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探索
2019-07-29王建朝
王建朝
为了培养区域性的音乐专业人才,我国民族地区的多数普通高校都建立了音乐院系,招收音乐专业学生。由于音乐人才需求的区域性倾向与多民族音乐资源并存的现实状况,民族地区高校的音乐教育就应该体现出与发达地区不完全相同的客观状况。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绝大部分民族地区高校的音乐教育是以国内其他地区专业音乐院校或综合性大学音乐院系的模式为仿效对象,从而造成民族地区高校的音乐教育与区域性社会需求、文化发展等方面不相匹配的尴尬局面。鉴于此,我们应该根据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目标定位不明确、师资结构不够合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不健全及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和社会音乐实践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一)教育目标定位不明确
民族地区高校应该为该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这决定了其音乐教育应该凸显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然而,就当前的大环境来看,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地区的综合性、师范类院校及专业音乐院校具有趋同的现象,从而造成其民族性、地方性的缺失。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长期以来,在民族院校的教学实践中,由于过分注重社会制度的统一对教学的影响,忽略了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盲目地向其他普通高校看齐,强求‘统一’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这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教育观念中社会共同价值取向占主导有直接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强求‘五个统一’, 即教学计划的统一,教材版本的统一,教学内容的统一,课程标准的统一,评价方法的统一。其结果只能是使民族院校的教学脱离民族地区的实际,最终有可能出现民族院校的特点泯灭,民族院校的培养功能被否定,民族院校的服务功能畸形化的可怕结局。”①同样,民族地区高校的音乐教育也表现出相似的情况。这体现了当前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的客观现实,不利于音乐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很有可能还会导致音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不良后果,造成音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就专业设置来看,当前多数民族地区高校的音乐院系仅开设了音乐学、音乐表演两个专业,部分高校还开设了舞蹈学专业。其中,音乐学和舞蹈学两个专业主要是为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培养基础性的音乐、舞蹈师资人才;音乐表演专业主要是为民族地区的专业艺术团体培养舞台表演人才。但当前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和专业艺术团体无法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从而直接导致民族地区音乐人才培养过剩的情况。由于这种单一类型音乐人才培养过剩的现状,致使很多毕业生不得不转至其他部门或单位就业。这也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除了部分学生就业到大、中、小学任教外,其余学生的就业流向非常复杂。有的就业到政府部门,比如工会、共青团等;有的就业到其他教育部门,比如艺术馆、少年宫、幼儿园等;还有的就业到电视台、出版社、演出公司、琴行,等等。”②这也从侧面表明,民族地区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态势。其实,在当今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民族地区除了需要支持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音乐师资人才以外,还需要“各种类型的与音乐相关的应用型音乐人才,比如音响师、舞蹈编导、音乐制作人、音乐指导、乐器维护与制造、钢琴调律、晚会策划、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指导以及各种类型的公共文化音乐服务人才”③。然而,很多民族地区高校的音乐院系并未开设上述相关专业和课程。很多毕业生走向社会后,除了能够承担单一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工作之外,很难从事其他应用型的工作。这无疑暴露出相关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尴尬状况,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课程体系不健全
由于受专业设置的局限及师资结构单一的影响,民族地区高校音乐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呈现出不健全的弊端,不能适应社会多元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在课程开设方面,民族地区多数高校的音乐院系借鉴国内专业音乐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音乐院系的课程体系,除了开设声乐(美声或民族声乐)、个别乐器等技巧课之外,也会相应开设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音乐学概论、音乐美学、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基础性音乐理论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具备基础性音乐理论知识,满足基础性音乐教育的需要。然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发展除了需要基础性的音乐师资人才之外,还需要上文提及的各类应用型音乐人才。但是,民族地区多数高校基本未开设相关的课程,而且由于效仿国内其他地区高校的课程结构,从而忽视了彰显本土民族性、地方性特色音乐课程的开设。
总之,当下民族地区高校存在应用型音乐课程和本土民族音乐课程缺失的不良现象,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平衡发展,也将很难为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推动作用。
(四)师资结构不够合理
就师资队伍的来源而言,由于很多院校处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长期以来,鲜有国内专业音乐院校和重点综合性大学的高层次音乐人才前来就业,师资队伍主要由本地区高校的音乐教师及其培养的学生构成,某些高校的师资构成甚至有“近亲繁殖”之弊端。教师所学基本上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育专业,知识更新程度比较有限,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维也基本上仍然停留在基础性音乐教育师资人才培养的层面。就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一些老教师除了能够胜任基本乐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音乐学概论等基础课程之外,基本上不具备培养音乐创作、舞蹈编导、艺术管理、录音、电脑音乐制作、乐器维护、演艺策划、舞台设计、钢琴调律等应用型音乐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些院校为了开展这类课程,不得不外聘兼职教师,且出现监督、管理不到位的状况。
可以说, 这种多样化应用型音乐师资人才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学实践的畸形发展,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将严重阻碍相关院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及社会实践能力不足
由于音乐师资的知识结构局限和应用型课程的缺乏,民族地区高校所培养的音乐人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及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的现实状况。具体来说,当前民族地区高校音乐院系所开设的音乐课程主要是为培养音乐师资人才以及音乐表演人才,因此学生很难具备社会多样化发展所必需的实践能力。这反映出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背离的矛盾,严重地影响了音乐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就业前景。
