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内镜辅助下乳腺良性病变切除同期行隆乳术的方法及效果
2019-07-30王统民王少博
王统民,王少博
(1.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普通外科,北京 101300;2.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形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乳腺良性病变在临床上发病率逐渐上升[1],加上患者对外在美观度的要求逐渐升高,隆乳术患者逐渐增多。本文中对34例乳腺良性病变切除与隆乳术患者借助内镜辅助治疗,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进行乳腺良性病变切除与隆乳术的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平均年龄(30.5±1.2)岁,10例未育,7例已育,疾病类型:8例为乳腺纤维腺瘤,3例为乳腺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为乳腺重度囊性增生,2例为乳腺脂肪瘤,2例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观察组平均年龄(30.6±1.1)岁,11例未育,6例已育,疾病类型:7例为乳腺纤维腺瘤,4例为乳腺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为乳腺重度囊性增生,2例为乳腺脂肪瘤,2例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纳入标准:确诊为乳腺良性病变,乳腺下垂Ⅰ~Ⅱ度,自愿隆乳[2],排除标准:存在感染病灶、乳腺癌、乳腺组织炎症反应、精神异常以及瘢痕体质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借助内镜辅助治疗,测量患者肩宽、身高、乳腺病灶切除范围等,了解患者对胸围的要求,进而为其选择合适的假体。标记患者乳腺病灶切除范围,设计假体放置其中需要剥离的范围。假体上极部分达第2肋水平,内侧在胸骨中线旁开1.5~2.5 cm,外侧超过胸大肌外缘至腋前线,下极至乳腺下皱襞。全麻气管插管后指导患者双上肢呈90°展开,并妥善固定。切口部位在腋前线后皮肤自然皱褶处,长度为4 cm左右,进入乳腺后间隙,用手将其钝性分离,并采用U型剥离器剥离至标记处。借助内镜将术野完全暴露,并将其置入乳腺后间隙内,调节其清晰度,采用电刀彻底止血,对剥离不彻底的纤维组织进行离断和松解。若乳腺病变在外上象限,可直视将乳腺腺体切开进行病灶切除,若乳腺病变在外下象限、内上象限以及内下象限,采用乳腺定位针刺入病灶定位,内镜辅助下切开乳腺腺体,进行病灶切除,之后缝合[3]。切除标本需要立即进行病理检查,以便明确乳腺病灶性质。内镜下确定无出血点后,对植入腔采用甲硝唑生理盐水反复性冲洗,无菌敷料进行压迫。医师需要更换手套,在甲硝唑生理盐水中浸泡3~5 min假体,并将其放入乳腺后。摇动手术床使患者半坐位,对假体植入后乳腺形态进行观察。患者满意后在双侧放置负压引流管,对创口进行缝合,加压包扎。术后将引流管保留3~6 d,抗菌药物使用3~5 d,若引流量达到每天每侧10 mL以下即可将其拔除。加压包扎时间为7 d,特别是对乳腺下皱襞处。术后叮嘱患者使用无钢托文胸,术后7 d可对假体内推外压,术后1个月可趴睡,术后3个月进行按摩。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以及单侧乳腺引流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以及单侧乳腺引流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s)
组别 n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术后引流时间(d) 单侧乳腺引流量(ml)观察组 17 36.5±4.2 112.5±20.8 3.3±1.1 215.2±21.5对照组 17 47.3±4.5 120.8±21.9 4.6±2.3 251.3±22.8 t-- 9.14 7.35 11.62 8.05 P--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内镜技术在临床上发展较为迅速,应用在医疗各个领域中,方便患者的治疗。隆乳术采用腋窝切口入路,优点是瘢痕隐蔽[4],对乳腺导管无损伤,完全切除乳腺病灶,术后无并发症的发生。内镜辅助治疗下使操作更加精准、细致,彻底性止血,降低其出血量。假体置入乳腺后,没有移位情况,乳腺下极弧度圆滑,患者满意度高[5]。本次借助内镜对我院34例乳腺良性病变切除同隆乳术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以及单侧乳腺引流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乳腺良性病变切除与隆乳术同时进行借助内镜辅助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彻底性切除乳腺病灶,满足患者对外观美观度的要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