距离,更能让人们有一个对生活的更好的体验,让城市多一些亮丽的风景。

地铁的建设开通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当下也被国家政府和人民所关注,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与发展空间,与城市建设艺术化的大势同步,因此地铁空间的艺术表现的需求促使地铁空间艺术逐渐形成。

一、地铁空间艺术的定位

地铁空间特色公共艺术就是受到周边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拥有让人无限回味的过去,也有值得憧憬的未来,经过时间的冲洗,一些老建筑凸显特色,独具一格。而地铁的各个空间站往往会将一些能代表地方特色的地点作为地铁站点的一部分,从所在空间站的文化背景、地方特色、发展趋势、周边建筑环境中提取设计元素,使之成为空间艺术化的元素构成之一,和周边的建筑风格、文化背景等协调统一。

(一)地铁站公共空间区域及其附属设施的认知

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地铁车站是多个专业领域有着共同交集部分的复杂建筑体。从大的空间分布来看可以分为地面建筑和地下建筑两部分,从功能上大致可分为四个功能空间:出入口通道、站厅空间、站台空间、附属空间。

出入口通道是连接地上进出口与地下公共交通空间的部分,主要功能就是为人流提供专业的通道。

站厅是首先进入的功能空间,由设备区、办公区及公共区等子系统构成,在个别情况下,还有换乘通道、商业设施、服务设施的功能。

站台是候车空间,与站厅紧密衔接在一起。站台主要由三个区域组成:候车区、办公区及轨行区。候车区是站台的核心区域。

车站的正常使用是由附属空间来维持和保障的,附属空间是车站都必须有的重要构成部分。不同空间类别的车站附属设施的构成也有所区别,主要包含了有出入口、连接通道、风道、风亭、冷却塔等。

在这四处功能空间之外,还有许多公共空间设施的设计、规划、放置也是十分重要的,它们的存在是让空间功能发挥得更好,让人群在这个环境中更加舒适,在保证实用性功能完整的基础上,还要让整个艺术空间的氛围和谐,所以这些空间公共设施同样要引起艺术家的重视。地铁公共设施按照职能分类基本可以分成照明设施、休息设施、信息设施、卫生设施、地铁建筑物辅助性配件设施五类。其中又包括功能和商业两个范畴,功能方面有售检系统、进出门、屏蔽门、座椅、垃圾桶、灯具、公用电话等等;商业用途的公共设施包括广告墙、商铺、报刊厅等等。这些公共设施在地铁站内的布局与安置也形成了空间的序列感与围合感。

在对这些构成空间有所了解之后,就可以看出地鐵公共艺术空间的概念是如何处理空间划分、艺术性和个性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且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同时,把该段地域独有的文化氛围以最完美的形式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

(二)地铁空间艺术创新性

艺术的创新一直都是艺术发展的核心,当代的公共空间艺术也是如此,创新是同样适用于地铁站空间的艺术创作核心观念。地铁作为时代发展的新型交通出行方式,有其独特的视觉体验,而且它所具备的便捷性、舒适性、高速等等都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不仅如此,地铁空间艺术创新还要考虑到乘坐地铁的人群也多是城市普通居民,一般情况下以上班族和学生为代表的人群为主,重视时间效率,对时尚潮流、醒目的视觉传达会格外敏感。从组成元素上看,地铁车站内部艺术公共空间包含建筑界面、公共设施、识别系统,所以在为这样的空间区域做艺术规划设计时更要把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个方案中,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观念创新

设计观念取决于设计思路以及眼界。要想在公共空间营造中打破常规束缚,必须要从观念思想上转变。地铁艺术空间之所以成为“艺术”离不开艺术整体营造,而“营造”则趋于多样性与灵动性。尤其是要转变以往的空间艺术规划思维,不要以装饰某空间为唯一途径和目的,要大胆地来在实际可行的基础上做创作工程,否则就会被束缚思维停留在单纯的装饰环节,作品就会缺乏活力。