二、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策略
(一)明确音乐教育目标定位
针对与国内其他音乐院系音乐教育目标定位趋同的态势,结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方向、师资人才建设、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专业设置类型、课程体系构建、学生知识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突出自身的区域优势和民族特色,打破普通高校“一统”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走区域民族音乐教育发展之路,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出多样性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二)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根据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结合多样性音乐人才的实际需求,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方面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
就专业设置而言,应该在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三个主要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艺术管理、录音技术、音乐工程等应用型专业,为民族地区的相关行业培养专门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在课程开设方面,结合多样化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区域音乐发展的需要,除了开设音乐专业技术(声乐或器乐)主修课程及基本乐理、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音乐学概论、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必修课程之外,还应该开设民族音乐创作、音乐艺术管理、录音技术、电脑音乐制作、乐器维护、钢琴调律等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行选修和学习;传统的舞蹈学专业除了开设舞蹈方向技术类主修课程和舞蹈作品分析、舞蹈学概论、舞蹈美学、中外舞蹈史、中小学舞蹈教育等必修课程之外,还应该开设民族舞蹈创作、舞蹈编导、演艺策划、舞台设计等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行选修和学习。其他几门新开设的专业(如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艺术管理、录音技术等)也是如此,除了开设本专业主修课程之外,也要开设与其专业相关的其他基础理论课程。
需要强调的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院系在开设上述课程的同时,也要结合本地区的民族构成状况,将本土主要民族的音乐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或组织相关专家专门编写本土民族音乐教材,用于课堂教学,并进行多个层面的实践,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多重乐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理性认知能力。
总之,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能够“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适应岗位工作能力的实际需要”④。
(三)改善师资队伍
众所周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障高校音乐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音乐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针对当下民族地区高校音乐院系师资队伍不健全的问题,我们应该进行以下层面的改革。
1.引进外源师资
民族地区高校需要通过提高工作条件和待遇等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专门的应用型师资人才,以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同时,基于民族地区音乐发展的实际,长期外聘民间音乐艺人(如各类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歌师等)作为兼职教师,采用民间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本土民族音乐的技能传授和训练,逐渐建立起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等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为培养综合素质均衡发展的音乐人才提供必要的师资条件。
2.优化师资知识结构
针对当下民族地区高校原有音乐师资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政策性奖励或岗位竞争等措施,积极地引导和支持教师进入国内专业音乐院校进行专业课程知识的进修学习,或“鼓励教师明确认识,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积极与行业、企业对接,利用寒暑假深入行业、企业学习,或通过‘顶岗学习’‘挂职学习’等形式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行业、企业的技师进行岗位互换,学习专业课程教学必需的职业技能”⑤。 通过进修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服务的方式来优化现有音乐师资的知识结构,为其课堂教学提供必需的知识储备,进而提升其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四)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根据当下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尴尬状况,高校相关音乐院系要通过开设应用型的课程,为学生获取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提供便捷的途径。同时,积极地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也要通过课程选修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主动地学习多样化的应用型知识,丰富其知识结构,扩展文化视野,为今后的职业选择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在社会音乐实践方面,民族地区高校除了在校内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之外,也要定期组织学生进入中小学、少年宫、艺术团、艺术剧院、电视台等机构,参与晚会策划、表演、舞台设计、音响录音、音乐制作、乐器调试等与音乐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还要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到民间进行田野采风,参与民间艺人举行的各种表演活动,在民俗场景中与民间艺人进行表演实践的互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今后踏上工作岗位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小 结
总之,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在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克服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促进我国民族地区高等音乐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注 释
①马麒麟主编《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②王万珍、王天宇《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期。
③商立君《转型背景下高师音乐专业综合改革》,《中国成人教育》2017年第5期。
④同注③。
⑤同注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