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语境下祭祀仪式舞蹈文化的保护

2019-07-29李婷

艺海 2019年6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

李婷

〔摘 要〕祭祀仪式舞蹈是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记载历史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在“非遗”语境下,对祭祀仪式的整体保护,以及对祭祀舞蹈的发展、创新、推广和传承,都是对祭祀仪式舞蹈文化的最好保护。

〔关键词〕祭祀舞蹈;耍歌堂;保护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保护公约》中明确指出保护“非遗”是由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保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体和生命力,包括对“非遗”的评审确认、立档管理、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以及通过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手段的承传和发展。粤北瑶族的“耍歌堂”是2006年5月20日经国家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瑶族文化和精神的非物质生活方式,这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不可再生性、脆弱性和原生态的特点,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去保护和发展。

一、瑶族“耍歌堂”中祭祀舞蹈呈现过程

(一)瑶族的“耍歌堂”?在中国的南方辽阔的土地上,连绵起伏的大山间,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那就是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这里居住着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瑶族,瑶族的分支众多,分布广泛,迁徙繁复。从瑶族“莫瑶”族称在隋唐时期出现起,千百年来游耕迁徙,广东粤北成为瑶族的重要居住地。“耍歌堂”就在这片瑶族人民世代居住的高山密林神圣土地上流传。

在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的又称八排瑶的瑶族排瑶支系,“耍歌堂”得以源远流长。“耍歌堂”在瑶族中又叫 “盘王节”“盘古王节”“还盘王愿”“跳盘王”和“调盘王”等,而八排瑶人民一直沿用“耍歌堂”这一名称。三到五年举行一次,日期一般选在秋收后的夏历十月十六日,也就是农历的十月十六日,历时三至五天不等,据《广东新语》载:岁仲冬十六日,盖田野功毕也,诸瑶至庙为会,名曰 “耍歌堂”。粤北连南排瑶的“耍歌堂”是集宗教、祭祀、文学、舞蹈、音乐等多种特质的综合,是排瑶最大、最隆重的传统文化。整个活动包括择日、抢公、祭祖、游神、过九州、纪念法真、追打三面公、对歌跳舞和送神等流程。

(二)祭祀舞蹈在“耍歌堂”中的呈现过程?耍歌堂的第一项内容是“抢公”,在规定的时间内(凌晨到早上八点),每家每户的人,把自己祖先牌位,从庙里抬回自家祠堂内,同时也可抬回别人家的祖先牌位,是沾喜气的方式,诙谐有趣。

第二项活动是祭祖,是“耍歌堂”主要的仪式,由先生公、掌庙公主持的祭祀仪式,祭品供奉祖先,跳长鼓舞,以告慰先人耍歌堂开始诵经、祭幡等,祷告先祖,祈求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四位地位崇高的先生公在神龛前诵经《歌堂书》,数名长鼓手在大庙内击鼓舞蹈。长鼓舞是靠腿部发力而形成的外在动态特征,有三十六套,七十二路,上高山、过小溪、烧水、砍木、狩猎等表现排瑶祖先迁徙不定的刀耕火种生活。

盘古庙内祭祀仪式完毕,就开始游神。主祭开路先生公带领有神队伍走出庙堂,他摇起铜铃、手执法杖手舞足蹈(《师爷舞》),队伍里有长鼓队、牛角队、铜锣队,有男歌队、女歌队和小孩队,还有扛着钢刀和长矛的猎手队,队伍浩大,锣鼓喧天。

接下来过九州(《九州舞》),是耍歌堂的中心环节,再现祖先迁徙到瑶山时,漂洋过海的艰苦历程。过九州仪式用九根竹竿(代表九个州),树立在歌堂坪上,形成之字形,众人沿之字形游行、表演,接受宗教的洗礼。

下一个环节,纪念法真是一个壮观的仪式,仪式中由一个青年才俊去扮演法真,被两个人抬着,左手抓鸡,右手持剑,示威游行,再由几位枪手向天鸣枪。“追打三面公”是不带面具画脸谱演舞表象的傩舞,由三人用黑、黄、白三种颜色扮成黑脸公、黄脸公、白脸公,代表妖魔邪恶,身上挂着三斤猪肉向前跑,后面一群人在追打,抢他们身上的猪肉。追打三面怪的仪式,直到大家感到筋疲力尽才结束。

对歌跳舞,是耍歌堂接近尾声的部分,对歌的开始是由先生公领唱“盘古歌”的引子“优嗨歌”,他们唱、走、跳和弹手指结合起来,一气呵成 “弹指歌”舞。“弹指歌”是老人向后辈们讲述先人历史、民族来源的叙事歌。打响指也是给舞蹈加上音乐的节拍的成分,更有节奏感。随后先生公们带领大家继续跳起长鼓舞。伴随着长鼓的节奏,那深沉的蹲,矫健的跳跃,快速的旋转,粗狂彪悍、刚强雄劲的翻扑等舞蹈律动,都源自瑶族同胞长期斗争生活,再次充分体现瑶族人民深沉的气质,坦荡的胸怀,坚强勇敢的性格。

