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活动开展视域下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路径

2019-07-30刘慧玲田奇恒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14期
关键词:社区活动参与者心理健康

刘慧玲 田奇恒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老年人随着自身机体的衰老、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认识活动发生了一系列退行性变化,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情绪体验深刻而持久。同时,随着老年人心理功能逐渐老化,他们难以应对生活中诸多负性事件带来的压力,会出现许多适应不良,容易产生自卑、失落、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者可出现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厌世自杀。中国老年人中70%有心理障碍,27%有抑郁心理,目前抑郁症已成为老年人健康的第二大杀手,65岁以上的老年自杀者在总自杀人群中占19%。老年人心理健康情况形势严峻,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势在必行。

受传统观念影响,当前大多数老年人关注身体保健的多,关注心理健康的少,大众特别是老年人对心理健康相关词汇不甚了解,甚至有很大偏见,出现心理问题时易被自身忽视或不愿寻求帮助,担心被歧视或边缘化〔1〕。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服务融于老人们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中,有助于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润物细无声地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而事实上当前社区活动的参与主体也是老年人,这也为通过社区活动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1 社区活动在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中的优势

1.1社区活动在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中具有便利性优势 对大多数老年人而言,从工作岗位退休后,社区成为他们的重要生活场所。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表明,城市老人经常在住地附近活动者占50.1%,在家门口活动的占65.8%,经常在室内活动的占15.6%〔2〕。这说明大部分老年人的日常活动空间除了家庭就是社区,在社区内开展活动,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地享受到相关服务,老年人也更乐意参加。因此,社区活动在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中具有便利性优势。

1.2社区活动在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中具有系统性优势 心理学家勒温的场动力理论提出: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即B=f(P,E),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体,E代表环境。也就是说,个体的行为受个人与环境的影响〔3〕。对于老年人而言,其行为和心理除了受家庭环境影响之外,也深受社区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社区这个大系统来维护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彭华茂〔4〕结合中国人口老龄化现实,提出了21 世纪中国老年心理学的未来研究取向,其中一个为个体-环境交互作用取向,另一个为个体差异取向。这都体现了社区这个大系统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人口老龄化现实下,通过社区活动开展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系统性优势。

1.3社区活动在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中具有渗透性优势 随着国家对社区建设和老龄事业的日益重视,面向老年群体的社区活动逐渐增多。事实上,当前大部分社区活动的参与者也是老年人。他们在社区活动中通常能够进行朋辈人际沟通、发展兴趣爱好及学习娱乐等〔5〕。已有研究表明〔6〕,即使是常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也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如张宁等〔6〕研究表明,唱歌、舞蹈在预防大脑功能衰退及提高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方面十分有效,器乐演奏则能促进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对慢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太极在增强大脑功能和预防抑郁方面效果显著,依托社区活动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更容易润物细无声地被老年人接受与认同〔7〕。因此,社区活动在老年人心理健康提升中具有渗透性优势〔8〕。

与此同时,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每个社区都有相应的负责社区活动的工作人员,有条件的社区也配备了专职社工,有的社区还有专门的社工机构,社区志愿服务也在不少社区大力推广,因此,从事社区活动的人力资源是比较丰厚的。而相对而言,社区中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精神卫生工作者比较缺乏。因此,通过开展精心设计的社区活动,可以更好地统筹资源,凝聚社区工作者、社工、心理咨询师、精神卫生工作者、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为老年人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因此,社区活动在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中具有便利性、系统性和渗透性优势,可以基于社区活动视角,以社区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在具体实施路径上,结合社区活动的三大环节:活动策划、活动实施和活动评估,围绕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科学设计和开展社区活动,为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乐享晚年生活创造条件。

2 社区活动开展视域下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路径之一:活动策划

活动策划是开展社区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包括活动调研、撰写活动方案等内容。基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社区活动策划,除做好常规工作外,要做好以下工作:

