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川康建设文献价值评介
——以川康建设视察团调查文献为例
2019-07-29刘威
刘 威
“川康夙称天府,万山屏列,江河纵横,剑阁控其北,马湖扼其南,东有巫峡瞿塘之天堑,西依峨眉邛崃之雄姿,气势磅礴,物阜民殷,”[1]为促成抗战建国大业的早日实现,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对川康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并形成系列调查报告。这些调查文献详实地折射出抗日战争时期川康地区社会实况,对后世研究川康在抗战大后方的核心战略地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的设立
四川和西康凭借着其自身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丰厚,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得到所有未有的关注,但这一地区“形势复杂,交通闭塞,民族众多,地方势力派割据称雄,各省经济发展极不平衡,”[2]为改善川康地区经济落后的面貌,加速抗战的胜利步伐,政府需要加强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建设的统筹与规划。1939年2月17日第一届国民参政会议长蒋介石于第三次大会时提议,“选择熟悉川康各地情形及对各项建设有特殊学识经验之参政员同人……组织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期成会,由期成会组成川康建设访视团。”[3]在大会上,此项议案得到通过,将川康建设访视团改为川康建设视察团。
(一)宗旨
期成会以:“督促政府,推进川康建设,以增强抗战及建国之力量”为其工作宗旨。[4]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设立宗旨即为:“立赴川康各地视察,并根据视察实况,拟定川康建设文案,建议政府采纳施行。”[4]
(二)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组织成员
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组织成员分为期成会会员、视察团团员、视察团职三个部分,共83人,其中5人请假未参加视察,实际参与人员78人。其中期成会会员、视察团团员情况如表1。
表1 期成会会员及视察团团员表(★表示请假未参加视察)
上述成员配置充分体现了政府对视察工作的高度重视,四川实力派人物邵恩从、张澜、陈豹隐、胡景伊;青年党著名领袖人物曾琦、李璜、余家菊;中华教育界代表人物黄炎培、冷遹;乡村建设的大力倡导者梁漱溟、晏阳初;致力于民族解放的行动派章伯钧等人临危受命,肩负起视察的使命。视察团对川康地区的实践调查而产生的大量文献也因此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三)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工作概述
东路组视察团视察区域包括四川省第三区内10县1实验区,第九区内8县,第十区内7县,第八区8县,共33县1实验区;南路视察团视察区域分为两部分,一为四川的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共24县,二为西康省8县;西路视察团视察区域有成都西南的温江和眉山专员区、成都北的绵阳专员区、成都西北的茂县专员区、成都东南的资中专员区,共27县;北路组视察团视察范围有第十一、第十二、第十四、第十五4个专员区,共19县;西康组视察团视察范围为西康一省,共33县2个设置局。
视察团针对这些地区的吏治、兵役、治安、民生四大方面,运用“听取当地政府人员之报告”“邀集士绅及民众代表谈话”“访问民情”“实地考察”等四种方法展开调查。考察工作全面和客观,基本囊括了整个川康地区。
视察团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要有“对外发言须慎重而一致”“遇有询问,应根据政府国策及参政会态度答复”“对于控告要收受公文转呈会长”“发言注重政府垂念民情及征询民间实况”的调查态度。[5]
视察团的报告方式比较灵活,在调查过程中如“遇有紧急事件时,做临时报电告团长转呈会长”,正常性工作定期“填表报告,寄由会中整理”,也可以现场“条陈意见,寄由全团商讨”,交流工作时亦可“互助通知,途中遇有应行互相通知事件,作互助通知电告团长分别通知。”[5]
二、川康文献概览
在长达十一年的抗日战争中,川康两省的战略地位沟通了“后方建设”与“抗战建国”的渠道,充当了连接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抗战的使者。在漫长的战争岁月中,川康两省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核心战略地位,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些都保存在各种相关文献之中。
