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阳兰溪山歌文化特色探究

2019-07-29余雯

艺海 2019年6期
关键词:益阳文化

〔摘 要〕兰溪山歌发源于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境内兰溪河中上游民间,是一种有着浓厚湖湘文化底蕴的民间歌谣,久负盛名。本文从兰溪山歌的起源、内容、语言、声腔、表现形式等多方面探究兰溪山歌的文化特色,为外界了解南洞庭湖区的民情风俗提供一个窗口。

〔关键词〕益阳;兰溪山歌;文化

兰溪位于湖南省益阳市东北部,是洞庭湖上的一座千年古镇,历史悠久。镇上的兰溪河是资江的一条重要支流,也是汇入湘江到达长沙的一条捷径。兰溪山歌发源于益阳市赫山区境内兰溪河中上游民间,是一种有着浓厚湖湘文化底蕴的民间歌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一、丰富的集体意识和生活场景

艺术源于生活。兰溪山歌起始于劳动号子,在当地劳动群众的劳作和生活中产生,比如车水抗旱和车水排渍的“车水号子”在兰溪山歌中就占有一定的比重。车水是一种劳动强度较大的农事劳动,车水者要使出浑身的力气,让双腿带动车页运动,腿部用力的同时,口中控制不住就会呼喊。由于要用足够的力气,车水者不能持续工作太久,中途间隔必须换人。为了使号子声让旁边休息等待换班的人听得明白清晰,歌唱声变得十分洪亮而高亢,这种“号子”后来逐渐演变成其他内容的兰溪高腔山歌。

兰溪山歌除了歌唱人们的劳动之外,还歌咏礼仪、生活乃至社会时政,展现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补充着社会生活历史,把民族生活现实与历史连接在一起。兰溪山歌按内容区分,可分田歌、骂歌、苦歌、颂歌、情歌、赞歌等十余种。从内容上看,主要有反映农民运动,歌颂人民子弟兵的颂歌;有控诉社会的黑暗,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苦歌;有反映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情歌这三大类。虽然,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无限广阔而纷乱,虽然他们的生活场景充满残酷而又无限美好,但都没有妨碍他们进行民歌创作,反映生活于同一地域空间的人们的集体意识——他们对精神品质、伦理道德、生活情趣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以及对黑暗旧社会的不满和控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歌手们还创作了大量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毛主席、歌颂社会主义祖国、歌颂劳动人民翻身生活的新山歌,内容极为丰富,歌词异常优美,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二、丰富的自我表达和集体审美

兰溪山歌是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把它当作仅仅是能转换成文字或者旋律的存在方式,那么它可能变成另一种形态的“通俗文学”,而失去民间文学的韵味。兰溪山歌虽然是把旋律和文字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表现形式,但是它的重点还是在语言,只有把它还原到湖湘民族的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与场景,才能真正发现和体会那隐含在山歌里的浓厚的民间文学情感。

兰溪山歌的歌词主要是由益阳当地方言构成。益阳方言是湘方言的分支,隶属湖南方言。它包括声母20个、韵母36个。其中,益阳方言中还增加了当地方言声母“ng”,古汉语“凝”母声系的特征得到了保留。如a、ei、ou念成nga、ngei、ngou。益阳方言的声调不同于普通话中阴阳上去四个声调类型,它是由5个特别的声调构成。益阳方言中的一部分阴平字归入了阳平的读音,而一部分阳上的字又读成去声,保留了入声系统,保留的入声是益阳方言中调值偏高的一个调型。益阳方言中的5个声调具有“平分阴阳,浊上归去,清去归阳,浊去归去,入声自成一类”的特点,发音时充分体现了鲜明的益阳地方色彩。

同时,在语言的称谓、代词与个别方言词汇的使用上也是别具一格。如“野”,一般读作ya;“你”,一般读作n;“晚上”益阳方言读作“夜(ya)化价”等等。方言的个性发音使兰溪山歌的歌词语言更加丰富,独具韵味,再加上当地人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演唱,听上去更加亲切传神。

兰溪山歌的声腔特点表现在一些特殊音效的使用,“啊呜啊呜”的颤音以及略带下滑的抖音是最有标志性的演唱特点。特别是在高腔山歌的乐句中间,经常会出现自由演唱的“啊呜啊呜”和“阿咿阿咿”的特殊颤音效果,这是演唱者通过口形开合使拖长的母音自然变化的结果,一般出现在三度音程以内,这种颤动的特殊音效就好像是声音在山谷间的回荡,展现了高腔山歌开阔、高亢的特点,极具地方特色。高腔山歌的行腔,一般运用窄嗓,气息的支撑用丹田,将声音逼到头部,利用头腔共鸣,使得声音高亢激昂,穿透力极强。

兰溪山歌因它那独特的唱腔和对方言的广泛使用,使得它成为自身并与其它民歌或者艺术形式区别开来。虽然歌咏者可以如此使用不同方言和表演方式演唱,但是,它反映的依然是不同民族的多元化的集体审美取向,而民间赛歌会则是用不同演唱方式表现兰溪山歌的重要形式。