设计策划离不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地铁线路网的规划设计师规划地铁建设的重要原则。城市地铁路网的整体规划和风格定位对地铁车站内部艺术空间营造具有显著的影响。对地铁线路空间整体特色的打造,能够增加线路中地铁车站的可辨识度,有助于定位和确认,从而让人产生归属感。空间艺术元素不仅能统一增加辨识度,确认空间定位,还能使空间合理有序,空间的层次不会显得凌乱。

2.形式创新

空间的构造离不开形式法则,然而形式也是灵活多变的。在这里地铁空间的艺术形式呈多元性,是以一体化设计的协调面貌出现的。空间形态的变化与过渡也以动线为线索层层展开,空透轻巧的垂直交通使视线自由不受约束,从而上下层空间变得层次丰富又易于识别。同时,室内色彩与材质的变化,也因空间层次的不同产生相应变化,在空间类型转换处表现得尤为明显。

地铁车站内部公共空间并非单一的大交通空间,而是一个连续的空间序列。功能空间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可又具有不同的空间形态,使得地铁车站空间具有形态上变化的可能,为乘客带来富有乐趣的空间体验,比较出效果的有高耸空间、围合空间、开阔空间、半封闭空间等形式。富有层次和变化的空间将有效减轻地下空间的封闭感和单调感,有意地强化空间的对比和优化衔接空间,是使空间层次变化的有效手段,鲜明的空间节奏将给地铁车站序列带来无穷的活力,对地铁车站公共空间场所感形成有所帮助。

3.技术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空间设计中采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如现代材料学、声学、光学等,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通过各种方法、学科、设计思维的整合,把最理想美观、功能完善的地铁环境创造出来。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在地铁空间艺术创作时的经验,对材料的组合和空间视觉的单独提出分析,希望能够对有机会亲身实践地铁空间艺术的艺术家们提供参考。

(1)材料的选择和搭配方式

地铁空间需借助各个界面的表现特征来塑造空间的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不同的界面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地铁空间地下部分的功能也要通过设计界面的连续性和变化性来表达。材质的运用、结构形态的设计及外加装饰物的安置都能够影响界面效果,因此材质的选择主要从材料的质感和色彩两方面进行。

多种形式的空间层次表达,就需要多种媒介材料表现的糅合,通过互相比对、互相映衬等方法,以各种排列组合的形式来组成布局,将各种材料和媒介所特有的物性之美,诸如质地、光泽、花纹等充分地展现出来。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就一定要正确把握材料的特征,在构思中,设计的空间就要与所选择的材料特点相吻合。材料的组合运用一般表现为以下两种方式:

相同质感材料的组合:相同材质的材料可以通过其自身特质的变化来实现丰富的表现力,莫斯科地铁站衔接通道的屋顶设计,采用同一种乳白涂料,但通过有规律的凹凸设计,并重复这一单元而产生韵律,产生好的装饰效果。

相似质感材料的组合:相似肌理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对空间可以起到中介和过渡作用,例如图4中的面砖拼贴,通过色彩和形状的变化组成艺术性的图案。

(2)空间可视化传达地铁VI导向系统

如今的电子科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要使地铁空间艺术的功能和氛围都能更好,所采用的表现方式也应该更加丰富和高效,查询系统、语言播报系统、电视显示系统线路等都是要优先考虑的重要元素。大尺幅的海报、巨型灯型、显示器等使人们的感官焦点多偏向于视觉元素传达,这对公共艺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实体元素的诱导传达在地铁导向标识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是引导乘客迅速、安全、顺畅地完成整个乘车的过程。统一使用地铁线路以及车身的颜色, 所有图像、文字和颜色均统一,结合地下空间的环境特点、乘客的心理及视觉要求进行设计,满足了乘客疏散的主要功能需求。