2.1明确社区活动目标 基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社区活动,可以是专门的心理保健活动,也可以是其他类活动。如果是专门的心理保健活动,那么活动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促进参与者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如果是其他类活动,那么活动目标就应该包括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显性目标是活动内容本身能够体现的目标,隐性目标则是通过活动载体实现对参与者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方面的目标。例如,开展老年人器乐演奏培训活动,显性目标是活动参加者能够通过培训提升器乐演奏技能,顺利完成节目表演等;隐性目标就是活动参加者在长期的器乐演奏训练中,因为陶冶了情操或者寻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等,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对于专门的心理保健活动,不少老年人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年人不太了解甚至避讳,因此,对大多数社区而言,建议多开展其他类活动,但将心理保健因素渗透其中,在对外宣传时重点宣传其显性目标而非隐性目标,这样,老年人更容易接受和踊跃参加。

这里要强调的是:社区活动主要是针对老年人心理问题形成之前的预防性服务,而不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导向的服务。因此,社区活动目标应当以预防性目标为主。此外,在社区活动中,由于组织者通常为社区工作者,他们通常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更不是具有处方权的精神科医生,因此从自身资质来说,其活动性质也更多地体现在预防方面。如果在社区工作中发现已经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老人,千万不能越界逞能,应及时与专业心理卫生机构建立联系,做好转介工作。

2.2选择适宜的社区活动类型 老年社区活动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活动组织者根据活动需要选择合适的社区活动类型,确保活动效果,达到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目标。

活动可以按照适合人群来划分。例如,按年龄划分:(1)高龄老人(75岁以上老年人)社区活动;(2)中高龄老年人(65~75岁)社区活动;(3)低龄老人(65岁以下)社区活动。还可按身体健康程度来划分:(1)普通老人社区活动;(2)病患老人社区活动。此外还可分为:(1)大众性(适用于全体老年人)老年社区活动,这对参与对象没有限制;(2)面向某特定人群的老年社区活动,例如针对新退休人员的适应性活动,或者针对空巢老人的心理保健活动等。

可以按照活动开展的功能分为:(1)治疗型老年社区活动,这一类活动主要以小组活动形式出现,通过工作者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对参与者在认知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正、治疗。该类活动对活动组织者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组织者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资质,并且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否则容易对老人造成“二次创伤”,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2)发展型老年社区活动,主要是参与者通过参加活动来习得一定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参与者自身获得成长,从而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

还可以按照活动对参与对象的开放程度,划分为:(1)开放式老年社区活动,例如心理保健知识普及宣传活动、社区游园活动等,对参与人员没有严格要求,这类活动只要场地和设施允许,参加对象可以多多益善。(2)封闭式老年社区活动,例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社会工作者招募十余名具有相似困扰的老年人开展的诸如现实辨识小组、心理健康辅导小组等小组活动,为了保证活动效果,要严格筛选参与者,通常活动次数大于4次,且要求活动人数固定,并制定小组契约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活动的专业性划分:(1)群众型老年社区活动,例如社区电影展播、社区游园等活动,这类活动不强调组织者的专业背景。(2)专业型老年社区活动,主要以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为带领者,运用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开展团体治疗型活动和发展型活动,达到治疗、社会支持、促进社会交往等作用,如现实辨识小组、动机激发小组等。也是对组织者专业背景要求非常高的活动。

对老年社会工作者而言,社区活动类型是多样的,选择哪种老年社区活动类型,还要依据服务对象的特点、活动目标及社区或机构现有人力物力资源等综合考虑。

2.3撰写科学的活动方案

2.3.1活动主题应雅俗共赏 活动主题是活动的灵魂,也是吸引受众和相关单位的重要指标。好的活动主题,既让人对活动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也能激发美的享受,特别是对于旨在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社区活动,要促进老年人积极心态的培养,在活动策划时,构思一个好的活动主题非常重要。例如,同样是广场舞活动,活动主题叫“′俏夕阳′老年广场舞活动”会比“老年坝坝舞活动”听起来更让人身心愉悦,更容易让人有较深刻的印象。

