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音乐常态教学优质化建构的思考

2019-07-29周进进

中国音乐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优质化乐句常态

周进进

一、音乐常态教学与优质化建构

本文所谓的音乐常态教学,是指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选用国家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教材、教师用书及音响资料等,合理制订适合义务教育各学段的音乐课程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准备课程实施所必需的课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保证音乐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进行。而非常态教学,是指不按照课程实施方案,随意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随意安排课堂内容或者一唱而过、一听而过的教学现象。

按照以上界定的音乐常态教学来审视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会发现,要实现常态教学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也就是音乐教师。虽然小学音乐专职教师的人数还不能满足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课时需求,但是作为专职音乐教师,没有理由不认真上好每一节音乐常态课。那么,怎样的课才算一节“好课”?我们通常将“好课”等同于评比课、展示课、公开课,那么如何让评比课、展示课、公开课成为每位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常态呢?这就涉及另一个关键词组——“优质化建构”。优质化建构其实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体现,它是通过各种方式、手段的改变和革新,实现对课程资源、教学策略、教学结构和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与超越。

二、可行的策略:突破、融通、创生

(一)敢于突破教学盲区,积极探索教材课例中的“硬骨头”

教学盲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因教学时间不够而未能完成的课例。如教材中比较靠后的单元,尤其是最后一课,由于其课时安排常与学期末的复习、考试冲突,因此教师经常会匆匆带过而没有进行深入的教学。又如六年级下册的课,因为学生要参加毕业考试,所以经常会出现考试科目占课的现象。另一种是新编入教材且难度较大的课例,如多声部歌曲、篇幅较大的器乐作品等,多集中在高学段:四年级的《夜深沉》《嬉游曲》《瀑布》《溪边景色》,五年级的《地球是个美丽的圆》《大爱无疆》《要学那泰山顶上一棵松》,六年级的《榕树爷爷》《但愿人长久》《火把节》等。

因此,在近几年的听课调研、主题研修、展示评比等教研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在前期确定课题时,挑选“从未在公开课上讲过、个人主观上觉得不好听、可能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课例作为教学内容,试图通过尝试和探索,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提升,促使教师在常态课中把教材上的盲区一一击破,呈现常态音乐教学的新样态。

(二)竭力融通方式方法,积极搭建素养形成的“活阶梯”

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其实就是给学生有序地搭建了学习音乐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台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始终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铺设“小步走”的过程,从生活经验引入知识的认知,以探索的方式在教学中反复实践,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音乐经验并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活阶梯”的搭建方式有很多种,在课程标准中具体体现为:模仿、体验、探究、合作、综合。在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常态课中,可以设计并使用柯尔文手势、肢体律动、划旋律线、图形谱、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进行音乐的感知与体验,进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体悟。如教材内容在知识与技能点的呈现中,建立了“预设、学习、复习、巩固、提高”的音乐审美经验建构的模式,还将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音乐要素,进行了系统的、螺旋式的编排。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从整体元素再整体的教学结构,注重要素听辨的侧重点,在重复与变化、整体与局部中不断凸显各种音乐要素的表现性特征,逐步发展在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建立相关音乐知识的概念,并获得各种演唱、演奏和综合性艺术表演的能力。

(三)努力创生课程资源,积极寻求听赏视野的“最大化”

创生音乐课程资源是音乐常态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内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需要教师具备正确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创生课程资源与内容指向、价值取向与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协调与效度。当然,课程资源也有课内与课外之分,关键是教师能够很好地选择、发掘、利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资源,真正体现音乐课程教学在遵循音乐听觉原则上的欣赏视野的最大化。

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搜索资源路径。搜索时应全面考虑相关问题,如围绕教学目标需要哪些课程资源?怎样利用才能解决教学难点?课程资源如何渗透进各个教学环节中?只有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与定位才能相对集中。其次,课程资源应与教学内容相契合。课程资源具有开放性、暂时性和不稳定性,因此不可将外围的课程资源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和转化,使其成为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成为音乐课程学习的助推器,而不是取代教材内容,导致舍本逐末。最后,创造性地开发与使用课程资源。我们鼓励教师在掌握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挥才智,提高多方式地运用文献、音响和视频等资源的能力,做到为我所用、恰到好处且独具特色。

三、实施建议:把握建构导向,全景式优化常态音乐课堂

(一)设计精准——完整、规范、有前瞻性,凸显理念先行的构课思路

强化教学设计的精准性是保证音乐常态教学有效性的首要因素,也是常态教学优质化建构的第一步。“精准”是指准确、精确,设计精准就是借助信息技术,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课程内容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精准地分析教材、分析学情、设计目标、制订重难点、精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使整个教学设计在完整、规范的同时,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在教材作品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能够预测教学反馈与教学效果,综合分析、推断整个教学设计和认知活动的可操作性,并能以凸显音乐课程理念的构课思路贯穿教学设计的始终。

笔者在执教“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桔梗谣》一课时,首先对作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与解读:这是一首拍的朝鲜族民歌,曲调优美、节奏带有舞蹈性。歌曲是由七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第三、第四乐句和第六、第七乐句是第一、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第五乐句加入衬词,旋律做了发展。整首歌曲前后既有统一又有对比,生动地塑造了朝鲜族姑娘勤劳活泼的形象。之后,在理念先行的构课导引下,力求通过学唱这首歌曲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满意度与获得感,并尤为关注教学目标制订与实践活动设计的对应与统一。教学目标一:体会朝鲜族民歌的特点,培养热爱劳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构课中,以朝鲜族舞蹈基本韵律的模仿、感受为主要方式来体验朝鲜族民歌的特点,采用的节奏型,双手放置于身体两侧,跟随音乐用手腕带动手臂拍击凳子的两侧,感受随韵律敲击凳子发出的的声响,犹如朝鲜族少女演奏长鼓翩翩起舞的美好意境。教学目标二:自信地、富有情感地演唱《桔梗谣》,感受二声部音乐的艺术魅力。因此,笔者在歌曲的第五乐句旋律下方加入了低声部(谱例如下)。