这三者的协调并举所达到的空间整体化、元素主题化、形式创新化也就是地铁空间艺术有机性体现,注重关于艺术表现与空间进行有机性的结合转化,才是地铁空间完全趋于艺术化的体现,抛开传统的空间装饰形式,回归到原始空间本身所具备的语言中,也就是不以单纯的传统装饰为唯一性,而是结合所要规划设计的地铁站的实际情况,如地铁内部的地质地貌、与地面文化的关系等,这是对环境、文化所寄予空间独有魅力的一种极致探讨。

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即是这种艺术空间。该站艺术元素精彩纷呈,变幻多样。人们置身其中,恍若梦中,仿佛处于远古和未来的交汇处,遥远的洞穴时代和不可预知的未来世界都变得触手可及。留有洞穴状的“天花板”配合形式多样的雕塑装置品以及涂鸦,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地铁空间,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营造一种能带给人时间的记忆的艺术空间。它是古代和未来的结合,洞穴绘画是其点睛之笔。

二、地铁空间艺术的发展

(一)国外地铁空间艺术的发展

19世纪的英国艺术大趋势是从反映社会生活、推动社会变革到反映市民的世俗趣味,从崇高走向平凡,从严肃走向轻松,反叛学院和古典思潮逐渐兴起。到19世纪最后30年,美术领域中更注重语言的表现性、象征性和抽象性,关注夸张、变形美和装饰性效果。到了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盛行,成为西方现代社会和人们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伦敦地铁中充斥着大量的平面艺术,或为鲜艳色彩的碰撞,或为平面的文字、图形艺术,这些都装点着伦敦的整个地铁网络,使其生动,富有活力,紧跟现代伦敦的发展步伐和艺术思潮,与伦敦地铁的悠久历史和现有的视觉元素风格十分融洽。

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是坎帕尼亚大区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是仅次于米兰和罗马的意大利第三大都会区。

那不勒斯不仅以其传统的古典艺术闻名于世,同时也是现代艺术重要的前沿地带。这座城市的魅力在于不但有着让人艳羡的过往的文化繁荣,同样它也拥有前卫、具有前瞻性的现代艺术,现代艺术不仅仅体现了一种时代性,更重要的是没有将它过去的艺术积淀抹去。这座城市里的一切都是和谐的,通过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现它辉煌的过去,创作出与这座城气质相协调的现代公共艺术。

纽约设计师凯瑞姆·瑞席改建了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學地铁站。上班族在巨大的建筑之间穿行,目光聚集在移动的满是图形绘画的光滑墙面上。雕塑和图形艺术品排列在自动扶梯旁,延伸到拥有背光图案的墙面的站台。站台的台阶上有着但丁和比阿特丽斯的抽象派肖像。突出的灰色和粉色标记为乘客指引着方向,帮助他们抵达最终目的地。 站台上的墙面有着背部打光的艺术品,使得空间呈现连续的柔和光照。数字艺术品在车辆经过时给车上的人们带来活生生的艺术表现力。尽管地铁站是一个临时的转换空间,但通勤者还是可以在上车之前的短暂时刻中有新的体验,这就是设计者所要实现的一大设计主题。

那不勒斯大学地铁站是一个汇集了多种文化元素的公共设施,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乘客从这里路过。为了塑造新的数字时代的地铁站,设计者采用了创新的设计概念和语言,实现了在地铁站运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手段。

意大利那不勒斯托莱多地铁站的设计由西班牙建筑师奥斯卡·图斯克茨·布兰卡完成完成。设计师使用不同深浅不同大小的蓝色BISAZZA马赛克,将地铁站内的地板和墙壁覆盖其中。整体观之,就像一片闪耀着梦幻光芒的海洋,使乘客有漫游海洋的奇妙感受。

蓝色马赛克的运用与那不勒斯作为港口城市的特点相适应,使人们仿佛置身于蓝色海洋,蓝色马赛克与灯光所产生梦幻的、波光粼粼的感觉使人们对于这座地铁站充满了浪漫的幻想,这些同样与意大利艺术的深厚积淀密不可分,所有人都为之倾倒。