川康文献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四川、西康两省的江北、内江、古宋、西昌、长寿、万县、石柱、巴县、温江、薄江、新都、简阳等27个县创办的报刊。这些文献均为各县政府“传达公布一切政令与宣扬政情之机关报”,[6]这些报刊大多数由县政府秘书室编辑发行至县属各级机关,包括中央、省政府及本县各项法规命令的颁布、县政会议记录与各种公文往来处理及县政调查统计资料等,内容丰富而翔实。二是研究川康地方建设的专业报刊数十余种。如《四川月报》《新四川月刊》《川边季刊》《川康建设》等。这些期刊所载文献集中了当时学界、政界形成的有关“为什么建设川康”和“怎样建设川康”的理论研究观点与实践经验,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和掌握民国时期川康建设的进程脉络及其发展流向。三是一系列专题研究论著等出版物。主要有《论川康建设》《川康建设问题》《川康建设方案》《川康运销概况》《西康概况》《焉康社会之鸟瞰》《西康经济地理》《四川建设之路》等数百种。这些文献主要关注川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他们把川康建设与抗战建国衔接为一体,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川康建设演进过程,为后人研究建构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背景。四是川康两省各级政府编辑出版的以人口、土地、行政、财政、民政、户政、警政、卫生、教育等统计资料为主要内容的汇编、调查报告等数百类。如《四川省南充民众教育馆二十八年工作概况》《四川省概况》《西康地质调查旅行记》《西康省工业调查报告》《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报告书》《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期成会报告》《川康经济建设计划草案》等文献,为进一步研究抗战时期的川康建设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研究素材。
三、川康建设视察团调查文献:抗战时期川康建设文献的典型代表
(一)川康战略地位的形成
川康战略地位的形成,首先依赖于川康两省在国防上的安全性。四川和西康两省唇齿相依,在对日作战与建国的特殊时期已然成为最重要的根据地,尤其是四川省实际上已成为抗战建国的中心区域。清初著名学者顾祖禹对于四川在国防上的地位频加赞赏,在面对张献忠入川后造成的残破情形后,顾祖禹尤至惋惜:“蜀者秦陇之肘腋也,吴楚之喉吭也,是诚攻取之先资也”,后又言:“从来有取天下之略者,莫不切切于用蜀:秦欲兼诸侯,则先并蜀……晋欲灭吴则先举蜀,举蜀而王濬楼船自益州下矣”,“四川并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平、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坐而守之,则必至于亡。”[7]顾祖禹的结论,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的,因此,他对四川的认识也是非常真切的。西康紧临四川省,中国西部的屏障,南控滇北而鸟瞰缅甸,西临西藏而通印度,北则毗连青海,可以横截陇西,西康的安危足以影响西南与西北的大局,顾祖禹在论滇康青甘的形势时说:“设有人焉出丽江而北,招纳诸番结以信义,径上洮岷,直趋秦陇,天下之视听,必且一易,以为此师从天而降也”。[7]故四川和西康两省在国防上的地位在历史上已经有过良好的表现,在抗战建国时期两省地位的重要性则更加突出。
抗战建国时期,川康两省的战略地位第一值得注意的是地理位置的安全性。四川省和西康省位于长江上游,如若日本从长江入侵,“则为之屏障者有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而沿江形势,可资扼要之地甚多,如吴淞口为江防第一重门户,狼山与福山为江防第二重门户……武穴的田家镇为第九门户”,[8]再从四川与南方海岸的关系来看,有贵州、广西、广东三省作为它的屏障,从西康省和南方海岸的关系来看,有云南、安南、缅甸做它的屏障,这些天然屏障的存在,在军事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又从川康的北面分析,四川的北方是陕西和甘肃,川陕之间自宁羌以北,被大巴山横阻,一直向北经汉中以至宝鸡,又有以险峻著称的秦岭横阻,川康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北方距边界最远,更具安全性。最后,我们从西康的西面加以分析,康、卫、藏是一大片高原,其海拔均在五千米左右,这在防守上具有更大的价值。安全二字在近代国防上有着莫大的意义,国家的生存,最依赖于国防实力,而国防实力的充实,则又依赖于工业的发展,有安全区域,工业发展才不受影响。在抗日战争的残酷年代,中国国内是没有绝对安全而又适合国防建设的区域。从地面形势来看,川康两省可以说是很安全的,但从空中形势来看,未必安全,“如现时的超级空中堡垒其活动半径大约为一千六七百里,川康两省对缅甸之距离,均在千里上下,实在谈不到安全。但是我们深信中英美的合作无间,必能延至将来,中国的敌人不会来自南方,川康在国防上实在是最安全的区域”。[8]
