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迟子建小说的死亡主题

2019-07-30布威麦尔耶姆·图尔贡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8期
关键词:迟子建

布威麦尔耶姆·图尔贡

摘  要:迟子建的文本中有很多关于死亡主题的书写。她总是站在一个心灵受创者的角度,直面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惨痛,向那些被伤害的不幸人们发出关怀,所以她的文字总是充满温情和人性。在生命和死亡之间,她的作品现实而又深刻,既有死亡的悲惨,也有对生命的追求渴望,体现出生存的艰辛,也折射出人性的美好。

关键词:迟子建;死亡主题;主題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02

死亡是文学史上难以逃避的话题。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不乏死亡主题,或是不幸悲惨,或是宏伟悲壮,或是寂静无声引人深思,迟子建笔下的死亡主题,看似司空见惯,但是却有不一样的理解体会。或许是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迟子建更加关注和平年代的普通阶级,他们的死亡在迟子建的笔下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在希望泯没的同时又隐隐透出一些温情。

1.迟子建小说的基本概述

迟子建是我国著名作家,在当代文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迟子建的文笔温柔细腻,文风有时清纯灵动,有时充满感伤,这种充满变化的文风使人印象深刻。养育了迟子建的东北黑土地是她创作的重要题材,在她早期的作品中,北方地域特色十分浓厚,如《北极村童话》《初春大迁徙》《原始风景》,甚至延续在她后续的创作中,成为了 独属于迟子建的风格。除此之外,黑土地不仅带给她了灵感,还赋予了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对生命的感悟。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死亡意识的地位突出。而这种意识的形成,既有生活经历带来的独特感悟,也有受到宗教意识异域文化的思想影响。有研究表明,迟子建对死亡主题的选择与书写富有浓厚的“怀伤之美”的艺术追求与失乐园情怀。

2.迟子建小说死亡主题的认同体验

迟子建小说死亡主题的认同体验主要从死亡中的爱与追求和死亡中的失望与抗拒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2.1死亡中的爱与追求

迟子建的文风一向充满温情,无论是死亡还是爱情。在她的文章里,读者能看到她对爱情的向往,甚至这种向往超过了对生命的追求,如《香坊》里的邵红娇和马六九、《秧歌》里的小梳妆、《伪满洲国》里的王金堂夫妇等等。迟子建笔下的爱情,在现实的压迫下依然义无反顾,即使是以生命为代价,即使要直面死亡,这样的感情令人动容。除了对爱情的追求,迟子建对生命本身的追求也描绘得淋漓尽致。一个人如果对死亡毫无感触,那么他对生命也会心不在焉。从迟子建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她对死亡的理解深刻,且不同于众人,对生命的渴求也十分狂热。从她不计其数地抒写死亡主题,将死亡一次又一次地呈现在 人们面前,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所以说,迟子建在她的 死亡主题中赋予了更多对生命的关注,充满了爱与追求。

2.2死亡中的失望与抗拒

对大多数人而言,死亡意味着毁灭、终结、消失,死亡是黑暗的没有希望的,所以人们畏惧死亡、抗拒死亡。在迟子建的文中,现实世界的生存困苦、精神世界的迷茫困顿,让了人们的生命形态逐渐扭曲。而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几乎都是处于这种失衡的生活状态中。他们是苦难的亲历者,或是见证人。如《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的主人公和蒋百嫂,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漫长的折磨,死亡或许才是终结。他们不是不渴求生命,而是现实社会让他们寸步难移,选择死亡也正是因为对现实生活的过度失望。但是,即使困苦还是有人坚强的活着 ,去奋斗去抗争,因为活着才是希望。

3.迟子建小说死亡主题中的意蕴

迟子建小说死亡主题中的意蕴可以围绕“死亡”艳而不俗、“死亡”哀而不伤和“死亡”生死相融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3.1“死亡”艳而不俗

迟子建笔下的死亡似乎有一种令人着迷的美感,异常动人,甚至难以用言语描述。这样的美感使迟子建的文字充满了迷人的艺术气息。

迟子建的内心充斥着爱与希望,她的文字里是独属于她的温情,即使是死亡她也依然用这样文字表达出美的艺术体验。如《鸭如花》中逃犯的死亡归宿充满了悲悯和人情味,在残酷现实的背后又有一种别样的美。又如《白雪的墓园》中母亲眉间的相思豆,这样美丽的名字在父亲的死亡的荒凉后带来了一丝温暖的气息。这些看似悲惨的死亡,透露着些许人文关怀,和一丝丝美感。这种美区别于那种刻意营造、浓妆艳抹的美,而是一种自然流露的本真之美。没有死亡会是不痛苦不悲伤啊,但迟子建的作品中关于死亡的“伤怀之美”,却能够消减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伤感和疼痛。迟子建的温暖、细腻,将沉重的死亡演绎得充满艺术感,高雅并且温暖。