巴黎地铁非常古老,其呈现的半圆形空间,是建筑投资最有效的形式,并且巴黎的地铁是世界上层次最多的地铁,共有6层。从建筑、装饰到艺术品,在有限的空间中尽量显示巴黎人浪漫的艺术素养,使人感受到新鲜的文化气息。例如,地铁站天花板上刻满了人名,不是科学家就是为法国贡献生命的人,这种设计不单单是满足地铁的艺术设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特别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纪念。巴黎地铁的每个站点的设计风格和主题都对应着该站的地面景点,如卢浮宫站就效仿卢浮宫博物馆,月台上陈列着许多博物馆的复制艺术品;巴士底站描绘着法国大革命的图画;罗丹博物馆所在的瓦雷讷站则伫立着等同于罗丹原作的巴尔扎克雕像。

法国20世纪80年代正逢巴黎墙上涂鸦兴起,一股次文化从郊区兴起并很快伸展至整个都会。当然这股次文化的兴盛是从美国纽约地铁及东村所兴起,这股流行很快就从美国西岸蔓延至全球各大都会,巴黎近郊的地铁很快就成为次文化的表现展场,这群人攻占公共空间,为了表达一时的快感及知觉,留下满目琳琅及幽默风趣的自由形象涂鸦,这些或许成为都会另类独特文化的展现。

斯德哥尔摩作为瑞典首都,也是该国第一大城市。瑞典国家政府、国会以及皇室的官方宫殿都设于此。在北欧三国中,斯德哥尔摩是岛屿最多的城市。算上郊区的岛屿,共有24000个岛屿,被称为“北方威尼斯”,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既典雅又繁华的城市。

与众不同的是,瑞典人将人文艺术与自然艺术相结合的理念,将人文艺术作品置于自然之中,使其和谐,浑然天成,这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空间艺术中有深刻的体现。进入地铁站时,人们要乘浮梯入地很深,突然会变得很冷,有种入地狱的感觉。为了让旅客忘掉他们是在地下旅行,地铁站通常设计得干净而具有现代感,但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却不是这样,致力于提高生活品质的瑞典人,把地下铁建造成一条艺术长廊,其总长108公里,每一站都是精心设计的艺术品。

斯德哥尔摩的地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的艺术博物馆,被誉称为“世界最长的地下艺术长廊”。斯德哥尔摩的地铁修建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人们构思着如何去装饰每个地铁站,后来决定让一百多位艺术家分别用自己的风格和艺术构思来装点一个站台。

欧洲地铁空间艺术发展的特点:第一,欧洲地铁发展历史悠久,不但展现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各国及地区的特有的地域文化特点。第二,欧洲许多地铁站由于历史久远,其本身在结构的设计和构建与现行的地铁站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像伦敦地铁站最早采用了深埋的圆形隧道,因此以多管状造型进行设计。第三,由于欧洲的文化艺术发展极其繁荣,古典艺术、现代主义艺术等在此萌芽与发展。欧洲地铁的公共艺术多采用现代的平面艺术元素,鲜明的色彩与古典的地铁空间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第四,欧洲地铁除了有展现古典的装饰特点外,也有像意大利那不勒斯市地铁站那样充满现代设计元素的空间设计,通过现代的艺术手法突出现代艺术色彩空间的美感,向人们展示欧洲的地铁文化不但有古典艺术的传承更有现代艺术的活力。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列岛国家,作为位于太平洋上的岛国,日本历史上先后接受了中国大陆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日本在接受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保持民族精神,创造新文化,即所谓“和魂汉才”或“和魂洋才”。尤其是日本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令人瞩目和深思。

日本的艺术风情同样渗透在地铁空间艺术中,给原本冷漠的地下增加了一份生动活泼的气息,穿行于地铁中的乘客也在艺术的陶冶中缓和了紧张的神经。饭田桥站不论是车站外面的通风口、车站本身的建筑设计,还是车站内的公共艺术作品,都精彩得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这里的建筑设计及公共艺术作品连续数年荣获六项大奖。建筑师渡边诚利用大量的绿色长条状照明灯具来消弭地下空间带给人的压迫感和单调感。这些绿色灯管犹如四处攀爬的藤蔓植物,充满流动感,充满活力,形成了一个蛛网般的巨大网络,将小石川后乐园的绿意向地铁内部的空间延伸。

