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文明维度
2019-07-29文丨
文丨■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陈 涛
入夏,赤水市迎来了火热的季节,热情的赤水正在演绎着很多热情的故事。自去年底迅速启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亦进入开花结果的阶段,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融合“九大工程”
市民广场、游客中心、社区活动中心、易地搬迁安置小区,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整合科教中心、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业产业基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村史馆、家族宗祠、名人故居……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
据统计,赤水市共整合1773个资源打造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平台,突出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真正把“五大平台”设立在群众身边。
与此同时,赤水市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法治文明一起抓,以“五大平台”延伸出“九大工程”,大力实施理想信念引领、文明习惯培养、人居环境改善、陈规陋习革除、科技文化普及、法治教育提升、产业发展致富、绿水青山守护、榜样典范品牌等“九大工程”,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贯穿于赤水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农村自治、法治和德治。
“我们各级各部门正在积极用广角的视野,全方位抓落实,让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着一个目标——全力以赴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赤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干部刘荣誉讲道,在打造“九大工程”中,我们围绕群众求知求技、求富求乐、求医求安、求公平公正等期盼,实行志愿项目村收集、镇发布、市统筹制度,把群众点单与志愿者接单相衔接,有针对性地项目化运作一批志愿活动,如红色文化挖掘、旅游质量提升、竹编工艺培训、广场舞下乡等,不断满足群众需求。
其中,“提调官有话说”项目让滥办酒席、厚葬薄养、低俗婚闹、高价彩礼得到有效遏制;“星星点灯”项目让志愿者认领对象,资助了3000多困境学生;“竹艺生花”项目通过非遗传承大师杨昌芹、卢华英等义务培训1000名农民搞竹编,培养100名竹编工匠,让群众学习致富技能……
作为全国50个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之一,赤水市不仅立足“五大平台”规定动作面对来自基层的新诉求,还创新提出“九大工程”,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融于一体,探索一座城市文明的维度。
“红色宣讲”代代传
以“红色宣讲”为载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理想信念、文明习惯、科技文化、法治教育等内容,结合当前热点进行宣讲,是赤水市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种方式。
“2018年,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启动,我们就围绕元厚‘红军一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组建了红色宣讲队和红色宣讲工作室。”元厚镇宣传干部陈维嘉介绍,这支以群众、学生和党员干部为成员的队伍现有56余人,以“红色宣讲进万家”为主题共开展了150余场次宣讲。
队员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生活工作经历,却同样怀揣传颂红色事迹、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赤子之心,走在红色文化的宣讲路上。
赤水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民警张莹莹在平常的工作中很是忙碌,但是她也主动加入到宣讲队中。“我希望自己能做这样有意义的事情,让红色故事、榜样力量能鼓舞更多地人,也让文明的种子能遍洒人们心间。”
每当在宣讲中,看到社区里、广场上,有人默默地停住脚步仔细聆听时,张莹莹说:“那便是幸福的时刻。”而这支明星红色宣讲队,现在不只是赤水人听他们宣讲,还有很多外地游客也来听过。
“听了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我深刻了解了那一段历史,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年轻党员要更加迎难而上、积极进取……”有游客如是说。
