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可持续负压吸引器在腮腺肿瘤切除术后涎瘘中的应用
2019-07-30毛庆兰张秀芳
毛庆兰 张秀芳
(湖北省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广水 432700)
腮腺肿瘤切除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管3~4 d结合加压包扎6 d可以预防涎瘘的发生[1],但腮腺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术中虽然结扎了腮腺导管,但残存的腺泡仍有分泌涎液的功能,术后容易出现涎瘘[2]。涎瘘作为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国外报道约为14%,国内报道约为13.48%[3]。临床上常将负压引流作为预防涎瘘的有效措施,尚未将负压吸引应用于涎瘘的治疗。传统的涎瘘治疗方法是穿刺抽液,加压包扎。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将负压吸引用于涎瘘的治疗可以达到恢复快、治愈率高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9年8月~2018年8月在我科接受腮腺肿瘤切除术的患者146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71例;年龄21~76岁,平均(53±25)岁;住院时间7~31 d,平均(10±5) d。146例患者的手术方式均为腮腺肿瘤切除+部分腮腺切除术。并发涎瘘18例,按时间前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009年8月~2013年8月的9例为对照组,2013年9月~2018年8月的9例为观察组。涎瘘分为3级[4],1级:术后耳垂周围腮腺区轻度肿胀,皮下积液量<1 mL;2级:术后耳垂周围腮腺区轻度肿胀,皮下积液量>1 mL;3级:清亮分泌物通过皮肤流出。2组患者的涎瘘分级结果为:观察组1级3例、2级4例、3级2例;对照组1级4例、2级3例、3级2例,2组的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腮腺肿瘤切除术后给予负压引流3~4 d,加压包扎6~7 d,禁食酸性等易刺激涎液分泌的食物,餐前半小时给予口服阿托品,以抑制涎液的分泌。拔出引流管至伤口拆线后半个月内密切观察手术部位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在进食时局部出现肿胀伴或不伴有波动感,或伤口局部有清亮液体流出即说明有涎瘘的发生。继续给予阿托品口服并辅以饮食控制,对局部出现肿胀并伴有波动感者立即抽出伤口内积液并给予加压包扎。如有新的积液产生,则再次抽液并加压包扎。对伤口局部有清亮液体流出者,将伤口处进行搔刮后给予加压包扎,直至痊愈。
1.2.2 观察组 腮腺肿瘤切除术后常规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另备静脉留置针、留置针透明贴、10 mL采血真空管、采血针头、5 mL注射器各1个。当发现涎瘘后,对局部出现肿胀并伴有波动感者立即消毒局部伤口,触摸肿胀处,选择波动最明显的部位为穿刺点;穿刺前轻轻旋转松动留置针针芯,以20~30°的角度进行穿刺,缓慢进针;发现有积液回流时即边推送留置针外套管边退针芯,在退针芯时不可速度过快,防止外套管缺少支撑在送入过程中发生针体折曲[5]。将外套管送至囊腔近底部处后用留置针透明贴固定留置针,标上日期并签名;用注射器连接留置针将积液全部抽净并丢弃,用采血针头连接留置针与采血真空管以达到负压吸引目的,妥善固定各连接处。对伤口局部有清亮液体流出者,先将伤口处进行搔刮,然后在涎液流出处植入静脉留置针。在固定时将留置针透明贴下半部分进行交叉固定,以使伤口形成密闭状态。后续操作与前相同。每日观察真空管内积液,发现积液增多则及时更换采血真空管,以保持持续负压状态。如真空管内积液很少则可不予更换,留置5~9 d即可拔出留置针。自制可持续负压吸引器见图1、2。
图1. 自制可持续负压吸引器
图2. 自制可持续负压吸引器用于术后
2 结果
2组患者均完全治愈,其中观察组治愈时间最短为5 d,最长为9 d,平均为(7±2) d。其中1级、2级患者的治愈时间为4~6 d,3级患者的治愈时间为8~9 d,1级、2级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3级患者,显示涎瘘越严重治疗时间越长。对照组治愈时间最短为10 d,最长为60 d,平均为(28±20) d。2组治疗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涎瘘不仅延长术后切口包扎的时间,影响手术切口愈合,而且从瘘口流出的唾液也会引起皮肤红肿、瘙痒,甚至糜烂,患者不敢进食,产生心理负担。如不及时处理,唾液由创口处外流,影响愈合,上皮细胞可沿瘘管生长,覆盖整个创面形成永久性瘘管[2]。涎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局部钢针穿刺抽液并加压包扎。传统加压包扎存在如下缺点:①加压包扎时间长,舒适度差,患者依从性差;②加压阻碍了面部血液和淋巴回流导致面部及眼睑肿胀不适[3];③加压包扎导致颞颌关节疼痛,影响进食和睡眠,使患者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痛苦大,难以配合治疗[6]。
动物实验[7]表明,真空负压吸引可使血管的通透性降低,术后切口部位水肿减轻,可使切口与周围组织之间形成一个血流压力梯度,增加切口部位的血液灌注量,极大促进切口愈合。但传统负压吸引器的吸引管管腔粗,柔韧性差,刺激性大,不适合于小的腔隙留置引流;如果置入传统负压吸引管,须先把已愈合的腮腺伤口切开,再将吸引管置入涎瘘处,导致伤口须二次缝合;传统负压吸引器体积较大,不便于携带且影响日常活动。相对于传统负压吸引器,静脉留置针柔韧性好,刺激性小,只需一次穿刺即可到达涎瘘处,且穿刺深度易于掌握,具有创伤小、便于留置的优点[5],与采血真空管连接后可保持良好的负压吸引效果。本研究发现,使用静脉留置针+真空管制作可持续负压引流器用于治疗涎瘘,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便于留置,一次性穿刺留置5~9 d就可达到治愈,效果好、恢复快、治愈率高,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且该装置体积小,携带方便,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生活,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此治疗方法特别适用于1级、2级涎瘘。临床使用中我们发现此装置的弊端是作为负压吸引器的真空采血管无处固定,且各部分之间的连接部位较多,影响了管道的密闭性,后期将对负压吸引器部分进行改进,将真空采血管设计为耳挂式负压吸引固定装置则更为便捷舒适,并对这一装置进行一体化设计,以减少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增强负压吸引的效果,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负压吸引的持续性是保证疗效的关键。操作过程中需防止留置针外套管折曲。穿刺成功后留置针、真空管及各连接处一定要妥善固定,以保证负压引流的持续性。对伤口局部有清亮液体流出者,在固定留置针时,伤口处必须交叉固定,以使伤口内形成密闭状态。引流装置留置期间要防止留置针及真空
管脱落而导致治疗失败。在9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进行了二次穿刺,其中1例患者因洗头时不慎将留置针透明贴打湿,导致透明贴边缘卷曲引起留置针针头移位;另1位患者因睡觉不慎致真空管脱落,2例患者均及时进行了重新穿刺,保持了负压引流的持续性,没有影响治疗效果。9例患者的引流管均未出现堵塞现象。
饮食护理也是重要的辅助措施。护理过程中严格控制患者进食的食品种类,指导患者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特别是酸性等易刺激涎液分泌的食物。餐前半小时给予口服阿托品,以抑制涎液的分泌。不宜咀嚼口香糖。尽量减少张口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