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永高速公路路基病害专项处治

2019-07-30秦小超

山西交通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灰砂坡脚匝道

秦小超

(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2)

1 工程概况

霍永高速公路是山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环、纵、横交错中第九横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采用80 km/h,路基宽度24.5 m,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Ⅰ级。在其通车运营4 年间,养护部门及时养护,但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陷病害。

1.1 路基病害现状

K50+870—K50+920 段主线路基与紧邻的山云互通E 匝道路基产生了滑移破坏,造成主线路面产生裂缝、主线填方边坡和E 匝道路基沉陷。

主线路基在左幅路面产生较为明显的两条裂缝,为1 条纵向张拉裂缝和1 条沉陷裂缝,如图1 所示。其中张拉裂缝位于K50+870—K50+920 段靠近中央分隔带的超车道和行车道,总体呈线状,在白色标线附近蜿蜒扩展,总长度约50 m,宽度3~5 cm,临时采取干拌砂填充缝浆,表面灌缝胶封闭的方法进行处治;沉陷裂缝位于K50+870—K50+900 段的紧急停车带和行车道,呈弧状U 形,从路基边缘开始经行车道后至路基边缘,总长度约35 m,裂缝宽度 3~8 cm,垂直落差 4~10 cm,形成明显错台,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图1 主线路面裂缝

主线K50+870—K50+920 段左幅外侧为山云互通E 匝道(填挖交界处),填方坡面为六棱块全坡防护的路基边坡产生沉陷,沉陷现状为路线沉陷裂缝对应范围内的全坡防护整体下陷,沉陷最大深度已达30 cm,靠近急流槽处的六棱块呈现无序翘起状态,如图2 所示。调查期间还可以看到,主线路基边坡坡脚有水不断流出,出水明显,就现场情况来看,主要原因为自然降水沿路面出现的裂缝渗入路基,然后顺着水流通道从坡脚流出,主线路基很可能已经产生了局部贯通的滑裂面。另外,经调查得知,山云互通E 匝道在此之前也发生过沉陷,目前已经采用路面修复治理。

图2 路基边坡塌陷

1.2 工程地质条件

本路段病害路基为半挖半填路基。勘察过程中布设2 个钻孔,均位于K50+886 断面,其中ZK1 位于主线坡脚和匝道交界的平台上,ZK2 位于主线K50+886 中线左侧 9 m 处。从 ZK1 的岩芯看,0~12.4 m 是匝道回填路基素填土,0~3.5 m 为粉质黏土,软塑;3.5~12.4 m 为粉土,稍密,稍湿 - 湿;12.4 m 以下是原地基,12.4~23.0 m 均为粉质黏土,可塑与软塑错层。从ZK2 岩芯看,0~2.8 m 是回填路基土,其中 0~0.9 m 为路面结构层;0.9~2.8 m 为素填土(粉质黏土),软塑;2.8 m 以下是原地基,2.8~6.4 m 为粉质黏土,可塑;6.4~14.5 m 为粉土,稍密、稍湿- 湿;14.5~25.0 m 为粉质黏土,右上至下硬塑过渡为可塑。勘察范围内未见空洞和地下水。

主线路基上部2.0~2.2 m 处的样品含水量为27.2%,液性指数为0.89;主线坡脚处样品含水率为26.2%,液性指数0.72,抗剪强度指标C=12.2 kPa、φ=16.1°。填挖界面附近土体含水率在26.6%~27.2%之间,液性指数在0.78~0.89,抗剪强度指标C=5.3 kPa、φ=11.3°。

2 路基沉陷原因分析

从钻孔样芯和样品试验数据分析,主线路基填土和填挖界面附近土层湿软。勘察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段路基可能产生两种滑移破坏,滑移面断面图如图3 所示,一是主线路基滑移从主线坡脚剪出;二是沿深部填挖界面软弱带产生整体式滑移,同时毁坏主线和匝道路基。

病害产生的原因是本路段经历了4 个雨季的冲刷,较长时间的降雨夹杂强降雨天气,雨水沿路面缝隙和截水沟薄弱部位进入路基,一部分渗入路基土体,另一部分沿填挖界面下渗,造成主线路基湿软,并在填挖界面附近形成软弱带,进而降低路基承载力,路面车辆荷载和路基自重成为路基不均匀沉降明显因素,同时此处互通匝道与主线路基紧邻,存在明显差异的填、挖方路基自然沉降不一,也是造成侧向滑移的因素,滑移加剧使路面开裂成为必然结果。