除了现有的56余人,这支红色宣讲队还在陆续壮大。在接受了培训之后,元厚小学的20名小小宣讲员也大胆地站在红军渡纪念碑前开始练习讲解,引来围观的群众纷纷点赞。其中,还有家长找到在场的志愿者,要让她的小孩也加入到队伍中来。
如今在赤水,红色宣讲队肩负起“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的使命和责任。
“情满赤水”暖人心
“情满赤水”是赤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主题活动,旨在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创特色、亮品牌。
以“群众所需、党政所急、群团可为”为原则,“情满赤水·共助健康”活动整合群众团体惠民资源和社会力量,为赤水市城镇困难人员提供有效的健康帮扶服务,并落实物资帮扶、政策入户、思想引导、民情调查等工作。
“这个活动从3月开始至7月,重点向全市城镇困难人员赠送礼盒,组织体检,配合开展送医送药、卫生整治、心理疏导和社会其他爱心服务。”赤水市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黄炜介绍,以后我们计划每年在全市组织一次以上这样的集中帮扶活动,为城镇困难人员提供相应的救助服务。
活动开展期间,让黄炜欣喜的是,参与的一些人员还是之前受过她们帮助的。往年接受资助的大学生王方珏说:“多年来我一直接受公益助学活动的资助,所以现在以实际行动加入到计生志愿服务队伍,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同时,赤水市妇联充分发挥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作用,打造符合群众需求的巾帼志愿服务品牌——“情满赤水·赤水大姐”。以“有困难找赤水大姐”为宗旨,以服务妇女儿童、服务家庭、服务社会,促进城乡妇女协调发展,提升妇女素质为重点,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推进巾帼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开展。
群众们正在学习竹编技艺(陈涛/摄)
“我们将充分挖掘、调动、整合社会资源,本着‘需求+可能’的原则,针对服务的‘盲区’‘盲点’,因地制宜,选准服务项目,提升服务层次。”赤水市妇联志愿者介绍,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家庭教育促新风行动、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理想信念引领行动、人居环境改善行动、巾帼榜样引领行动,形成“赤水大姐”志愿服务品牌。
以“情满赤水”为载体的志愿服务模式正在赤水陆续铺开,让群众在每一项服务中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竹艺生花”富农家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习传播”和“指导实践”在“产业发展致富工程”中的作用,赤水市大力提倡“百名竹艺工匠兴乡计划”,以杨昌芹、卢华英等竹艺大师分别牵头建立志愿服务技术队开展竹艺培训,引导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年初,赤水市打破行业、部门之间的壁垒,调动全社会竹编资源的开发、整合、集成和利用,及时发布了“竹艺生花乐农家和赤水市竹艺工匠”两个志愿服务项目,招募10余名志愿者,在全市17个乡镇办设点办班,让农村妇女、贫困户有了技术傍身。
赤水市农广校校长何淑琴告诉记者:“1月至5月,我们共开展了竹编技艺培训17期1000人次。志愿者们吃住在乡镇,通过传帮带形式,帮助学员们提高竹编技艺。每位学员也都干劲十足,基本掌握了竹编的基础技术。在这过程中,我们还将党的政策、理想教育等内容贯穿始终,确保党的各项政策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从事竹编生产差不多10年,在2015年的时候就自己创办了加工坊,随着生意不断地好起来,目前我们解决了当地30多人的就业。”竹城竹艺加工坊投资人唐小容说,这次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中来,也是希望凭借自己的一点技艺带动更多的人从事竹编生产,让大家的收入越来越多、日子越来越好。
竹编培训现场,唐小容从竹编的起篾、抽丝、编织、锁口等工序,手把手地进行教学讲解,群众们听得认真、手上在跟着学。
黄纯珍是当地贫困户,在唐小容的加工坊来学习技艺已有半个多月,“没有技术,其他活路也干不了,所以就来学习一下。现在,我已经能编一些基本的东西,也算可以补贴一下家用,还能了解一些惠农政策。”
经过竹艺培训后,许多技艺高的学员也主动加入“赤水市竹艺工匠”志愿服务队,带动更多的人从事竹编生产。在旺隆镇、宝源乡等乡镇,已经涌现出一批家庭作坊式竹编产品,并成功进入市场销售,推进了全市竹编市场结构重塑,壮大了竹编人才队伍。
在赤水,传承竹编技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建设者、受益者,这是一座城市文明的高度自觉。
展望赤水这片红色的土地,无论是“红色宣讲”,还是“情满赤水”,或是“竹艺生花”,还有许许多多正在进行中的志愿服务活动,都是赤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生动实践,让群众既富了口袋,也亮出了这座城市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