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2015年汉中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
2019-07-30肖薇薇
安 彬,肖薇薇
(1.安康学院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2.安康市汉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3.秦巴国土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4.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来全球地表持续升温且升温速率加快[1]。1951~2017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升温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达到0.24 ℃/10 a;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2]。气候变暖将会导致极端气温事件更加频繁[3],因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全球每年发生的极端气温事件中,超过70%的地区暖夜日数明显增加、冷夜日数明显减少[4-5]。中国极端气温的异常偏冷偏暖现象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6],且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分别呈增加、减少趋势[7]。朱大运[8]、刘学智等[9]以及其他学者[10-12]采用线性回归、趋势分析、空间分析、突变检验等研究方法对贵州、宁夏、天山山区、黄河流域、陕西南部等不同尺度区域的极端气温进行了分析,都反映出了极端气温事件增加趋势。
2017年底,中国城市化率达到了58.52%,正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期[13]。城市是引领和带动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支点,同时也是环境资源问题的高发地[14],更是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15]。近年来,学者们已对城市极端气温事件有所关注,并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也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15-18],但对汉中地区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的研究较少[19]。为此,本文利用1955~2015年汉中站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数据,分析了汉中主城区的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特征,以期为有效评估汉中极端气候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界于105°29′14″~108°16′49″ E、32°08′52″~33°52′46″N之间,其中市域下辖汉台、南郑2区,幅员面积3353.1 km2。汉中市主城区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北缘地带山地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在14.6 ℃左右,日照时数1590.6 h,多年平均降水量863.1 mm,降水集中分布在5~9月,占年降水总量的73.9%左右。因降水年际、年内季节分配不均影响,形成了干旱、暴雨洪涝等主要气象灾害[20]。
2 资料与分析方法
本文选择汉中市主城区气象站(地理位置为107°1′ E、33°2′ N,海拔509.5 m)的气象观测实测数据,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http://data.cma.cn/)获取该站1955~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数据。结合汉中市自然地理实际情况,选用WMO[21]划定的各类极端气温指数中极值指数、绝对指数、相对指数和持续指数共4类11项进行分析,具体见表1。极端气温指数在RClimDex软件中完成计算,其计算原理见文献[22]。此外,采用线性拟合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并检验趋势的显著性;同时利用非参数统计Mann-Kendall (M-K)法进行各类指数的突变检验[23]。
表1 选定的极端气温指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极端气温变化特征
由图1可见,1955~2015年汉中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大致以0.06 ℃/10 a的速率波动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极端最高气温呈小幅下降;而到了80年代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4.65 ℃,为近60年最低;20世纪90年代以后,极端最高气温持续上升,直至2010年以后的36.18 ℃,为近60年最高。由近60年极端最高气温的M-K突变检验可知(图2a),正序列UF曲线和反序列UB曲线均超过了显著性水平临界线,且在临界线内的1958、1963及2014年出现相交,但UF曲线仅在1963年后突破了显著性水平临界线,表明极端最高气温仅在1963年发生显著突变。
近60年来,汉中地区的极端最低气温同样呈波动上升趋势,增加速率为0.45 ℃/10 a(图1b),且增加速率高于极端最高气温。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极端最低气温为近60年来最低;除了90年代略有下降外,极端最低气温持续上升,直至2010年以后的-4.28 ℃,为近60年最高。极端最低气温的正序列UF曲线和反序列UB曲线均超出了显著性水平临界线(图2b),且UF和UB之间仅有一个交点,对应时间为1979年,表明汉中地区极端最低气温在1979年发生突变上升;突变前年均极端最低气温为-6.55 ℃,突变后升至-5.05 ℃。
3.2 绝对指数变化特征
从图3a可以看出,近60年汉中地区的夏日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速率为2.91 d/10 a;夏日日数波动幅度较大,最大值出现在2013年,为152 d,最小值出现在1976年,仅为96 d,两者差值达到56 d。夏日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与极端最高气温相似,80年代夏日日数只有110.5 d,为近60年最低,21世纪前10年夏日日数为近60年最高值,达131.5 d。热夜日数总体上亦呈显著上升趋势,速率为3.31 d/10 a(图3b)。从年代际变化情况看,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热夜日数有所上升;70年代为近60年最少,其中1976年的46 d为最少热夜日数;70年代以来,热夜日数继续上升。霜冻日数整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4.41 d/10 a,线性拟合值R2值为0.406,通过0.001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近60年汉中地区霜冻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图3c)。从年代际变化趋势看,霜冻日数呈先小幅上升而后下降趋势,近60年最高值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其中1967、1969年的67 d为最多霜冻日数。
