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试先行,精彩样板再探路

2019-07-29向煜

现代苏州 2019年14期
关键词:园区现代化人才

○记者 向煜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大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动员令。

今年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南京市江宁区、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市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市江阴市、常州市溧阳市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园区作为其中唯一的开发区,再一次成为焦点。

25年,只是历史长河的短暂一瞬,但给苏州工业园区这座新城留下的时代烙印却分外鲜明。从农田水乡拨地而起,成为一座非凡园区、创新之城,园区的高速成长和迈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创造了全国乃至全球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截至2018年,园区财政收入、每平方公里产出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走在全国前列,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因改革开放而生,由创新发展而强。25年来,园区实现了从“园区速度”到“园区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如今的她,以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为目标,不断打造一流的市容环境、生态生活环境、交通环境、社区环境、人文环境,以一流国际化城市环境集聚高端生产要素、促进宜居宜业、提升城市品位,向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目标奋力前行。

集聚高端要素 构建创新系统

去年11月,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在园区正式揭牌,这是牛津大学800多年校史中,首个在英国本土以外设立的多学科高等研究院。据了解,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的科研方向将与园区的产业发展相匹配,首期聚焦于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健康、纳米技术与功能材料、环境与新能源等三个领域展开研究。

在去年年中,园区还分别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共建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加快高端芯片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目前,园区已引进“国字号”科研院所十余家,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等合作创新平台20多家,微软、华为等研发机构近500家……一个超前布局的“政产学研资介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初具雏形。

“2015年,园区启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时,我就曾提出过,园区必须重视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强调,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就是要让各种资源在园区聚合、碰撞、合作,最后产生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知识、技术、新思想,从而释放出新的价值,让创新得到更好的发展。

厚植创新基因,澎湃发展动力,事实上,园区从未在创新上松懈过。这些年,园区聚焦发展生物医药等三大新兴产业,每年在创新领域的各种投入超过20亿元,R&D投入占GDP比重达3.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9件。而与大院大所加快产学研合作,目的就是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实现开放和创新在更高水平上互动。

在2019年度科技工作推进会,园区也亮出了新的“任务书”,明确将用3年时间实现重点指标翻番,到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2000家,三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800亿元。

“下一步,园区应该要思考,如何把这些创新要素放大,改善不足之处,让这些高端创新要素更好地互动、合作。”席酉民认为,如今的园区,不该再单纯思考增量的问题,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将存量调动起来,释放出更多能量,服务经济结构调整,现代化社会治理、规范化运作,为形成更有活力、更具有未来发展空间的产业结构做好铺垫。

筑牢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石”

“顶尖人才顶级支持、国际人才特别支持、产业人才优先支持、本土人才精准支持,让更多‘千里马’在这里竞相奔腾。”2019年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苏州工业园区分会场现场,园区向全球人才发出了诚挚邀请。

创新生态的构建,人才是重中之重。多年来,园区始终把人才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深入实施金鸡湖人才计划,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截至今年年初,园区入选国家重点人才计划158人,“省双创人才”208人,“姑苏领军人才”306人,海外归国人员6000余人,人才密度与活跃度全国罕见。

“除了引进人才,我们更应该在培养智力资本上做文章”,席酉民建议,随着园区创新环境加速优化,高端人才正在加速集聚,也形成了强劲的发展潜力,但园区的目光不能仅仅放在眼前,更应该着眼于未来。

园区,这座拔地而起的新城,回到25年前,不仅经济上是一穷二白,教育资源也是无从谈起。经过这些年努力,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园区都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不能满足于眼前,应对新的经济形势、世界格局,必须不断加大教育的投入,创新生态的构建中人才非常重要,但就如汇聚创新资源一样,接下来园区更应该利用好区域内现有的高校资源,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前不久,席酉民走访了粤港澳大湾区,他们对教育的投入,给这位校长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实际情况的不同。

我们更应该是因地制宜地构建自身的教育体系。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样强强联合的中外合作高校,园区可以充分利用其国际视野、国际平台和国际创新团队为自身发展所用,为区域转型升级提供独特贡献。

未来园区可以更积极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更好地平台,激发人才的创造性的改革实践,想方设法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

最终的落脚点在人

一位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承载着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重任,也同时承载着持续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

毋庸置疑,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确,在一座现代化城市中,市民的人文素养与精神素质十分重要。一座城市,无论其有多少高楼,人均收入有多高,如果它的市民没有现代观念,就不能认为这座城市实现了现代化。

通往现代化的求索之旅,园区在文化建设与文明创建上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提升,留下了一个个闪耀的坐标。

25年,园区创造了万众瞩目的成绩,在城市文化发展中,前瞻性的布局与温暖的人文情怀相融合,展开了精彩画卷:连续多年在全市文化发展绩效考核中位居第一,马拉松、龙舟赛、iSING!Suzhou等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更令居民感到幸福的是,如今园区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0.38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为1.67平方米,全年无休的文体活动,让这座城市散发出越来越强大的人文气场。

与此同时,在园区的文明城市创建中,志愿服务是其中的闪亮一环。作为现代城市文明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园区的志愿服务在全国首屈一指,2008年底,园区注册志愿者人数不过28000余人,2011年底这一数字更新为56000余人,而截至2018年底,园区志愿者人数超过了17万人,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了17%。温情洋溢、文明有礼,崛起中的园区,正在用25年的光阴,向世人展示着一座现代人文之城的应有之义。

成绩是喜人的,但面向未来,我们不能松懈。“接下来,我们会有很多挑战,中国的发展速度已经赶超了很多欧美国家,园区的成绩又走在全国前列,这也意味着,我们会遇到很多其他地方没有遇到过的困难。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应惧怕”,在席酉民看来,新一轮的竞赛中,园区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就应该瞄准现代化文明社会进行实验。

“首先要梳理,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们需要补足的短板有哪些;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哪些是我们已经注意到的,哪些是没未开始关注的;面对物联网、数字化普及后,将会出现的社会问题,又该如何处理。我认为这些都是现代化发展中,园区率先要做出决定和规划的”,席酉民如是说。

现代化始终是一个过程。在这路上,园区的步履铿锵而坚定,永不停歇。期待园区的现代化建设与世界前沿接轨,居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美满,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猜你喜欢

园区现代化人才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人才云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