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丹白裤瑶舞蹈“勤泽格拉”的文化解读
2019-07-29李伟
李伟
〔摘 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勤泽格拉”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基于对该舞蹈的调查、分析,笔者将简单阐述南丹白裤瑶的文化现状,分析“勤泽格拉”的文化风情。最后,从不同角度解读“勤泽格拉”的文化,并分析“勤泽格拉”文化的传承方式,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在加深对“勤泽格拉”认识的同时实现文化传承目标。
〔关键词〕南丹白裤瑶;舞蹈;“勤泽格拉”;原始崇拜;趋吉避凶
前言: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将血缘宗亲、民俗舞蹈(体育)、聚落文化以及民族紧密联系起来。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各族同胞生活、思想不可或缺的文化,该文化具有较强的生态性特征。南丹白裤瑶因为环境更具“自然”性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意识,充分展现出当地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其中“勤泽格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影响最大的舞蹈形式之一。
一、南丹白裤瑶的文化现状
南丹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地势具有明显斜坡状态,即云贵高原与桂西北丘陵的过渡带。在境内,高山呈现出连绵起伏的状态,海拔在600米至900米之间。在南丹县中,包含4个乡村、7个镇,融合了23个民族,人数较多的有仫佬族、水族、毛南族、苗族、汉族、壮族等。其中,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里湖、八圩较为偏远的寨子。由于该族的男子常年穿着白裤子,与其他民族形成了鲜明对比,故此被称为白裤瑶。目前,白裤瑶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同时被联合国评价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2014年,“勤泽格拉”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勤泽格拉”的文化风情
“勤泽格拉”是白裤瑶的传统舞蹈,也被称作“猴棍舞”“猴鼓舞”。在跳“勤泽格拉”时,必须依靠当地的铜鼓,所以也有人将该舞蹈称之为铜鼓舞。在白裤瑶村寨中,一直流传着一个与“勤泽格拉”相关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白裤瑶的老者正在山地中敲击皮鼓,以此来驱赶偷吃黄豆的猴子群。一开始的时候,猴子因为害怕鼓声而不敢下山,可是后来趁着老者睡着以后,悄悄来到皮鼓附近玩耍,同时还模仿老者擊鼓。当老者醒来以后,看到猴子在打鼓,虽然感觉十分奇怪,但是又被猴子有趣的动作吸引。于是,老者暗暗记住猴子的动作,回家以后练习,最后形成了猴鼓舞①。
后来,“勤泽格拉”逐渐成为白裤瑶独特的舞蹈,并经常出现在葬礼中以表哀思。因此,在跳“勤泽格拉”时需要模仿猴子的动作,在击鼓的同时舞者之间还要相互击打。整体的动作上,宛如猴子挠手挠脚、伸头缩颈、上蹿下跳的形象。另外,还与劳动者耕地、插秧等农耕动作相关。该舞蹈中体现了人们对猴子机智的崇敬,同时也是人、神相互连接的媒介,彰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勤泽格拉”文化的解读
(一)祖先的原始崇拜?在白裤瑶中,人们一直相信灵魂是存在的。而这种祖先的原始崇拜思想,广泛渗透在当地居民生活的不同领域,成为当地人原始信仰的核心。也就是说,祖先的原始崇拜深深烙印在白裤瑶社会风尚、生活习俗等诸多领域,对于族人的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等,均有着诸多的影响。如果村子里有人去世,整个村寨的人会共同举办一场仪式。在这场仪式中,通过舞蹈“勤泽格拉”为先人送葬,并实现对亡灵的超度。另外,在祭祀仪式上,白裤瑶人还会使用大量的祭品,以及具有神秘特征的“勤泽格拉”,对先人给予慰藉。实际上,这种为先人准备的“丰衣足食”,能够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当地人对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生活五谷丰登、衣食无忧的愿望。同时利用特有的舞蹈形式,将对先人的哀思、对生活的期望传达出来。由此可以发现,在祭祀仪式上“勤泽格拉”舞蹈具有纪念的意义,是一种缅怀先祖的表现方式。除此之外,在舞蹈“勤泽格拉”中还能够看到先人辛勤耕作的画面,而此时的舞者已经不再是其自身,而是化身为白裤瑶的先人,成为向往幸福生活的精神纽带。
(二)趋吉避凶的愿望?作为生物的一种,人类的趋吉避凶似乎已经成为生存的本能之一。同时,远古时期趋吉避凶是人们的“条件反射”,而发展至当前的有意识活动,趋吉避凶也是人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时期,白裤瑶人对世界的认识基本上是被动的,以顺应自然为主。这一过程中,人们以被动的形式承受着自然灾害,因此本能地通过“勤泽格拉”进行趋吉避凶。基于“勤泽格拉”舞蹈,祈求人丁兴旺、风调雨顺,更希望民族可以繁衍生息。在这一思想的作用下,舞蹈“勤泽格拉”展现出较强目的性,即祈福禳灾,祈求五谷丰登。而这一目的已经成为白裤瑶通过“勤泽格拉”祭祀的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的。
