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9-07-29辛玲霞
辛玲霞
摘 要:生猪养殖一直是我国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猪的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且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猪瘟就是其中之一,猪瘟的防治对于养殖者来说意义重大。本文在对猪瘟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够给养殖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猪瘟;防治措施;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9)06-0032-02
猪瘟也称猪霍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在不同季节均可被感染。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由于其养殖密度较大,因此一旦发生猪瘟,后果不堪设想。猪瘟的死亡率也较高,会给养殖者带来难以想象的经济损失。虽然猪瘟被列为A类动物疫病,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者往往过度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养殖场的管理。因此,有必要对猪瘟防疫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研究来降低猪瘟发生的概率及带来的经济损失。
1 猪瘟的特征
研究发现,猪瘟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感染力,在妊娠母猪身上表现更为明显,感染猪瘟的母猪可使新生仔猪从出生就感染猪瘟。除此之外,猪瘟还会引发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
2 猪瘟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1 养殖者的管理水平有限
现阶段,在生猪养殖业中,养猪的规模通常不会太大,饲养方式和管理方式也比较传统、落后,而大多数的养殖者往往过度重视经济效益,为了有效控制经济成本,养猪场大多属于半开放式,无法较好地保持猪舍卫生,也无法保证自畜自养。除此之外,对一部分农村区域来说,养猪场的防疫检验工作落实不到位,并不能对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这会使养殖者错失最佳防治时间,从而加快猪瘟病毒的传播速度。而猪瘟自身感染性较强,猪群一旦感染会导致整个猪场都受到影响,也会给养殖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2.2 免疫控制工作不到位
很多养殖场都无法避免出现免疫失败,而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免疫程序或免疫剂量不够科学。免疫剂量不达标会使猪群整体免疫力下降,甚至会使刚被感染的猪不能自行免疫其病毒,这就会使原本的急性感染转化为持续感染,甚至影响下一代,出现刚出生的仔猪无法再接受免疫的情况。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养殖场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例如由猪瘟导致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出现两者混合感染,而这种情况也阻碍了防治工作的开展。
2.3 免疫力度有待加强
现阶段,不少养殖从业者缺少专业知识以及养殖技术,动物免疫人员的文化技术水平较低,而且很多养殖者防疫意识不足,这些都使得免疫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从而导致了猪瘟的防治效果越来越差。与此同时,有关部门的检疫力度有待加强。如果相关从业者没有对携带猪瘟病毒的猪进行有效处理,就会导致病毒蔓延速度较快,最终演变为流行现状。
3 防治猪瘟的对策
3.1 提高诊断力度
从疾病预防控制的过程来看,防控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对疾病进行及时诊断,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诊断方式来确保诊断准确无误,然后采取相关有效措施,第一时间避免猪瘟病情进一步扩大。目前,猪瘟大多通过血液或病毒进行诊断。
3.2 选择有针对性的疫苗
要保证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就要确保疫苗的优良性。由于猪瘟只有唯一的血清型,因此在选择疫苗的过程中,首要关注的是抗原含量以及过敏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流程对猪瘟防御也有重要作用,此外,还要经常对已经发生猪瘟的养猪场进行定期免疫检查。
3.3 正确解决猪瘟疫情
在发现猪瘟疫情后,养殖者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把已经感染的猪进行隔离,随后进行无污染处理。除此之外,还应对猪场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保证周围环境不存在细菌、病毒等。如果在此过程中出现猪死亡现象,则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杜绝病毒的传播。而处于死亡猪地带的养殖场一定要严格控制人员的出入情况,以免产生严重后果。
4 定期检查
猪瘟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感染猪,因此一定要及时对相关猪群进行有效检查,一旦发现携带此病毒的猪一定要及时隔离,从而在源头上控制猪瘟的发生,以及由猪瘟所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大多数猪瘟是由种猪带来的,而种猪有时购自外地,对此笔者提倡养殖者进行自繁自养,这样就能够对猪的整个生长周期进行观测和记录,并进行有效预防,从而降低猪瘟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大,这势必会引起养殖数量的增加。猪瘟对于养殖者来说是一大难题,而通过提高诊断的时效性、选择有针对性的疫苗、正确解决猪瘟疫情以及定期检查能够有效降低猪瘟给养殖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养殖者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