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19-07-30赵婕
赵婕
(云南民族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1 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反映出高校招生情况、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等问题,有助于高校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测评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以及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还可以反映出国家大学生人才资源的储备情况以及国家财政在教育上支出的回报情况,有助于国家对人力资源的掌握和分配,从而对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加强财政教育投入。同时从企业反映出市场对毕业生的供需情况以及工作岗位和人才的匹配情况,让企业反馈给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提供合理建议以及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所需人才。还从毕业生自身反映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需要提升的资本,有助于毕业生从自身出发不断完善和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因此,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事关高校、政府、企业、个人等整个社会。
2 文献综述
2.1 就业质量的宏观维度
楚旋,张莉(2016)的研究里设置了政府层面(产业发展结构与人才匹配、人力资源需求与差距、社会生产率、总产量增长、社会收益);市场层面(人才能力素质与岗位匹配程度、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增长)等四维主体的评价指标,其中宏观方面包括政府和市场[1]。赵建国、王嘉菁(2017)指出在历来重视人情关系的中国社会,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观因素(就业心理、就业过程、就业满意度)进行深层次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就业过程、就业心理、就业满意度有着不一样的正相关影响[2]。刘艳茹、盛舒涵、郭海緎(2018)也认为社会关系网络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的影响有显著关联性,社会阶层与就业质量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偏上”社会阶层的就业质量明显较高,“中等”社会阶层的就业质量没有显著影响,“偏下”社会阶层的就业质量评价有明显多样性[3]。
2.2 就业质量的中观维度
秦建国(2011)在《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析》中提到就业岗位质量指标(工作的条件、环境和报酬)就业前主客观前提指标(就业的能力、制度、服务、法律法规体系满意度以及岗位创造)等中观指标[4]。王占国(2015)经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质量有非常大的性别差异,高教分流后形成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从而对就业质量有不同的影响,学校层次越高,性别不平等程度越低,就业质量越高[5]。李瑾、程利敏(2017)根据麦克斯报告数据,结合中国高教发展趋势、经济增长态势、行业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宏观就业环境,将就业率、薪资水平、专业差异、职业转换作为测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四个重要指标。发现就业质量存在的问题有:就业率稳健上升,受雇全职比例持续减少;薪资福利增长慢是离职重要原因;不同专业之间有的专业相比就业质量差;职业转换率高,就业不稳定。提出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有:适应社会发展,调整人才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意识,结合自身实际选择职业;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性教育教学[6]。
2.3 就业质量的微观维度
王慧、叶文振(2016)个体性别意识对女大学生就业质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影响,性别分工观念、性别自信、性别权利意识、性别平等意识对女大学生就业质量有正向影响,性别平等意识促进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但给男大学生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所以性别平等意识与男大学生就业质量呈反比[9]。李善乐(2017)选取了专业对口程度、合同类型、工作与健康、工资增长情况、工作变动、工作安全、工作与生活、工作评价、职业危机、职业培训作为调查指标进行大量的个体问卷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普遍不高,有没有结婚、是男是女、政治面貌是什么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没有相当程度的影响,专本硕学历和就业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就业质量随着收入的增长呈增加、减少、再增加情况[10]。
3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3.1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
3.1.1 宏观指标
从宏观层面上讲,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活动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状况。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状况、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政策费支出占GDP的比率、就业服务和就业法律法规体系等成为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的宏观因素,纵观我国近几年的宏观就业环境,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是从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来看,均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个十分和谐的大环境。宏观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宏观环境的分析均采用客观数据进行,因此对各高校的毕业生的分析均一致,不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
3.1.2 中观指标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中观指标须结合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评价。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主要从就业率、高校毕业生供需比、专业对口率、签约率、考研率、出国率以及自主创业的比率来看判断高校的教育质量以及就业质量。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须从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用人单位的性质、用人单位所处地域状况、用人单位所处的行业及其地位等方面。中观维度考察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且都是客观的数据,因此无论是高校层面或从用人单位层面,都具备很强的可比性。
3.1.3 微观指标
根据已有学者的研究,通过对毕业生的访谈,该研究将对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erich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纳入就业质量的分类标准,将微观就业质量指标从保健因素满意度(包括:薪酬水平、福利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工作环境条件、劳资关系满意度)和激励因素满意度(包括:职业发展前景、专业相关性、工作稳定性、学习与成长)两个方面的指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分析。
3.2 指标权重
经过文献梳理分析,我们确定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通过研究就业质量领域的专家学者评价综合考虑宏观就业质量指标的权重为10%,中观就业质量指标的权重为20%(包括高校就业指标权重10%和用人单位就业质量指标权重10%),微观就业质量指标的权重为70%(包括保健因素满意度指标权重40%和激励因素满意度指标权重30%)。即就业质量指标综合评价值=宏观就业质量分值*0.1+中观就业质量分值*0.2+微观就业质量分值*0.7。根据就业质量综合分值(满分100)可以将其等级分为优秀(80 ~100 分)、良好(70 ~8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60分及以下)四个等级。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指标体系只适合于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质量评价,所计算出的就业质量综合分值也只是相对说明了同类院校就业质量的一般水平,没有绝对的高低优劣之分。
4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很多,通过国内学者初步对大学毕业就业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梳理,笔者尝试根据已有研究再结合身边实际情况,再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构建一级指标,宏观维度是政府,中观维度是高校,微观维度是毕业生(见表1)。
表1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
5 结语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需要国家政策的继续扶持,政府掌握着国家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资源,所以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想办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尽可能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鼓励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优化就业结构,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还需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与高校之间充分配合协作,落实好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加强对大学生实践性课程的建设,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并在课程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设计,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充分应用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用创业来带动就业,高校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投入,创造大学生创业的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