3.2“死亡”哀而不伤

对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死亡意味着终结、消逝、毁灭,意味着痛苦、感伤。死亡与悲剧之间似乎存在着毕然的联系,死亡即悲剧。当然,没有人能否认它本身带来的悲剧色彩,迟子建她用自己的笔带领人们走近死亡,体验死亡,并开始思考。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任何伟大的悲剧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是悲观的,因为它表现恶的最可怕的方面,而且并不总是让善和正义获得全胜”,优秀的文学作品并能将自己仅仅局限于死亡的悲观,而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情成千上万,人生有一死,最不如意的事情也不过是最后“一死”而已。迟子建笔下的死亡意识并不是慷慨宏伟的悲歌,也不是充满戏剧性的话剧表演,而是轻柔自然、温和动人的娓娓诉说。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一文中写到,“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但企图掩饰哀伤的主人公不仅没有成功掩饰,反而陷入了一个更加黑暗、寒冷、疼痛、充满绝望的境地。迟子建将悲伤的涓涓细流逐渐汇聚,形成了更加可怕的悲伤的海洋,从个人的苦难延伸到了更加广大的社会。但是在悲伤的同时,迟子建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精神世界的解脱,追求自我放逐。

迟子建不仅仅写出了生命的消逝,她还写出了人的精神之死,并把把这类行尸走肉式的人的精神状态也完完全全地表现出来,真实到让人感到震撼,将悲伤直指人心。迟子建深刻的理解什么是“哀莫大于心死”,并把对它的理解和感悟植根于自己的作品。如《九朵蝴蝶花》中有一个心理变态者,从他精神崩溃的角度将现实社会的困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试图通过自己的笔激活现实社会中人们麻木变质的心灵,将死亡提升到另一个高。这种“哀而不伤”的表现手法更加有助于人们心理的健康与成长。

3.3“死亡”生死相融

塞涅卡说过:一个人必须不断地想到死。向死而生,迟子建以死亡为手段解析人性,用现实社会人们的悲惨苦痛来表现人性,从而衬托出生者活的意义与价值。《第三地晚餐》中的陈师母,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向人性的黑暗反抗,努力获取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迟子建所写的死亡是她打开生命真谛的钥匙。生命的意义并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反而会得到延伸,生命的质感也会得到凸显与升华。迟子建抛弃了较为普遍的暴力色彩,更多的用一种真实的死亡现象来体现生者的生存状态,从而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创造了一个温馨和煦、充满人情人性的文学世界。

经历过死亡,目睹过黑暗,感受过残酷,迟子建的灵魂向着更高维度的地方飞去,寻找精神解放和自由。死亡后的重生,完美转身,惊艳涅槃。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结尾处,有一只从黑盒子中飞走的蝴蝶,它暗示着作者从人生阴霾中走出来了,从悲伤中走出来了,也从社会的苦难中走出来了。同时,这也将成为她生命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她来到了人生的制高点,让她能够继续勇敢追求,不懈探索,寻找更高的人生境界。

结语:

人的生命是纷繁复杂的,但相同的是死亡是任何一个生命都无法拒绝的归宿。在迟子建的文字里,我们能看到她的温情、大爱和充满人情味,她对死亡已经毫无畏惧,有的只是对死亡的坦然和对生命的理解。无论是写作还是她自己的人生,迟子建在死亡主题下迸发了对生命的思考,对社会的思索。同时,她仿佛变成了一个歌唱者,在死亡的黑暗舞台上纵情歌唱,唱出一段段美丽的音符,唱出一曲曲优雅动人的人生,让所有的听者都能有所感悟,勇敢直面人生的考验。

参考文献:

[1]许雪姣. 迟子建小说研究综述[J].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2]程维. 温情与历史的交相辉映——论迟子建小说的两个重要主题[J]. 长治学院学报. 2015(03).

[3]冀艳. 真纯而细腻的体验 忧伤而不绝望的抒写——迟子建小说研究梳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猜你喜欢

迟子建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熟悉和陌生的迟子建
东北有个迟子建
迟子建:让议论为记叙增添光彩
名家写夏天
试论迟子建新作《群山之巅》的诗性呼唤
迟子建:为何能长期保持高水准的创作?
迟子建:文学创作没有“群山之巅”
北国圣雪迟子建
谦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