图3 滑移面断面图

3 滑坡推力计算

3.1 强度指标

滑带土的强度指标通过选取C 值,反算φ 值确定,根据勘探和试验结果,取γ=18.6 kN/m3为正常工况下滑体的重度,γ=20.4 kN/m3为连续降雨条件下滑体的重度,计算结果见表1 和表2。

表1 沿主线路基滑动时滑动土强度指标表

表2 沿填挖界面滑动时滑动土强度指标表

3.2 滑坡推力

由于滑裂面存在两处可能,如图3 所示,抗滑桩的设置位置有3 处可选,主线边缘、匝道内侧、匝道边缘,结合布设抗滑桩的位置,采用规范[1]中要求采用的传递系数法,用理正软件对上述3 处位置进行滑坡推力计算。计算结果见表3、表4 和表5。

表3 主线边缘设抗滑桩 kN

表4 匝道内侧设抗滑桩 kN

表5 匝道外侧设抗滑桩 kN

由表3~表5 看出,在主线边缘设抗滑桩时的滑坡推力为匝道内侧的30%~40%,为匝道外侧的35%~45%,后两者滑坡推力值均大于1 000 kN,且非正常工况下已在2 000 kN 附近变化,过大的滑坡推力对抗滑桩桩径和桩间距的要求较高,在此处填挖交界填方段不易操作,且根据现场调查询问公路养护部门,得知在此次处治前,主线与匝道均已针对沉陷进行过重新摊铺路面处理,并在较长时间里匝道路基沉陷不明显,未观测到不良现象出现,最终设计为将抗滑桩布设在主线路面边缘,主要治理沿填挖结合面发生的整体式滑移破坏。

4 处治措施

鉴于路面出现明显裂缝,路基出现滑移破坏,为了能够快速解决出现的问题,且达到长期预防的目的,就病害问题和实测工程地质,制定抗滑桩与灰砂桩协同处治的方案,处治方案布置图见图4。抗滑桩以其安全可靠性高,对周围环境扰动小、自身稳定性好等特性起到对滑动路基的支挡作用[2],灰砂桩以生石灰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路基土起到降低含水率、提高密实度的作用[3]。

根据滑坡推力计算结果,沿路线K50+870—K50+900 段左幅距路基边缘0.5 m 处设置1 排抗滑桩,17 根,桩长17 m,桩径1.5 m,桩中心距 3.0 m。抗滑桩纵向钢筋为直径32 mm 的HRB400 钢筋,桩身采用C30 混凝土浇注,混凝土骨料粒径不大于60 mm,水泥采用强度等级为42.5 级及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自下而上振捣浇注。同时布设5~6 排灰砂桩,降低路基土含水量,灰砂桩桩长12 m,桩径40 cm,按照梅花型布置,桩中心距1.2 m。灰砂桩填筑灰砂体积比为7∶3,石灰采用生石灰,砂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粗砂;桩顶1 m 采用C20 水泥混凝土捣实封顶。抗滑桩与灰砂桩布设完毕后,将左幅路面铣刨至路面基层顶部,重新铺筑路面结构。

图4 处治方案平面布置图

5 结论

高速公路在运营期间由于各种因素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害,通过现场调查,结合路基病害和钻孔勘探资料,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对霍永高速公路K50+870—K50+920 段左幅路基沉陷提出针对性的处治措施,现此路段车辆通行状况良好。

a)降雨雨水沿路面缝隙下渗使路基土湿软、承载力下降是路基发生沉陷,进而路面出现张拉裂缝的主要原因。

b)抗滑桩与灰砂桩协同处治路基沉陷,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特有的性质,进而以较小扰动,较大程度解决填挖结合路基填方段路基沉陷病害。

猜你喜欢

灰砂坡脚匝道
软弱结构面位置对岩质顺倾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山东首套ETC匝道准自由流预交易系统正式运行
单一挡土墙支护边坡安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陕北矿区黄土沉陷坡面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姑山矿露天坑全尾砂胶结回填加固配比试验研究
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控制系统研究
良山铁矿全尾砂充填体强度研究
武山铜矿全尾砂膏体流变特性试验研究
匝道ETC自由流解决方案及应用效果分析
不同灰砂比和料浆浓度下充填体强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