2.3.2活动设计应贯彻“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两大理念 为了确保活动顺利实现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目标,需要把握国内外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和老年人的需求特点进行活动设计。

根据全球老龄化发展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先后提出了“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观点。健康老龄化是指:从生命全过程的角度,从生命早期开始,对所有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干预,营造有利于老年健康的社会支持和生活环境,以延长健康预期寿命,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功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9〕。健康老龄化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良好。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现在许多的疾病其实是身心疾病,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通过心理保健知识的普及,让老年人认识到不仅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或营养品、锻炼身体等促进身体健康,也能通过心理保健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在活动内容设计中可将心理保健有机融合在老人们普遍关心的身体保健活动中,例如太极拳、肌肉放松、冥想训练、手指操等,以达到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举两得的效果。

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按照自己的需求、愿望和能力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的过程,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获得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最佳机会的过程〔10〕。其中,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目的在于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的融合〔11〕。因此,在活动设计中,不仅要积极开展将老年人作为服务对象的社区活动,为其提供社会支持,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还可以鼓励有余力的、有意愿的老年人,结合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主动作为志愿者参与到社区互助志愿服务活动中,提升自我价值感,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与社区融合的过程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例如,鼓励有舞蹈特长的老年人,担任“′俏夕阳′老年广场舞活动”的兼职指导老师,邀请有书法特长的退休教师义务教授社区儿童书法等。通过这些社区活动,不仅可以让老人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同时也能在与受助人的互动中提升自我价值感,实现积极老龄化。

此外,在活动内容设计上,也要符合老年人心理特点,选择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要少说教,多结合实际,多举些案例,并提供一些简易的心理自助方法。可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艺术活动中,如通过音乐治疗、书法治疗等,帮助老年人宣泄情绪、陶冶情操;还可通过插花、豆豆画等手工活动,帮助老年人锻炼大脑,发挥思维创造性等。

3 社区活动开展视域下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路径之二:活动实施

社区活动实施是社区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社区活动能否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在这里,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3.1活动宣传应雅俗共赏 活动宣传是吸引老年人参加活动的重要工作流程。对社区活动而言,不管是选择海报、公告栏、入户等传统方式宣传,还是采用QQ群、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方式宣传,宣传语言都应当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方便老年人理解和接受;同时,主办方在前期策划时会考虑设置心理健康的显性或隐性目标,但一定要避免出现易误解的心理学词汇。因为大多数老年人对心理学知识不太了解,所以社区活动中涉及到的心理学知识应当浅显易懂,不使用敏感词汇和生涩的专业术语。此外,大众普遍对某些心理疾病的词语比较敏感,如在活动中使用类似“抑郁”、“神经质”等名词,老年人很容易根据自己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感受而造成自我暗示,对号入座。因此,不要出现易让人敏感的词语,更不要对某类群体标签化。

3.2活动场地要适宜 活动地点要安全、方便、环境舒适,适合开展对应的活动。例如,心理保健知识讲座类活动,宜选择空间较大、座位较多,有大屏幕、投影、话筒、音响等设施的会议室或活动室,方便容纳较多人员及对外宣传报道。而较为私密的封闭性小组活动,则讲究活动地点固定、清静,活动过程中不宜为外界打扰。

3.3重点做好活动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是老年社区活动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安全无法保证,那么也谈不上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在社区活动中,要重点从以下方面做好安全工作:

一是要保障老年人人身安全。由于老年人年龄原因,其感知觉、反应速度等生理功能下降,一旦摔倒、受刺激等容易出现生命危险或者中风等情况,所以在活动实施上首先要考虑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活动场地安全,方便老年人出行,配有防滑设施等;活动时间安全,不宜在过于恶劣的天气下开展活动。尽量不要安排在老人吃饭、午休时间。同时,针对老年人易疲惫的特点,活动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以1 h为宜。