最后一个环节送神,就是要把祖先的雕像送回原来的庙里,当夕阳西下时,瑶家的长辈边开始边唱边饮,跟瑶族的孩子们讲述瑶族的历史和神话故事,在耍歌堂的最后一天,大家载歌载舞,欢度在这美好的时光里。于此同时,“赛歌赛舞”也在青年小伙子们中展开来,歌堂坪上,燃起熊熊篝火,唱歌求偶活动悄悄进行着。最有名望的先生公宣布本届耍歌堂圆满结束,并告知下一届耍歌堂举行的年份。

二、祭祀仪式“耍歌堂”舞蹈保护的意义

(一)加强文化记忆?一个民族的祭祀文化,承载着该民族文化的点点滴滴,各民族祭祀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一定共性,但个性鲜明,具有很强的得以生存发展的民族文化基础。祭祀文化是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舞蹈表演形式进行祭祀也是瑶族区别于壮族、回族、土家族、水族等许多“以丧悼丧”的民族的重要标志。“耍歌堂”仪式集瑶族传统文化之大成,是瑶族文化主要表现形式,是瑶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祭祀舞蹈又是承接瑶族文化的载体,在“耍歌堂”祭祀仪式中《过九州》舞再现了祖先迁徙到瑶山时,漂洋过海的艰苦历程。《长鼓舞》有三十六套,七十二路,上高山、过小溪、烧水、砍木、狩猎等表现排瑶祖先迁徙不定的刀耕火种生活,以及生活劳动的过程等。在稻田里表演的《弹指歌》舞再次展现了瑶族的农耕文化等等。

(二)促进社会稳定?祭祀盘王是瑶族人民对始祖的神圣敬仰和崇拜,是瑶族人民精神生活核心部分,也是瑶族人民民族精神的渊源和凝聚力,“耍歌堂”是一种增强民族团结、维系社会的人文盛会。瑶族人民聚集在一起,祭祀始祖盤王,共同缅怀和崇敬始祖,在缅怀先祖的心理支配下,激发了同宗共祖的激情,唤起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也将瑶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一致,增进了友谊,加强了交流和合作,共谋发展图强,这对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经济发展?近年来,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质的旅游资源迅速发展。文化追源、文化体验也成了我国当前的旅游热点和时尚,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倍受旅游开发者的青睐,音乐、舞蹈文化旅游已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消费形式。连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而瑶族歌舞资源奇特旖旎,有着重要的开发价值,对瑶胞地旅游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祭祀仪式“耍歌堂”舞蹈保护的策略

“非遗”语境下的“耍歌堂”,自然要参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展保护,但在此基础上笔者有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祭祀仪式的整体保护?“耍歌堂”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祭祀仪式舞蹈依托于“耍歌堂”仪式,在仪式这个语境下,舞蹈的语义才能保存完好。将整个仪式原汁原味地保护起来,其仪式中的舞蹈也自然得到保护,因整个仪式比较庞大,仪式的准备工作比较繁杂,一般三到五年才举办一次完整的仪式,仪式中舞蹈皆由老者带领表演,长此以往,老者相继去世,在不重视整体保护的环境下有的祭祀舞蹈濒临消亡,所以必须从多个层面高度重视对整体祭祀仪式的保护。

其一,政府有关部门要开展层层保护。“非遗”在法律保护之下,政府文化部门有责任和义务采取措施保护仪式的完整性。“耍歌堂”仪式包含瑶歌、瑶舞、刺绣等等内容,文化部门责任到位,从省文化部门到地级的市文化部门,再到县文化部门对仪式层层保护。由于“耍歌堂”仪式内容繁多,县文化部门设立瑶歌、瑶舞、瑶绣等内容的传习中心进行分类保护和传承。如瑶舞部门专负责祭祀仪式舞蹈方面的保护,瑶歌部门负责祭祀仪式的歌唱部分等等,这些是原生态的保护。可喜的是连南县设立了民族博物馆,用文字和图片,以及模拟性实景记录了瑶族的历史文化。

其二,对传承人要进行重点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老师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它是以人为载体的,它的拥有者、储藏者存在于民间,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与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存在。没有那些老艺人,就不可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如果不对传承人进行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只是句空话。舞蹈媒介是人的身体,舞蹈的传承方式主要靠“身授”,因此,对舞蹈传承人身体的保护尤为重要。排瑶祭祀舞蹈一般是家族传承,在同一个家族中选出跳得最好的一个作为传承人,而这位跳得最好的往往是上一代传承人的徒弟。但由于现代城市文化、经济对年轻人的诱惑,大瑶山里绝大多数年青人都前往城市工作,留在山里的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因此,政府要制定一定的政策机制来保护传承人,鼓励瑶山年青人学习瑶舞。政府保护与民间传承双管齐下,有效加强对排瑶“耍歌堂”仪式祭祀舞蹈的保护力度。

