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鸿的一瞥
2019-07-29林兮
林兮
清代学者李渔曾为且停亭题过这样的匾:“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时代之骐骥日行千里,五千年的袅袅古香亦不過是南柯一梦,皆付笑谈中。时至今日,在“且停停否”的争鸣之中,有人只顾风雨兼程而义无反顾,有人却三步一回首,是停是行,甚是难断。
或许恋旧是人类的本能,执一卷牛皮纸,红袖添香,油灯下映出文化长河中绚烂的华夏文明群像,品一口历久弥新的陈香酒酿。乐哉!快哉!只不过清幽雅致的古书阁里,有多少着青衫附庸风雅的“正人君子”?又有多少懵懂无知却被迫“陶冶情操”的稚童?有心人曾做过调查,小学生里看遍了四大名著的竟占了大多数,但若问及那大观园里的爱恨情仇,那梁山泊上的好汉之义,这些“博学多识”的小朋友们竟个个都不作声。有人因此叹息:古典文化已经死了,不顺应历史的洪流而苦灌传统文化的中药汤,何苦?何必?1
殊不知历史的狂奔和回望其实并不冲突,且停且行,亦能抵达山顶,不负远方,亦不负春光。
古时文人大多郁郁而不得志,谪于荒芜偏僻之处,不少人正值雄姿英发之年,便含恨而终。而在今日现代化的城市高楼之间,虽赏不到“大漠孤烟直”的宏伟图景,自也有白茶清欢,有书中的颜如玉、黄金屋,何不是另一番兴致?行,未必是抛却,可以是传承典藏的古董,也可以是向更好明天热血沸腾的进发。
辗转流离一去万里,任凭流年打马而过,始知越是一路疾驰,对历史往昔的或峥嵘或黯淡的一瞥就越发的深情,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千万年的爱恨,不过一瞬之间。2
匆匆的行色和流转的灯红酒绿会诱惑许多人,让他们搁墨笔,弃古籍,忘却对律诗中深邃境界的追寻,在夜市的喧嚣和酒吧的疯狂之中迷失自己。但它们其实更像是一把筛子,筛去浮躁的、虚伪的、功利的、滥竽充数的,留下坚固而馥郁的对那一缕古色古香的热爱。让真正的热爱者得以心无旁骛地和孔子于川上共诵“逝者如斯”;和司马迁共论古今,在竹简上细细描摹《史记》的轮廓;和青莲居士一同散发弄扁舟,舞得月影徘徊凌乱,舞得天地共振;和李易安一样惦记着“满地黄花堆积”,惦记着“应是绿肥红瘦”。
亦得以和李渔一样,且停且行。行能有娇妻美眷做伴,一身长衫,拂一拂衣袖便在江湖上留下侠客的神秘传说;停能静心、执笔,一部《闲情偶寄》,亦是古典文学文坛上的圈圈涟漪。3
其实文化不必守望,心怀前方背起行囊,浓得化不开的文化底蕴已在你的行囊中温润地生长;老旧的“古董”也不需摈弃,万物存在即合理,必有人喜欢它的低吟浅唱;更不必担心情怀的流逝、真情的消亡,只要心还是澄清的潭水,万丈红尘里也有绚烂的极光,不胜寒的高处也有历史惊鸿的一瞥,最是妩媚,最是惊艳,淌成文明万里的长河,汇成人类智慧的群像。
其实不必回归,只需且停且行,目标只在前方,倒也不冷落了春光烂漫,好景须臾。
身未动,心已远,上溯幽泉峭壁的嶙峋峻逸,下溯千年汉语字符的光芒万丈,源远流长。4
(指导老师:孙乐静)
1 文章开篇引用清代文人李渔的题词,引出“且停停否”的争论。有人品味华夏文明并沉醉其中、心旷神怡,有些稚童被迫回望历史、阅读经典却味同嚼蜡、毫无所获,两相对比,更是加深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和思考。
2 本段文字照应文章标题,同时承上启下,使文章起承转合非常流畅。此外,作者认为在狂奔中回望反而能将过往和前路都看得更清楚,可谓见解独到,引人深思。
3 文章行至尾声,又拿出李渔的例子,使文章首尾圆合,说理透彻。
4 在整篇文章中,作者都表现出了一种非常豁达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其没有对抛却文化的现象痛心疾首,反而认为存在即合理,包容并尊重个体的选择,鼓励向前看、且停且行的文化和人生态度。本文是一篇非常精致且思想深刻的佳作,读来令人深思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