二是要保障活动过程安全。社区活动需要做好常见危机的事先预防和应急预案。活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保证整个活动过程的安全。通常讲座类或宣传普及类社区活动对参与者的身心状况没有特别要求,但专业型心理保健小组活动一定要在招募环节严格筛选参与对象。专业型心理保健小组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对老年人的基本生理和心理情况有所掌握,对身心条件暂时不适宜参加该类小组活动的报名者要耐心解释、合理拒绝,以免在活动中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在活动内容设计上,要考虑老年人的身心特点,避免冲击性过大的活动,不宜设置“信任背摔”等有风险性的游戏或过于复杂的游戏。在活动时间上,不宜设置过长,通常以1 h为宜。在活动用品准备上,通常需要配备靠椅、纸巾、温开水、一次性纸杯等,用于专业性心理保健活动中及时安抚和舒缓老人情绪。要求活动组织者在心理咨询方面技术与经验过硬,能及时应对,以免对老年人造成新的伤害。

三是要保障老年人信息安全。在社区活动中可能会涉及参与者的个人身份信息及个人隐私,特别是在专业性小组活动、咨询服务类活动中,参与者可能会分享到自己一些平时不太愿意启齿的事情和感受,这些都需要组织者遵守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伦理原则,做好保密工作,未经参与者允许,不能向外透露参与者个人信息和隐私,在对外宣传报道时也应当注意。

4 社区活动开展视域下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路径之三:活动评估

老年社区活动的组织管理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螺旋式改进的过程,活动评估阶段既是整个活动组织管理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下一个互动策划与组织的开始。活动评估具有监督介入工作进度、巩固活动成果、进行社会交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活动的评估是在为过程中的活动尽可能完善和为下一次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做准备的过程,对活动组织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1社区活动常用评估 社区活动评估包括准备工作评估、执行过程评估、费用评估、效果评估。其中执行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是重点。活动效果评估,一方面是对活动执行效果的评估,同时也是对活动策划与组织方执行能力的考量。效果评估通常包括:(1)取得的成绩;(2)活动不足;(3)分析问题的原因。

效果评估最常采用的方式是正式的书面调查,也就是在活动结束后马上就参加活动各方的满意程度进行跟踪调查,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对象主要包括活动参与者、活动组织者及活动第三方等。通过邀请活动参与者参与满意度调查,一方面能够帮助活动组织者及时了解活动效果,总结活动经验,改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也能让活动参与者感受到尊重和参与感。但要注意的是:因为活动参与者是老年人,所以在针对参与者的满意度调查表设计时,印刷字体应足够大和清晰,方便老年人阅读;调查题目不宜多,内容应通俗易懂,避免出现生僻心理学术语或易误解的心理学术语。如果有老年人识字困难,社工或志愿者可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询问并协助其作答。

4.2连续性活动的心理健康水平评估 有的老年社区活动是需要参与者坚持参与的(四次及以上)连续性老年社区活动,特别是连续的专业型老年心理保健活动,除了进行满意度调查外,还可以分别在第一次活动开始前和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后发放专业的心理健康问卷,以便准确了解该系列活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为今后举办类似活动提供实证依据。

在活动评估报告的最后,结合活动满意度调查结果及活动组织者在以上四个维度中的评估小结,提出可行性的改进建议,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积累宝贵的经验,促进新的社区活动策划质量的提升。

总的说来,社区活动开展视域下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路径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社区活动开展视域下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将社区建设和社会心理服务相结合,充分利用社区这个老年人聚集地,以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社区活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培育其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进而将这种积极的心态传递给家人、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社区活动参与者心理健康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小队活动菜单”引领社区活动的“三步走”
怎样有效组织少先队员开展社区活动
基于代理的多方公平交换签名方案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