其三,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在保护中,不管法规多么完善,政府的保护措施再得力,这些保护都是“外力”,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传承于民间的排瑶祭祀仪式舞蹈,民众才是永远的保护与传承载体,一切的保护都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人民群众应该增强民族自信,认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觉地积极地加入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二)保护的另一种方式是发展、创新和推广?祭祀仪式舞蹈的发展和艺术创作,有利于其在活态中的保护与传承。“耍歌堂”中的祭祀舞蹈除已经进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长鼓舞外,其他舞蹈基本上只是在祭祀仪式活动中才出现。也因为如此,祭祀仪式中有些舞蹈只有极少的老者才会跳,如,弹指歌,特点是一边唱一边打着响指舞蹈,舞蹈的步伐是有一定讲究的,每次祭祀仪式都见几位老者较吃力的边唱边舞,这容易面临人亡艺绝的境地。故扩大祭祀仪式舞蹈活态的生存空间,抢救濒临灭绝的生存环境势在必行。

其一,将祭祀仪式中的舞蹈提取出来稍加修饰编成教材的形式在学校进行推广,尤其在当地学校传授,让后辈们从小接受本民族舞蹈文化的熏陶,认识、重视本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可喜的是,连南中小学已开设长鼓舞培训班,相信不久将来,其他特色祭祀舞也会相继被编进教材。

其二,将经过修饰的祭祀舞蹈通过本地民族歌舞团或传习中心对外地前往本地的游客们展出,也是对本民族祭祀舞蹈文化的宣传。如今,连南县在省政府和省民族委员会的大力扶持下,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加上“千年瑶寨”这一特色景区,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参观驻足。

其三,将祭祀仪式中的舞蹈形态或舞蹈元素提取出来,加之创作者的舞蹈创作思维,创作出赋予其主题思想的舞蹈作品,呈现于舞台上。如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鼓舞”,就被广东舞蹈学校成功编创成舞蹈作品《排排瑶寨舞起来》在第十届桃李杯展演中获十佳优秀节目奖;后来又被华南师范大学编创及表演的舞蹈《喊瑶山》,获第十届荷花奖舞蹈大赛“十佳”优秀作品奖等等。“耍歌堂”中的“弹指歌”经过编创成了结构完整,富有内涵的《弹指歌》舞,由连南民族歌舞团演出,获得岭南舞蹈比赛二等奖。另外“耍歌堂”仪式中的“过九州舞”“师爷舞”“篝火舞”“三面公舞”等等可以提取出来编创出新的舞蹈,如“过九州舞”可从中提取长柄伞部分编创出《长柄伞》舞蹈作品;“师爷舞”中提取铜铃片段,创作加工成《铜铃舞》作品;“篝火舞”则可从内容上提取,比如男女恋爱的内容编创成舞蹈作品。在创作中也可根据历史传说编创,也可赋予它民间习俗或现实性题材编创,甚至祭祀用的法器,如钢刀等可编创出钢刀舞等等。牛角除了发出号角声以外,也可以用于舞蹈音乐的创作,更能体现原生态的美感,传统的声音,有歷史的气息,时间的沉淀。这些祭祀仪式中的舞蹈,一旦搬上舞台,会让更多的外界人士,尤其舞蹈界了解、关注并重新认识排瑶深厚的舞蹈文化。祭祀仪式中的舞蹈是根,一切舞蹈创作都从根发展衍变而来,保护祭祀舞蹈这个根,才能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呈现在舞台上,使民族舞蹈艺术真正做到百花齐放。反过来,祭祀舞蹈的发展、再创作也是为更好地保护原生态的祭祀舞蹈。虽然连南县设立了民族歌舞团,但由于缺乏编导人才,几乎每次遇到比赛或大型演出活动都要到省城请人编创舞蹈节目,在请人方面耗费大量资金不说,临时请来的编导往往对本民族舞蹈的根了解和挖掘的不够深入,导致编创出来的作品缺乏深度,所以培养自己本民族的编导人才迫在眉睫。

最好的保护是传承,让瑶族舞蹈走进高校,走进中小学,走进社区。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03):114-123+199.

[2]李筱文.图说广东瑶族[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3]谢永雄.论瑶族宗教与礼仪音乐——以瑶族“耍歌堂”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报,2013(01):65-72.

[4]彭兆荣.人类学视野中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以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为例[J].音乐研究,2008(01):27-34.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