这个设计结合课程标准中突出音乐特点、加强音乐实践的理念,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感受多声部音乐的立体声效,逐步建立纵向织体的和声概念。其教学重点为:掌握并准确演唱附点音符的时值和节奏;通过识读乐谱和演唱等活动,来获得表达少数民族歌曲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其活动设计采用图谱感知的形式,用视觉流动辅助听觉输入,在音乐行进中感知附点音符的线条和位置,在演唱时唤起本能的音乐表现欲,这一教学设计思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好、唱好。

(二)实施精细——扎实、灵动、有实效性,强调能力为重的课堂结构

相较于凭经验进行的课堂,精准设计下的教学其生本性和音乐性比较明显,但也不排除很多教师因为长期形成的固化思维和做法,把已有的较为精准的教学设计稿仅作为一份教案,课堂推进古板、拘谨。比如对于预设活动的合作与展开单纯地局限于以教师为中心,实为假性参与,教师的课堂实践的总量远远高于学生,出现教师与学生、个体与合作、聆听与表现的结构失衡。因此,我们倡导在教学实施中加强过程管理的精细化和实效性,不流于形式,忌浅尝辄止,在具体实施中打开思路、及时调整,以促成能力提升、素养发展的课堂结构,彰显常态教学优质化建构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笔者曾听过省优质课评比中二年级的《音乐小屋》一课。执教的张老师尤为注重过程管理的精细与深度,在积极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时,结合演唱实践层层展开,在课堂构建中重视音乐基础知识与歌唱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其一,以能力生成为前提展开教学过程。对于音高、力度、节奏、节拍等音乐要素的学习都建立在大量的、重复的、不间断的感知与体验中,并通过模仿、律动逐步建立恒拍概念,继而在稳定的恒拍进行中感受节奏的变化。其二,以能力发展为依据选择教学方式。情境线索贯穿始终,将音高想象成音乐小屋的屋顶、房梁和房门,用按门铃、建房子等形象化的语言和情境,使枯燥的单音、音组等音准学习更具生活化、情景化和情趣化。时刻关注学生的歌唱状态,提示学生建造音乐小屋不需要钉子、锤子,需要的是我们小朋友的耳朵,告诉学生在表现自己声音的同时更应该学会认真地倾听,从而帮助自己及时调整音准、稳定音准。其三,以能力加固为主线甄选教学重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多次聆听中,紧扣音乐导向设置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听辨与探索:哪个乐句最长(采用拍击的方式分辨乐句的长短)?哪个乐句中的音最高?哪一句的起音最低?哪两个小组聆听的乐句最相似?感知乐句间的组成、长短,同时也是在一遍遍聆听中有指向性、有意识性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五遍听完后,教师让学生尝试直接演唱歌词,学生通过内心听觉记忆和声音表现的输入与输出,能够较好地演唱整首歌曲。在整节课中,音乐知识的讲解简明、生动、有启发性,歌曲学唱扎实、深入、有情趣性,在有节奏地优化课堂结构中实现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修习精勤——践行、创新、有持续性,实现优质教学的常态跟进

优化课堂设计、细化课堂流程、深化课堂管理、显化课堂实效,都是打磨多维成长课堂模式不可或缺的过程。打磨一节有质感、有亮点的课堂在时间跨度上相对较短,若要使有质感、有温度的课堂教学能够常态化和长效化,每位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度、拓展能力的宽度并累加人生的厚度。

近期,我们聚焦课堂教学管理,开展了常态教学优质化建构的“改课”专题调研活动。选定三所学校的音乐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全景式专题“改课”调研。“改课”活动在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基础上,还组织名优骨干教师对三所学校的音乐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活动分五步进行:

1.查阅——备课本(执教年级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安排表和教学设计等);2.诊断——调研教学现场(随堂听课、纪录课堂教学等);3.改进——“诊断”改进教学(面对面交流、研讨,提出改进策略和方案等);4.磨课——同课再构、再讲(在课例“诊断”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与实践);5.反馈——反思跟进效果(对同课再构的跟进式教学做反思性总结)。

通过“五步走”的“改课”行动,发现亮点、找出问题、献出妙招,提升“改课”的成效,缩短“诊断”课与再构课的差距,使学校、教研组和教师对音乐常态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触动教师在常态教学中把握好教材、课堂、学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钻研教材、研究课堂、了解学生和切磋技能,积极引导教师多阅读、勤思考、多实践、贵创新,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与专业技能的双提升。

小 结

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优质化建构的常态教学更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有力保证。打造优教、优学、高效、长效的常态教学尤其考量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智慧,注重知识积累、文化积淀和技能提高,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在艺术实践与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应极力营建“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场域和学习共同体,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着力优化教学模式和理念,为学生完善自我、积聚能量、创新实践提供有利的条件。在常态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化音乐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以求实现多维全面、持续发展及高质量的音乐课程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优质化乐句常态
重症监护优质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分析
分析优质化护理在预防荨麻疹患者并发症中的效果
茹泣吞悲
——《陈杏元和番》音乐分析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质化发展措施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