在祭祀仪式活动中,降低攘除灾祸、祈降福祉融为一体。因此,只要是在祭祀活动中,就必须会出现祭祀舞蹈,与祈福禳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白裤瑶心中,“勤泽格拉”是自身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众多族人的一个精神寄托。“勤泽格拉”舞蹈动作中,舞者相互之间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击打,不仅展现出动作的灵活性,还在模仿猴子的同时祭奠先祖。然而,“勤泽格拉”最为核心的文化意义,是在每个舞蹈动作中、每一次鼓声中,寄托人们消除灾难、驱赶病痛、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简单来说,以“勤泽格拉”为基础可以表现出白裤瑶人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与思想,更是全体白裤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②。
(三)文化融合的结果?白裤瑶的“勤泽格拉”,将本民族的文化作为核心与主体,同时也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最终形成一支具有多元化特征的民族舞蹈。在“勤泽格拉”舞蹈中,巫文化表现的最为显著。在先秦时期,因为秦始皇开凿灵渠,使得楚文化得以传入广西,并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人好巫,巫者亦舞也。在《说文》中对“巫”有着详细的解释:“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两袖舞形。”其中,巫的主要功能与作用即为“以舞降神”。在《尚书·伊训》中说道:“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由此可以发现,楚人将歌舞作为祭祀、巫活动的主要方式。随着楚文化的流传,白裤瑶很快吸收了其中的精髓。
因此,巫成为白裤瑶人解决自然灾难的方式、手段。同时,人们通过巫来增强生活信念、民族自信,使得“勤泽格拉”与巫文化有了紧密的结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巫文化在白裤瑶中得到了珍惜、推崇。以往“勤泽格拉”主要表现为民间典故、民间神话,是一种观赏性较高的舞蹈。但是,将巫文化与“勤泽格拉”融合以后,增强了舞蹈的神秘性,使其具有消灾解难、祭神祈福的文化功能。千百年来,因为白裤瑶人在接触世界、认识世界中的被动性,使其相信鬼神的存在,而巫舞恰好可以帮助其解决这一问题。简言之,楚巫文化与“勤泽格拉”的融合,为白裤瑶人的生产、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自信与决心,对于白裤瑶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南丹白裤瑶舞蹈“勤泽格拉”的传承
南丹白裤瑶的“勤泽格拉”舞蹈受到了巫文化的深远影响。因此,在舞蹈的过程中会将铜鼓作为祭祀法器,实现与祖先、神灵的沟通,并衍生出诸多独特的唱腔、舞蹈,增强了古老民族的神秘色彩。铜鼓具有久远的发展历史,由炊具发展成为乐器,再由乐器演变成为祭祀法器。早期的白裤瑶虽然受到了封建因素的影响,导致该民族的人群隐居至深山中,但是并没有削减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同时对生活也充满了热爱。正是在此种思想的作用下,白裤瑶优秀的精神思想得以代代相传,并在后现代文明的影响下依然完整的保存至今,并成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作为后代的华夏儿女应该重视对“勤泽格拉”文化的传承,使这一文化明珠能够以声音、技艺、形象等方式代代相传与延续,防止出现文化断层等问题的出现。例如:瑶族的中小学可以将“勤泽格拉”纳入体育课程之中,实现对“勤泽格拉”舞蹈练习的日常化。另外,其他民族的历史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中,也可以将“勤泽格拉”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案例进行教学。基于此,能够实现多民族共同传承文化的和谐氛围。需要注意的是,对“勤泽格拉”舞蹈的传承并不能仅仅拘泥于舞蹈形式,而是应该加深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认识,否则无法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
结 语
综上所述,“勤泽格拉”拥有久远的历史文化,是白裤瑶人对生活向往的一种表达,同时也是祭奠先祖的一种途径。但是,在“勤泽格拉”中也包含着诸多迷信元素。在保护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全盘否定其中包含的巫文化,而是应该合理剔除其中的迷信成分,充分挖掘蕴含的科学规律,推动白裤瑶文化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张贵志)
注释:
①唐元超,蒋东升.神话·仪式·功能——白裤瑶民俗体育“勤泽格拉”的人类学阐释[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9,35(01):89-92.
②李国冰,马祥,田权.族群记忆与文明转变:白裤瑶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变迁——基于广西南丹里湖“勤泽格拉”的田野调查[J].体育科研,2018,39(05):28-34.
本文系广西南丹白裤瑶舞蹈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18YS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