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当代宜居性乡村住宅设计分析
2019-07-30王海香
王海香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引言
乡村住宅几乎都是农民自主设计的,与其生产生活习俗息息相关,不仅是农民居住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展示了一方水土的乡风乡韵。在时代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以及中国当前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自建房建设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和知识水平提升的多重作用下,农民自建房的建构技术、户型布局和功能分置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及改变。但是由于欠缺专业规划和户主自主性较高,乡村住宅大都盲目模仿城市住宅设计模式,忽略了城市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导致功能性以及舒适性都难以满足。因此在调研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分析豫西乡村住宅的现状问题及居民诉求的变化,旨在提升农村住宅的功能性与适宜性,并为农民自建房的建设提供较可行的策略。
一、豫西当代乡村住宅的现状分析
(一)总体概况
河南省位于华夏文明的核心——中原文化区域,在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地区。地理趋势总体特点是地势西高东低,降水南多北少,气温南暖北寒。而豫西就位于河南省西部山地区域,包括荥阳、巩义、洛阳、新安、灵宝等县市区。豫西山地特有的山地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条件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住宅样式,住宅与环境、文化有机融合,乡土材料与气候、地形特征高度契合的传统建造智慧,创造出了该地区独特的院落空间及住房形式,积淀了浓厚的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
但豫西当代的乡村住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趋同化现象”,技术支配一切的现代主义无视地域差异,忽略生态节能的做法对我国传统的人居环境、住宅模式、价值取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国家城乡建设发展的平稳进行,城市住宅模式成为了农村住房建设的“风向标”,豫西乡村地区“小洋楼”遍地开花,效仿城市住宅生活方式,在足够的资金支持下,户主翻盖新房时普遍考虑更多的是房间够不够多、空间够不够大、楼房够不够气派,而对于房屋的舒适性、宜居性和功能性则考虑甚少,只是“有形似而无气韵,华而不实”。新材料、新技术的建构方式也必然导致了豫西传统住宅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流失。
(二)典型住宅现状
1.平面布局
豫西乡村住宅大多是农民在宅基地制度规定的面积范围内,根据自我需求自建的独门独户单层或多层的宅院,所以平面布局及面积都不尽相同,但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相似,在平面布局上豫西乡村住宅有以下三个共同特征:
(1)传统风水及礼制要求:房屋坐北朝南,一堂二室,以中为尊,左右大多对称,形成“厅堂文化”。
(2)基本的平面布局以一字型(图1)为基础,在其基础上演变出L型(图2)、U字型(图3)以及四合院型,其中L型最普遍。
(3)功能空间布局分为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两大部分,生活空间一般有厅堂、起居室、卧室、厨房、餐厅、卫生间、劳作间、杂物贮藏间、祭祀空间、阳台;生产空间一般远离主屋,有粮食储藏间、养殖空间、农用机械库等。
> 图1 一字型
> 图2 L字型
> 图3 U字形
2.院落布局
房屋建筑是以院落为中心而分散布局的,是联系各个空间的交通枢纽,在布局上是住宅的核心部位。院落布局随房间的平面布局而定,如图所示的由于三种不同的房屋布局,导致院落大小不一。传统院落空间较大,具有储物、晾晒、交通、种植、养殖等生活、生产功能,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房屋所占面积比重加大,于庭院中种植小微农作物比例下降,庭院功能减少,现在的乡村住宅庭院更多的是休闲、娱乐的场地,在一些农家乐户型中兼具有生活服务性功能,比如可进行露天餐饮、表演节目等公共性活动。
3.建构方式
当前豫西乡村住宅常见的构建方式有砖混结构和砖瓦木结构两种。(表1)
> 表1
农村住宅的建构方式一般都是请当地的泥瓦匠以及亲戚朋友帮忙共同修建,建筑过程中没有图纸,没有整体的规划,全凭户主自己的意愿来进行空间划分和整体外观的设计。
4.外立面形态
在乡村地区,一家一户的门楼和院墙,不仅是一个家庭经济和户主身份的象征,更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和风俗写照。因此,豫西居民很是重视门楼是否美观气派和院墙是否高大厚重。现代富裕的农民会在墙壁外侧贴瓷砖、石材、涂料进行装饰,或用更精美的铁艺和不锈钢围合院墙,门口有硬化的石阶或双狮等吉祥物镇宅辟邪。现代住宅型制大致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大门:大门为住宅之门面,因此户主在选择时尤其重视。现在农村常见的大门为铝合金、朱漆铁门、铜质和木质材料大门,因为价格适中且时尚,造型符合乡村的审美风格。大门的颜色一般为红色,其次还有金色、银色和绿色等,这都与风水、传统习俗相关。大门上会有铜钉、竖向纹路或玻璃进行装饰,以显气派、美观。
(2)窗户:相比老式房屋,现代乡村住房开窗数量更多且面积更大,礼制风俗的约束更少。普遍的开窗形式有平开窗、推拉窗、落地窗和飘窗,与城市住宅开窗样式相差无几。材料选择除了传统的木材,更受欢迎的是塑钢、铝合金和断桥铝这些性能更优化、外观更时尚的现代装饰材料。