日本的地铁空间艺术与本国文化结合紧密,运用浮世绘等日本特有的传统的艺术手法装饰地铁空间。由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对西方的艺术经典有很好的吸收与消化,同时对西方的前卫艺术也有很强的接受性,因此日本地铁的公共艺术品在展现地域文化艺术、表现日本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充分展现出西方文化特色。而且日本地铁站内公共艺术品的表现手法多样,拥有大量的装置艺术,通过装置将空间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拉近,将艺术品的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日本与我国是同为亚洲文化体系,又属邻国,其经验对我国的地铁空间艺术的发展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二)国内地铁空间藝术的发展

1.中国地铁交通发展的背景

国家自从十五大以来突出强调了文化的作用和创造,改变单一的增长结构模式,所以在城市空间营造上,利用文化这个创造力的源泉,“中国梦”这一时代最强音,运用艺术来激发人们的精神火炬,是设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新的历史时期里,各个城市都在进一步推进“两型社会”的全面建设,为贯彻落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应对城市快速发展中新的矛盾和挑战,必须全面把握当前的交通发展形势。

地铁公共艺术空间的建设就成了城市地铁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了满足人们的交通出行需求、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对公共空间的细节品质的需求,营造高质量、人性化、美观和富有特色的地铁艺术空间环境,已经成为了当下这个时代的需求,需要我们这些艺术从业者在地铁空间的艺术建设和规划上有所建树。然而地铁空间艺术作为当代公共空间艺术的一部分,和当代公共艺术一样,在形式上属于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的了解都还有很多不足。毕竟在这短的时间内就想把不成熟的专业做到最好,还是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的。

我国的地铁空间艺术在发展中,主要受到经济的限制、工程实际施工的实际情况限制以及城市化建设中对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这三大方面限制。

其一,經济的发展直接决定了这个城市是否有可能修建城市地铁。我国的经济水平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国家GDP在2010年时就已经跻身于世界前15,并且位居第二,但是实际的情况并没有那么令人满意,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除了那些一线大城市由于经济水平领先和人口数量巨大,需要有地铁来做主要的交通方式,剩下的城市普遍勉强,甚至还没有达到用到这种交通出行方式的水平。

其二,中国是一个地质地貌情况复杂的城市,并不是所有城市发展的区域都是适合开通地铁,像有的城市位于山地地带,有的城市地下可能存在的大量的文化遗址,有的城市水系发达,还有的城市地处高原,等等,这都会带来大量的施工难题,加大施工困难程度,也使地铁发展受到限制。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中国在近现代以来虽然有借鉴西方城市的规划和发展,然而并没完整地学习过来并实施落成,致使城市中存在很多以往规划不科学的城区,它们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变化,都已成为所在城市的重要地区,或者成为城市新规划转型中的障碍,但是由于涉及到大量社会人群转移及财产清算问题,大多成为了城市发展、交通发展的限制之一。

其三,至于城市化发展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倡导和鼓励之下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转型,但是并不是每个城市在发展规划中都把文化艺术纳入其中,且承认其重要性,有的甚至把建筑工程与文化艺术进行分离对待,依然是在按以往的建设发展方式在做事。这就让文化艺术的渗透显得非常被动。

例如,在前文中提到的斯德哥尔摩地铁艺术、伦敦地铁艺术等等都在建设之初就考虑到文化艺术的等量加入,让大量的优秀艺术家参与其中,进行相关艺术创作,在他们思维的碰撞之后,才有了让我们钦佩的国外优秀的地铁空间艺术。

我们的地铁空间建设时候,却把建设与艺术进行分离,最后让艺术家介入完成装饰任务,希望仅以与建筑互无联系的单纯性的装饰就能让地铁空间艺术,且能够与国外那些有着高度统一规划设计的空间艺术品相媲美,这无疑是不可能的,类似的例子有很多。