据史料记载,清末明初,在兰溪古镇的兰溪河上,古朴的枫林桥头,形成了每年端午节的赛歌盛会。兰溪山歌会当天,周围远近的山歌手自发聚集在枫林桥头,对唱山歌。兰溪山歌手每年赛歌都力图推陈出新,借以压倒对方,這就促使大家在平时的劳作中进行原始的歌词创作,这也使得兰溪山歌保持了直接来自人民的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哲理。在赛歌中,山歌手切磋音律韵调,唱腔唱法也逐步丰富。围观的群众或鼓掌,或喝彩,或燃放鞭炮,同时赛歌会又发展为与兰溪河上端午节龙舟赛事竞相争艳,热闹非凡。

兰溪山歌在不断的吟唱和赛事中逐渐壮大,目前收集到的兰溪山歌有各类曲调三十余种,大致可分为高腔山歌与低腔山歌。高腔山歌为二联句,衬词衬句重叠;低腔山歌为五言或六言句,总体上大有《诗经》遗风。兰溪山歌的原有曲调,虽然节奏上比较自由,但由于多年赛歌会的交流,唱腔已经规范化,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因此,歌手们演唱时,他们都可以互相接腔和联唱,甚至可以很多人帮腔而形成齐唱或合唱,这是兰溪山歌在演唱上的另一种特色。兰溪农民哼唱山歌比较普遍,不少山歌手,大都能触景生情,即兴编歌。不但大人爱唱,小孩也跟着哼。

三、丰富的民族情感和集体追求

在兰溪山歌中,个人的悲欢离合、民族的集体情感始终贯穿其中,编织在不同的歌词和旋律里,被歌咏者用不同的表演方式呈现出来。这是人情感实现的自由表达的一个表现,是人的情感之美的完整展现。刘纲纪说,美感就是因人的心灵自由在感性具体中的实现而形成的精神快感。兰溪山歌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上的快感”不是个体的,而是生活于该地区不同民族的集体情感上的快感,是他们本民族精神生活的丰富,是对人类美好情感的集体向往与追求。兰溪人民在社会生活中不断丰富着唱腔、歌词、曲式、旋律,以充分自由地表达自我,这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但是,他们将会克服各种困难展开创造性的民族活动,而不会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停下脚步。

每年五月端午节,吃粽子,唱山歌,赛龙舟是益阳兰溪水域一年一度的传统节目。划龙舟主要是来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这种特有的民间风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兰溪龙舟文化,兰溪龙舟与兰溪山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兰溪龙舟不仅在设计和制作上匠心独具,而且在场面设计上也是自成一体、超群脱俗。水手们为了增添船上的艺术色彩,大胆地开辟了锣鼓并用的先河,使其形成了一种和谐且富有行进节奏的“咚——锵——咚咚,锵——”的打击音乐。这种音乐非常独特,无论远近,也无论什么场地,只要听到这种声音,就连三岁小孩都知道是划龙船,听起来极为雄壮。

此外,水手们的划船方法也是别开生面。任何一艘龙船初次进入观众集中点都要转三个圆圈。转圈与比赛一样,都要全力以赴,其目的一则亮相,二则显示自己的威力。紧接着就在江中不紧不慢地来回划船,进行表演,并寻找对象对唱山歌。在唢呐的伴奏下,一水手高声领唱着轻松欢悦的龙船歌:“龙船喏——鼓响哪——闹哇洞喏庭哩。”接着,全船人齐声合唱:“划啦划咿呀哩——划啦划咿呀嗬嘿。”有的水手还故意尖着嗓门用高八度的声调夹杂其中,妙趣横生。整个江面上,鼓乐声、铳炮声、歌唱声汇成一片,如同一支舒畅、雄浑的交响乐。

尤其有趣的是,龙船歌中还夹杂有情歌。像“情郎哥哥上龙船,划到小妹眼跟前;你我偏爱龙船曲,江中岸上两心连”,这是一首典型的反映男女互相爱慕的地方山歌,居然也在龙船民歌之列。高亢、抒情的兰溪山歌早就闻名遐迩,但不知是哪朝哪代由龙船歌派生出了山歌,还是由山歌派生出了龙船歌?反正二者已有通融之处。兰溪龙舟既是体育活动的竞赛工具,又是民间文化艺术的表演舞台,它孕育了兰溪山歌的逐步发展。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余雯.南洞庭湖區民歌探究[J].艺术教育.2013(9)

[2]杨利慧,安德明.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A].民俗研究,2003(1):69.

[3]刘纲纪.美学与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69.

[4]袁凤丽等.人文遗韵[M].长沙:岳麓书社.2008.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改课题资助,湘教通【2018】436号,编号603。名称: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本土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

猜你喜欢

益阳文化
刘杨作品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刘杨作品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基于“益阳消阴”理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浅析
谁远谁近?
从提升城市品位视角谈益阳茶旅一体化的发展与推进
贺优328在益阳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