(3)墙体:传统豫西住宅墙壁由于地域限制,多为就地取材的黄土坯墙,或者石头墙体,很有韵味与特色,展示了地方的风土人情。现代乡村住房墙体运用时下流行的涂料、陶瓷、石材等进行装饰铺贴,这些材料具有防火、抗水、耐磨、耐腐化和维修消耗低的长处,而且装饰性强,远观房屋颜色艳丽美观大方。
(三)当代乡村住宅的主要不足
由于农民自建房缺少建筑的专业知识以及整体规划,在设计使用方面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1.功能空间的划分问题和配置问题
(1)盲目模仿城市住宅空间布局与形式,不考虑生产生活及家庭成员构成的不同,造成空间使用过于单一或者功能混乱。
(2)增加了室内卫生间、书房、餐厅、棋牌室等辅助空间,但在后期生活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地下排污管道等配套措施或疏于管理,这些空间不是闲置就是成了杂物储藏室。
(3)功能空间划分模糊:作为会客的厅堂同时承担了起居、用餐、娱乐等功能,交通流线混乱,影响和制约了生活舒适度与品质的提升。
2.住宅风格形态的单一性与多样化
在乡村地区,除了看到整齐的绿油油田地,就是散落其中的各色住房。这些住房普遍采用新材料建成,形式由过去的几进院落、合院式、窑洞式的传统民居变为单一形态的前院后房。乡村道路两旁的建筑,就像没有灵魂的复制品,材料、形式、颜色基本相近,或三五成排,或孤零零地矗立在街边,毫无美感。而乡村里的个体住宅,由户主自行决定材料及颜色的使用以及房屋的层数、开间、进深,导致了房屋风格形态的杂乱无章。完全背离了乡土建筑风格,只是在盲目地抄写现代城市流行的建筑语汇,既没有城市住宅的设计美感,也失去了乡村住宅原有的韵味与古朴。
3.房屋建筑手段的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建筑新材料,其安装简单,可提高建筑性能,且成本较传统建材低,所以农民翻盖新房时,在建筑材料使用上大多以钢筋、水泥、铝合金等现代建筑材料代替过去的夯土、砖石、木头等传统材料和地方性建材,导致各地住宅建造方式发生变化,趋于同化。
二、宜居性乡村住宅设计路径
(一)功能配置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当代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又与城市生活方式不同,在功能配置方面应满足以下三点:
(1)风俗习惯非一朝可改,所以在功能空间类型配置齐全的基础上注意空间组合之间的灵活性、可变性与复合性设计,满足使用者二次功能划分的需求,减少住宅翻新周期,使之具有长效的功能性。
(2)分区之间动线合理方便,避免空间之间不同流线的交叉混合。
(3)空间面积尺度选择需根据家庭结构、家庭产业类型进行合理划分,满足现代家具与基础设施所需空间,并合理划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符合现代人对私密性的需求。
(二)符合地域特色的生态技术
豫西传统住宅多位于山地,因此农民因地制宜、因材致用,采用石材、黄土等地方材料,利用风环境、日照地形特点建造冬暖夏凉的生态性、低能耗的住宅。当代乡村住宅建造应学习传统住宅中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选择生态建材
乡村住宅的宜居性设计,材料的选择最重要,因为其直接关系到住宅建造的造价、建造方式以及物理性能等重要因素。河南属于农业大省,秸秆资源丰富,在建筑主体材料上可以用秸秆纤维混凝土砌块代替,它是将秸秆压缩块插孔纤维混凝土空心砌块而形成的,具有轻制、隔热、保温、隔音等效果,而且取材方便、施工简单、成本低廉。
2.使用低技术手段
豫西大部分地区处于山地,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特征,乡村住房屋顶一般为坡屋顶和平屋顶,为隔热保温,在建筑构造上坡屋顶可采取缓冲空间的设计手法,平屋顶可在屋顶种植植物以保温隔热。根据地域气候、地形条件进行自然通风和能源高效种植设计,减少对空调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达到人们对健康舒适的需求。
3.使用高技术手段
根据北极星电力网数据,豫西属于河南风能资源丰富区,可利用风能进行发电,应用技术主要为小型的风能电能转换技术,生态环保。此外,污水处理技术、地热能等都可以用在宜居性乡村住宅设计中。
(三)延续乡土文脉的风格形态
现存乡村住宅大体分为三种形态,可“因材施教”,采用不同方法保留乡风乡韵。一是传统合院、窑洞形式住宅,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但保留了原始的地域风格与特色,可采取“修旧如旧”的办法,用新材料仿制古民居构件与形式,内部空间则按照现代生活习惯进行修缮,既保证了居民对现代生活的要求又保留了传统建筑特色与韵味。二是传统宅院中加筑现代形式的住房以满足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可采取“新旧并存”的办法,旧建筑修旧如旧,新建筑在使用新材料的前提下,从形态、体量、颜色与空间布局上都尽量与旧建筑保持协调,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和谐过渡。三是彻底推倒重建的新式住宅,为延续乡土文脉可在建筑形体与外观上进行传统构件的装饰,如神龛、风水影壁、砖石雕刻、女儿墙、檐廊与门脸等,可对其进行简化变形以符合现代审美要求,既可以保持地方乡村风貌的整体性,又可以达到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共性。
豫西传统住宅型制与现下流行的西方别墅式住宅相比,体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建筑观,表达了社会生活“法”与“礼”的美学内涵,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美学精神使居住成为自然中的风景,而非复制城市住宅模式的过度硬化的水泥村落。
三、结论
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农民对居住要求不断提高。家庭结构变化、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使人们从功能需求向宜居性、舒适性转移,使其配套功能更完善。但由于缺少专业指导,乡村宜居性住宅的功能、形态、空间布局等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思考,以期为其提供正确的引导,从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