其次川康两省战略地位的形成有赖于其特殊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抗战时期,“我国人口号称四亿五千万,四川人口则有四千六百四十余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在全国各省区中四川人口之多,占有首要的位置,西康人口为一百七十余万人,在全国各省中算是最为稀少的省份之一,不过西康的精华之区是宁雅两属,而西康人口,大多数在这两属,故川康两省的人口,一多一少,一疏一密,天然分配了一个移民大广场于一个人口稠密之区的旁边,在移民实边的一点上,是有丰富的意义。四川四千六百万人口中有壮丁五百四十余万,这些壮丁,不但可以执干戈以卫社稷,而且是工矿农业的最重要的生产份子,此在战争之上意义重大,更不待言。”[8]再从物力方面来说,川康两省的天时气候适宜于各种农作物,四川的南部和西康的南部就适宜种植近热带植物,四川的西北部和西康的本部适合种植近寒带的植物,四川的温和地方早已种植繁荣,田园罗列于大小的盆地,蔗、桑、桐、棉无地不宜,天府之国,名不虚传。此外,这两省的矿藏也是极为丰富的,“以金、银、铜、铁、煤五大宗而论,金则川康的河流,十九皆有沙金,而尤以自康而川的一条金沙江产量最富。银则在邛崃山脉与大凉山脉之中前人多已发见。铜则彭县会理,唐宋即已有名,汉时邓氏铜山也在青衣江流域。到于煤铁,川康两省的蕴藏确足以供给一个现代头等强国的各种轻重工业的需要;煤在川康两省无地无之,煤层最丰富的地方,近来已被经济发现数处,着手大量开采。铁矿最好的要算西康的冕宁县泸沽,和会理县的毛姑坪,所含的铁成分都在百分之六十五以上,而它所有的藏量也都在二三千吨以上。”[9]
(二)川康建设视察团调查文献的组成
重庆图书馆藏《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报告书》是川康建设视察团通过对川康两省各县市历时三个月的视察,整理出长达90万字的调查报告,由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于1939年8月编印成册。这些文献总共有治安、兵役、吏治、民生、财政、经济建设、教育、禁烟与禁毒、夷务、司法等类共196个文献,如表2所示。
表2 重庆图书馆藏川康建设视察团调查文献数量、种类表
川康文献设置一般分为县政期刊、川康建设研究专业期刊、川康建设研究专著、川康建设调查报告。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调查文献则属于调查报告,设置一般分为三类即调查报告书、各种现状及改善意见等调查统计表、各类请求事件。调查报告书是东、南、西、北、西康五路工作组,对各自视察区域视察的概况、感想及建议进行总结形成的书面文字。调查统计表是五路工作组在对川康社会各个领域需要的信息进行系统搜集、应用调查方法研究问题、科学反映调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分析其原因和结果、研究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过程中形成的表格。请求事件包括请求事件、控告事件、呈诉事件。
从重庆图书馆藏的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调查文献的数量、种类中可以发现,这些文献形成的时间相对集中,种类丰富,涉及各路工作组对视察区域现状的全面分析,系统性较强,是关于川康建设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三)川康建设视察团调查文献的价值
在我国边疆研究史上,抗日战争期间对西南边疆较为关注与重视的现象突出。学界、政界数以万计的学者对边疆的考察与研究,对边疆的开发与建设有着重大的贡献。川康建设视察团的调查作为当时自上而下社会调查的典型代表,其视察活动推动着实现抗战建国大业的前进步伐。作为详细反映川康两省社会各方状况的调查文献,具有多方面的文献价值。
1.对川康地区的开发建设具有实践性的参考指导价值
在抗战时期的中国,边区问题已成了“时髦的口号”,事实上“边区问题确是很重要”。而川康建设在边区问题中是中心问题、先决问题。在“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具有远见的志士早就认定四川是未来的民族复兴的根据地,此后便有社会各方面发起的不少关于川康建设的组织:先有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川康建设期成会,后又有川康建设协会、川康建设促成会,甚至还有川康建设学院的设立,于是“川康建设的呼声,一进响彻云霄。”但要怎样去建设川康呢?川康建设视察团经过三个月的实地调查,向期成会递交系列调查报告,在视察团成员实地调查基础上,形成了川康建设方案。“凡所提出之问题,悉由实地视察所发现。凡所主张之方法,悉由事实所要求。川康两省,幅员广袤,种族复杂,地方状况随地而殊。此之所有,或为彼之所无(例如禁毒);此以太过为嫌,彼或不足为病(例如县长以下职权),视察团尊重事实,期成会从而尊重之。”[10]
川康建设方案内容丰富,包括吏治、兵役、治安、禁政、财政民生、经济、教育、夷务、司法九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开发建设川康的全面计划。其中对于政治、经济和民族问题尤其重视,把川康之经济建设,看成为全国经济建设之中心,提出“川康经济建设之设施方针,咸认注重民生为首要,如水利整理、农事改进、农村贷款、生计教育、日常生活必需品之调节(尤其在政府统制下之食盐)、工资之平均……实为川康建设之基本工作。”[11]夷务方面,针对属各县以倮罗为数众多(约有200万人),主张宁属几县范围内应设置如志员署的机关,充实其组织,扩大其职权,慎重其人选,使其就近督办军民政务。对于来归及征服之夷人的善后事务、收复夷区之初步设施应注意的也做出明白规定。这些调查文献对于川康地区的开发建设具有高度指导参考价值。
2.对西南战略地位提升具有致用性的理论支撑价值