图1 1955~2015年汉中地区极端气温变化趋势
a.极端最高气温;b.极端最低气温。
图3 1955~2015年汉中地区极端气温绝对指数变化趋势
通过计算极端气温绝对指数M-K突变分析正、反序列值,绘制了近60年汉中地区极端气温绝对指数的突变曲线(图4)。夏日日数、热夜日数和霜冻日数的UF曲线和UB曲线均超出了显著性水平0.05临界线,且UF和UB之间都只有一个交点,对应时间分别为2002、2005和1998年,说明自1955年开始夏日日数的突变发生在2002年,热夜日数突变发生在2005年,霜冻日数突变发生在1998年。此外,极端气温绝对指数UF曲线在突变年份后甚至超过0.001显著性水平(U0.001=±2.56),其中夏日日数和热夜日数UF曲线突变上升,霜冻日数UF曲线突变下降,表明夏日日数和热夜日数上升趋势十分显著,而霜冻日数下降趋势非常显著。
a.夏日数;b.热夜日数; c.霜冻日数。
3.3 相对指数变化特征
汉中地区极端气温相对指数包括冷日、暖日、冷夜和暖夜日数4个基期阈值指标,本文选择1960~1990年作为基期。计算原理以暖日日数指标为例,选取1961~1990年每年同一日期最高气温进行升序排列,选取第90个百分点的值作为该日期的阈值,将1955~2015年每年同一日期最高气温与该阈值进行比较,若大于阈值,则算作暖日;冷日计算方法类似,阈值为最高气温升序第10个百分点值;冷夜、暖夜以此类推[22,24]。
近60年汉中地区冷日日数呈下降趋势,速率为-0.57 d/10 a,年代际平均值在20世纪80年代最高,21世纪以来冷日日数持续下降(图5a)。暖日日数总体上呈小幅上升趋势,变化率为-0.67 d/10 a。由年代际平均值变化看,暖日日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特征,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暖日日数持续下降;80年代暖日日数均值为6.97 d/10 a,为近60年最低值;80年代末期以后,暖日日数开始波动上升,至21世纪初叶达到最大值(图5b)。冷夜日数总体上呈一定幅度的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1.93 d/10 a,线性拟合值R2值为0.613,通过0.001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近60年汉中地区冷夜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冷夜日数年代际平均值呈持续下降,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冷夜日数接近(图5c)。暖夜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每10年增加2.66 d,并且通过了0.001显著性水平检验。由年代际平均值变化看,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暖夜日数均在10 d左右,变化幅度较小;进入21世纪后,暖夜日数迅速上升,并于2013年达到最高值(图5d)。总体上看,近60年汉中地区的冷日日数下降慢于冷夜日数,暖日日数上升慢于暖夜日数,与北京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特征相似[15]。
图6为1955~2015年汉中地区极端气温相对指数的M-K检验结果。可知,冷日日数和暖日日数的UF、UB曲线在显著性水平0.05临界线之间都只有一个交点,对应时间分别为2012、2013年;冷日日数的UF曲线在2012年后突破了0.05显著性临界线,而暖日日数的在2013年后未突破临界线,表明近60年汉中地区冷日日数在2012年出现了由多到少的突变,暖日日数未发生突变。由冷夜日数(图6c)和暖夜日数(图6d)的M-K统计量可知,冷夜、暖夜日数的UF和UB曲线均只有一个交点,对应时间分别为2000、2004年,但交点位于显著性水平临界线区间之外,说明近60年汉中地区冷夜、暖夜日数均未发生突变。
图5 1955~2015年汉中地区极端气温相对指数变化趋势
3.4 持续指数变化特征
为探究汉中极端气温持续时间的变化特征,选取作物生长季和气温日较差指标进行分析。图7a为1955~2015年汉中地区作物生长期的变化趋势。由此可知,近60年作物生长期呈小幅增加趋势,变化率为3.89 d/10 a,线性拟合值R2为0.129,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汉中地区作物生长期增加趋势明显。气温日较差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速率为-0.15 ℃/10 a(图7b)。从年代际平均值变化情况看,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气温日较差为近60年最高值,60至80年代逐渐下降并达到最低值,90年代较大幅度增加后开始下降。
由汉中地区极端气温持续指数的M-K统计量(图8)可知,作物生长期和气温日较差的正序列UF曲线和反序列UB曲线均超出了显著性水平临界线,均在临界线区间内相交,交点分别为2003、1973年,且UF曲线在交点后均突破了0.05显著性水平,表明近60年来汉中作物生长期在2003年后出现了由少到多的突变,气温日较差在1973年出现了由多到少的突变。
图7 1955~2015年汉中地区极端气温持续指数变化趋势
a.作物生长期;b.气温日较差。
4 结论
本文选取11项极端气温指数,分析了1955~2015年汉中市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得出如下结论:
(1)1955~2015年汉中增温趋势明显,极端最高气温以0.06 ℃/10 a速率上升,极端最低气温以0.45 ℃/10 a速率显著上升。夏日日数、热夜日数、暖夜日数、作物生长期均呈显著上升趋势,速率分别为2.91 d/10 a、3.31 d/10 a、2.66 d/10 a、3.89 d/10 a,暖日日数以0.67 d/10 a速率上升;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和气温日较差均呈显著下降趋势,速率分别为-4.41 d/10 a、-1.93 d/10 a和-0.15 ℃/10 a,冷日日数以-0.57 d/10 a速率下降。
(2)1955~2015年汉中各极端气温指数突变年不一,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至70年代、90年代至21世纪初叶。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气温日较差指数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发生突变,热夜日数、霜冻日数、夏日日数、冷日日数和作物生长期在90年代至21世纪初叶发生突变,暖日日数、冷夜日数和暖夜日数未发生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