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抵制日货运动到发展国货运动

2019-07-29秦亢宗

百年潮 2019年7期
关键词:日货国货爱国

秦亢宗

近代中国,百年浮沉,多少爱国实业家在逆境中探索奋起。他们满怀振兴中华之志,以开拓实业为己任,使民族经济繁荣发展。在洋商侵占中国市场时,他们纷纷投入抵制洋货运动,开发生产优秀国货产品,以实际行动击退侵占中国市场的洋商,发展国货运动。其中一些爱国实业家为实践实业救国的理想甚至献出了可贵的生命。

洋货侵占中国市场

1842年五口通商后,列强侵占沿海市场。沿海城市的外贸中心由广州移至上海,上海成为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据点。列强依仗特权控制海关,在沪开设洋行以从事经济侵略活动。1847年,上海有英美法俄日等国洋行24家。1880年后,英、美、法、日等国生产的日用品通过洋行汹涌而至,不仅数量上每年增加,而且花色品种也不断扩大,既有高档奢侈品,又有如洋针、洋线、洋油、洋皂、洋烛、洋火、香水、搪瓷品等一般日用品。

在1900年后上海几乎所有百货商店均售洋货。1917年上海南京路先后开设先施、永安等大型百货商场全卖洋货不卖国货,国货商店经营陷入困境。如南京路、河南路一带十余家商店在1900年后相继歇业。著名的何氏等五家杂货商店先后收歇,其中何氏商店老板于先施公司开业后三年即回乡作寓公。

1893年日货洋行由1家增到40家,其中以三井洋行规模最大,开始主要经营机器、棉花、五金等,1911年后,该行在沪纷纷开设纺织业。上海杨树浦、普陀区一带日商纱厂星罗棋布。日本洋行一方面向我国军阀出售大量军火武器,供军阀打内战之需并控制中国政局;另一方面又利用优惠出口条件,通过各种渠道向我沿海城市倾销产品。以胶鞋为例,1933年向我国输出545.8万双,两年后增至854.2万双,增加30%以上。这还不包括武装偷运走私以及冒充中国货、不注明国籍等手段在内。1936年6月2日《时事新报》记者报道,日商在上海闵行路、密勒路交叉路口设立一家规模宏大的商场,陈列丝棉毛织化妆品及文具等,并以低价倾销,更使日货充斥中国市场。

“五四”开始的抵制日货运动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激怒了中国人民。5月4日,北大等校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时提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口号,不久,从北京到各大城市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6月4日,上海学生在动员商店罢市时火烧日货。时任上海钱业公会会长秦润卿提出“商業也应爱国”的主张,并在钱业界停止收付日本汇票、支票。同时,上海各主要街道商店也陆续罢市。

早在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时,上海各界就成立“劝用国货会”,公推虞洽卿为会长。1915年3月18日,由绅、商、学各界联合发起,在张园召开近4000人参加的反“二十一条”大会,会上一致决议排斥日货。

1926年5月,以虞洽卿为团长的工商代表团访日。由于1925年发生的五卅惨案,日本来华商品被视为仇货,受到中国市场严厉抵制。在当时,日本工商业的发展已离不开中国市场,每年对华输出达4亿多元,占其输出总额的27%,超过英国位居首位。虞洽卿当时任上海总商会会长,是被《朝日新闻》视为“排日名商”的爱国商人。在大阪的一次中日商界座谈会上,虞洽卿针对大阪商业会议所会长稻田烟胜太郎提出中国的实业必须指靠日本的经济援助这种恃强凌弱的说法,严正表明所谓中日提携必须以取消不平等条约为前提,在关税问题上必须平等。此语一出,全场震惊。原来,在北洋政府时期,关税协定中列强来华商品只缴5%的轻税,而日本等国对华商品则抽100%的重税。虞洽卿访日回国后,媒体好评如潮,称虞维护了民族尊严。

抵制日货的手段

自1927年日军出兵山东,经1928年5月的济南惨案,再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的三次侵华事件使中国各地民众的爱国主义情绪日益高涨。上海等地纷纷开展反日示威活动,其中抵制日货运动持续时间最长,收效也最大。

1927年5月底,日军进驻山东,直接对北伐战争进行干涉。消息传来,上海各界600万人于6月20日分别在南市、江湾、闸北三处举行反日出兵来华大会,出席的有上海总商会、上海县商会、上海特别市商民协会及上海各马路商界总联合会等。大会决议成立“上海反对日本出兵来华运动委员会”(简称反日出兵会),并一致通过对日经济绝交并停购日货。15日,该会在各媒体刊文警告商界:“如果一二奸商为利所诱,阳奉阴违”,则“一经查出,定有相当处置”,同时在报上征求各界对经济绝交的意见并鼓励市民检查奸商。17日,该会又决议在市内主要地区设立木笼数十只,将贩卖日货之奸商关笼并摄像示众。后又开会决议:凡买卖日货之奸商以反革命罪惩办,货物充公,并游街示众。