民国时期,无论从政界还是学界对边疆的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于蒙古、西藏和新疆地区,对于西南地区的关注基本被忽略。直到抗战军兴,大量高校和研究机构内迁,中国的边疆研究版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南边疆问题与蒙藏新问题等量齐观,其在国防上的特殊性得到认可。
川康地区的影响力在抗战时期历经微弱到强大,关于西南边疆的研究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股空前未有的浪潮。对川康建设与抗战建国关系的研究更是成为当时的显学,学者们要么在专业的期刊发表众多关于西南边疆研究的论文,要么著书立说。在这些研究的过程中,川康建设视察团的实地调查资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诚然,其他文献虽然也在西南地区战略地位研究中起到一定作用,但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的调查报告则以原生性文献的姿态为西南地区战备地位的提升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支撑价值。视察团成员经过长达100多天的实地调查,形成系统的原生性文献,在川康建设文献中是罕见的、珍贵的。对国民参政会视察团调查文献的挖掘、梳理和研究工作,无疑会进一步推动西南地区各方面研究工作的细致化、深入化。
3.对多学科分面研究具有基础性的数据支撑价值
川康调查文献范围之广、数据之充足,“研究之方面亦多”。“举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中重要部门之学者,”均可参加文献所涉及各学科的研究。[12]作为记载西南地区开发建设凭据的川康建设视察团调查文献,其本身在这一过程中以数字统计的形式,记录了许多当时当地文化、民族、经济、地理、人口、行政、夷务等内容。这些内容包含了大量的调查统计数据,相对准确地反映了当时川康地区人们的少数民族、人口变动、衣食住行、行政构成、风土人情、社会治安、边地夷务等情况。
视察团对各县县长任期年限、县经费、区数、联保数、赋税、租率、债息、贫户百分率、农业借款总额、工商业情形、各种农作物、矿产产量等方面都有详实的调查数据。如东路工作组在对川东经济建设视察后将统计数据总结为《二十七年四川省第三区九县农作物产量表》《二十七年四川省第三区各县农产统计表》《二十七年四川省第三区各县特产产统计表》等三十余个表格,大量经过实地考察的调查数据遍布每一个调查统计表,学者们可以根据这些调查统计数据,为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分面研究提供原始数字依据。对这些学科的分面研究,反过来又有助于研究者对抗战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社会生活进行多层面、全方位、大视野地挖掘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社会发展与变迁,还原西南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
四川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川西南、川西北、川西地区。雷波、马边、屏山、峨边、松潘、理番、茂县、汶川、懋功各县又是川康地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它们地处偏僻,交通艰难,川康建设视察团对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详细调查。抗战军兴后,“政府对于边疆的建设与开发,学者对于边疆的调查与研究,渐加注意,这是一种从来未有的良好现象”。[13]1939年大批内迁的高等院校均开设边疆建设或者边疆问题等科目。1944年,国立中央大学与西北大学都设立了边政学系。[14]边政学因抗战而兴,又有大批留学归来的有着人类学、社会学学术背景的学者们,引领了边政学的发展。川康建设视察团对四川和西康两省的调查是当时社会调查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察团调查数据为社会学、民族学等多科的分面研究提供便利。边政学、社会学、民族学等都是注重调查研究的学科,“过去关注甚少的边疆地区可谓富矿”。[15]川康建设视察团对川康地区深入调查,统计了大量有效数据,加之学界研究者们对西学的糅合与应用,使得这些学科在应用上及其在本土化过程中有了致知性的支撑平台。
结 语
国府西迁后,四川和西康两省的地位发生逆转性的变化,川康视察团对川康地区考察规模大、影响深,在西南边疆研究史上实属罕见。川康建设视察团的视察活动对促进抗战建国大业早期完成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于这样一个专业性较强的群体在西南地区进行的调查活动予以梳理研究是有必要的,当然,视察团调查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文献也弥足珍贵。透过这些川康建设的原生性文献,可以使学界对战时各界对西南地区的研究轨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重庆图书馆藏的《国民参政会川康视察团调查报告书》作为调查时间集中,研究系统性强的优质文献,无疑有效地推动了学者们研究抗战时期西南地区乃至整个大后方建设的进程。而通过这些原生性文献,学者们还可以从更多学科领域窥探当时西南地区的社会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