2.国内地铁空间艺术的发展现状

在国内的地铁空间艺术方面,笔者以台湾、北京、武汉三地的艺术成就为例,将其作为中国地铁空间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现状来做分析。

(1)已成阶段

台湾作为我国发展较早的地区,具备很好的经济实力,再加上与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接触机会很多,相比较中国内陆城市有先天的优势,这一点与香港、澳门有相似之处。只有当这些综合因素都得到充分发展与激活的时候,艺术才会具有活力与激情,才能反过来助力于社会的发展,所以台湾地区的地铁空间艺术发展的成功是很有借鉴性的。

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高雄的美丽岛捷运站,它的主题“光之穹顶”直径达三十公尺,面积六百六十平方公尺,设置全球最大的圆形地下车站建筑内,由水仙大师绘制并与享誉欧洲的德国Derix工作坊合作,穹顶依照创作主题分成四大区块,共计用了四千五百片玻璃窗面,勾勒出生命轮回与台湾人的自由民主历程。“光之穹顶”运用天体、人物、大自然、高雄土地上特有生物,每一块玻璃都是一段故事。

其中红色柱子代表阳极,象征火山爆发般的热情,蓝色柱子代表阴,象征蓝色大海孕育生命,这是全球最大的琉璃公共艺术,蕴含了浓郁的中华文化意涵。结合“美丽岛事件”追求自由民主的过程表达重生与包容的内涵,也正是地铁与故事之间的特殊联系用故事的内容诠释当代都市生活的意义。

(2)即成阶段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是中国内陆城市发展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中心,经济发展迅猛同时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现在常常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连在一起作为中国内陆发达城市的代表,但是这四个城市中又要以北京最具代表性,代表了中国内陆地区在1949年以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取得成果的即成阶段。

北京地铁作为我国修建的第一条地铁,其艺术设计向人们展现了中国艺术元素又不失时代性,艺术表现手法和材料运用多样,并且与每个站点的历史文化背景相适应,像北京地铁8号线的奥运支线在不失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下又具有更强的国际性特点,与奥运支线这一特殊时期特殊产物的特点相适应。

北京地铁站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创作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束缚,用现代、成熟的艺术表现手法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古城的过去、编织着它美好的未来。

(3)将成阶段

武汉作为中国内陆腹地的中心城市,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文化基础,在国家经济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受到国际关注的时刻,刚好处于当今城市化转型的发展浪潮中,得到了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支持,可以说是有了最好的发展时机、有了许多城市的发展经验、有了时尚前沿的设计思潮、有了各种高端科技成果的辅助。它作为即将面临发展大好机遇,且有着很大上升空间的许多城市地区的代表,可以预测其更为完善、美观、发达的社会发展趋势。

武汉地铁建设刚刚开始,计划修建成具有12条线路、能够沟通主城区与各个分区的密集交通网,更想在武汉特有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基础上,建设出有独到面貌、浓厚艺术气息和人文关怀的地铁空间艺术。

三、结语

地铁空间艺术作为众多专业的综合孕育出的结晶,不仅让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同时让它们之间的碰撞与摩擦成为了艺术创作思维的新迸发点,更具有包容性、明朗性、进步性,能够结合众专业之长,把为社会服务这个艺术的公共职能履行得更加完美。

我们在地铁空间规划设计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注重空间序列的创造,以及地铁站与历史情节、与未来生活的关联,把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元素植入地铁空间中,让它也成为可以去定义、去体验、去感受的艺术,赋予它应有的价值。地铁空间艺术的不断深化将会持续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对城市文明程度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对有效提高积极性、提高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审美水平和审美意识以及高质量的都市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法国亦西文化.法国公共艺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中心.中国公共艺术年鉴(2016)[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7.

[4]黑川纪章.日本前卫建筑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丁晓,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壁画与公共艺术。

猜你喜欢

空间艺术
创享空间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