上海商界罢市,发起声援学生的游行

26日,反日出兵会召集上海各主要工商团体举行对日经济绝交大会,决议组织“上海民众对日经济绝交大同盟”,作为抵制日货的领导机关。

从7月1日起,在新闸路等华洋交界地带,反日出兵会陈放数十只木笼,上书“召租洋奴”四字,旁配有俚语:“破坏抵日货,甘心做洋奴,此等善面人,请他入木笼。”

反日出兵会为防止奸商私售日货,还指派一批检查员到各华人商店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日货,或以反革命罪论,或将货物充公,或给以一定数量的罚款,或将军用品充作北伐军费,等等。

为断绝与日本的金融往来,7月初,反日出兵会又通告上海银行公会、钱业公会在一星期内断绝与日商经济往来。日本商人由此受到极大打击。

1929年5月,日本从山东撤兵,月底,南京国民政府下令解散各地的抵制日货组织,经济绝交运动乃告结束。这场运动使得日货对华输出量急剧减少,据统计,1928年4月为46652日元,6月则减到31951日元。

国货运动的兴起

经济绝交和抵制日货运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这一运动过程中也出现了过火的行为。随着抵制日货运动的步步深入,不少商人成为被攻击的目标。1932年在上海曾出现了“血魂除奸团”“铁血团”等组织,向贩卖日货的商店投掷恐吓信和炸弹,造成社会恐慌,成为抵制日货运动的异化行为。不久,国民党军政当局对此类行动严令禁止。经济绝交运动趋于停顿。

在抵制日货运动的同时,不少明智的爱国企业家认识到抵制日货只是一种消极的行动,它不能从根本上摆脱我国经济衰落的困境,于是他们在积极发展国产精品的同时,大力推进提倡使用国货的爱国运动。

早在1932年之前,我国不少爱国企业家胸怀实业救国之志,面对洋货垄断市场的困境,经过不断探索、试验,成功地打造了一批国货名牌产品,这些名牌国产品在爱用国货的人民群众支持下,风靡全国。黄楚九的龍虎人丹击败日商人丹;项松茂五洲大药房生产的五洲固本肥皂战胜了英商祥茂肥皂,并在美国旧金山和巴拿马等地国际博览会上荣获多枚奖章;方液仙的三星牌蚊香问世后使日产野猪、猴牌蚊香在中国市场上几乎绝迹。另外,有许多国产品牌不断获得发展,“如三角牌毛巾、无敌牌牙粉、三星牌牙膏、爱国牌纸伞、鹅牌汗衫、立鹤牌搪瓷器皿等等都相继代替洋货,行销全国”。据1931年有关文献记载:“上海一埠已成为中国的工业中心,约有工厂2000余家。”不过随着日军的不断入侵,大多国货产品在敌占区市场上难以立足,转而向南洋一带发展。

为了使国货运动持久发展,在1932年九一八事变周年纪念日,中国化学工业社总经理方液仙联合三友实业社、五和织造厂、美亚织绸厂等九家国货工厂选出18种主要商品,在南京路上举办“9厂国货临时联合商场”,开业数日,盛况空前。1933年2月,方液仙联合任士刚、蒉延芳投资10万元在上海南京路创办“中国国货公司”,商场专销国货,并设专柜展销各家国货厂的产品,经营规模比“九厂商场”更为宏大。民众出于爱国热忱纷纷前往购买商品,商场营业额日日上升。南京路上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四大公司原专销舶来品,不久即开始展销国产商品。

在方液仙的影响下,上海地方协会专门设立国货委员会,推定王晓籁、虞洽卿、刘鸿生、张公权等13人为委员,于1933年元旦举行“国货年”开幕式。黄炎培、杜重远、江问渔及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参加了开幕式。当天,贴着各种倡导使用国货标语的汽车车队在市内主要街道游行,给市民留下深刻印象。随后,地方协会又请示南京国民政府,要求通电各省市政府一律穿用国货服装,以倡导爱国。

爱国实业家方液仙

1937年5月,方液仙又联合王性尧、吴蕴初等人在沪创立“中国国货联营公司”,组织各家国产厂商向外地拓展业务,成立联销机构,并在南京、郑州、桂林、汉口等10余处设立国货公司,积极推销民族工业产品,抵制洋货。国货运动从上海扩至外地,并发展至南洋各地,规模空前,影响广泛。镇海名商、大中华橡胶厂董事长胡西园对方液仙等人的爱国行动极为赞赏,为此大声呼吁:“当此国难当头,日货倾销之际,吾人应为国货联营公司,努力襄助,俾可早日愿成,而树经济建设事业之基础。”

由于方液仙在国货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极大,被社会各界誉为“国货运动之旗手”。方液仙的爱国行动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极端仇视。1939年,日伪游说他当伪政府实业部长,但方不为所动。1940年10月,方液仙被日伪特工枪杀。

“五四”以来的抵制日货、发展国货运动是一场全民的爱国主义运动。回顾和总结这场运动,能使人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残酷性和破坏性,怀念先驱者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责编 王兵)

作者: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日货国货爱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千年国货奶茶店
路上那些记忆中的国货老物件
抵制日货,韩国女性更积极
国货之光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日货的爱与恨
血拼日货图什么?
吴芳吉:第一个用诗歌抵制日货的爱国诗人
怀旧时尚国货经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