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外倾性人格与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关系探究
2019-07-29王艳红陆亚男
王艳红,陆亚男
(仰恩大学 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福建 泉州 36201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占98.3%[1]。移动网络是虚拟人际传播即时通讯时代的新介质,因而微信朋友圈所展示的也必然是人际传播的新特质[2]。微信朋友圈的主要功能是发表文字、照片和小视频,也可以记录生活点滴、分享心灵鸡汤,还可以转发和点赞等[3-4]。外倾性高的个体更愿意利用这样的平台满足自身的社交需求。外倾性是大五人格模型的一个重要性格特质维度,被描述为个体与他人直接交往所感受到的适应或不适应程度,也表示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对刺激的需要以及获得愉悦的能力。[2]
自我呈现(Presentation of self)又称自我表现,是个体为了与他人沟通关于自己的信息而使用的一系列行为,意在建立、维持或提升自身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5]。微信朋友圈是一个理想的自我呈现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更新朋友圈并进行自我呈现。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为深入研究外倾性人格与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关系,以福建省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网上问卷319份,回收319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11,有效率为97.49%。
(二)调查问卷
研究人员事先通过网络调查平台——“问卷星”(www.sojump.com)对调查问卷进行编辑,试做一遍问卷并核对无误后,通过QQ、微信等即时工具向被调查者发放问卷链接。
本研究调查问卷包括四个部分:(1)个人基本信息;(2)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3)自我呈现量表[6],其中自我呈现问卷由10道题目组成:1—4题为积极的自我呈现,5—8题为中庸的自我呈现,9—10题为伪装隐瞒的自我呈现;(4)大五人格特质量表,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教授修订后的大五人格量表中文版,共包含25个条目[2]。
(三)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主要进行描述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提交有效问卷的311名被调查者中,男生90人,占28.94%;女生221人,占71.06%。大一学生68人,占21.87%;大二学生98人,占31.51%;大三学生98人,占31.51%;大四学生47人,占15.11%。外向型52人,占16.72%;内向型68人,占21.87%;二者兼有的191人,占61.41%。
(二)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
本研究对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表1)。从大学生每天刷微信朋友圈的频率来看,大学生在使用强关系型社交网络方面有很高的积极性,其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有明显需求。
表1 调查问卷样本用户微信使用情况统计
(三)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表2数据显示,外倾性与积极自我呈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中庸自我呈现、伪装隐瞒自我呈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外倾性与性别和年级相关性不显著。
表2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从表2可见,外倾性人格与积极的自我呈现、中庸的自我呈现、伪装隐瞒的自我呈现均呈显著相关。但比较这三个相关系数不难发现,外倾性人格与中庸的自我呈现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319,即外倾性得分越高,中庸的自我呈现表现越明显。
(四)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法,研究自变量外倾性与因变量朋友圈中自我呈现三个维度的关系(表3)。
表3 外倾性人格特质对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变量外倾性的显著性水平为p<0.001,说明外倾性对大学生在朋友圈中中庸的自我呈现有显著影响;回归系数为0.226,说明外倾性对中庸的自我呈现有正向影响,个体倾向越外向,其在朋友圈中中庸的自我呈现越积极;调整后的R2为0.058,即外倾性解释了中庸的自我呈现水平的5.8%。自变量外倾性的显著性水平为p<0.05,说明外倾性对大学生在朋友圈中积极和伪装隐瞒的自我呈现有显著影响;回归系数为0.136和0.139,说明外倾性对积极和伪装隐瞒的自我呈现有正向影响;调整后的R2为0.021和0.028,即外倾性解释了积极和伪装隐瞒的自我呈现水平的2.1%和2.8%。这些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采取横断研究设计方法,不能推断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未来的研究需结合纵向追踪研究设计。此外,网络发放调查问卷而未特别强调注意事项和男女比例,女生数量远远多于男生,可能存在由性别差异导致的样本数据代表性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