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狂犬病的疾病诊断与防治
2019-07-27蒲宗海
蒲宗海
據统计,全球每年约有6万人死于狂犬病,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狂犬病,除南极洲以外,其它各洲都存在狂犬病,但95%以上的人类死亡病例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平均每10分钟就有1人死于狂犬病。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狂犬病高发国家,仅次于印度。
狂犬病又称疯狗病、恐水病,该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犬或其他动物及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病犬狂躁不安,意识紊乱,有攻击人、畜的行为,最后因麻痹而自行死亡。救治不及时死亡率极高。
一、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狂犬病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核酸类型为单股RNA。该病毒粒子呈子弹形,常2—4个成队排列成短链状。此病毒主要存在病犬脑组织、脊髓、唾液腺和唾液中,能随唾液排出体外。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50℃15分钟、60℃5分钟、100℃2分钟内,病毒即可被杀死。此外,病毒也易被日光、紫外线、5%甲醛溶液、0.1%升汞、酸、碱、有机溶剂(氯仿、乙醚)、70%酒精、0.01%碘液、新洁尔灭等消毒液杀死。
二、流行特点
患有此病的病犬及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多数病例是因被患病动物咬伤而感染,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易感,犬、猫对狂犬病高度易感。其流行的连锁性特别明显,以一个接一个的顺序呈散发形式出现。据近年来的研究证明,本病可经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少数也可因带毒犬舐触健康畜伤口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夏两季为多。
三、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2—8周,但也有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的。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分为狂暴型和麻痹型。
狂暴型:病犬狂暴不安,攻击人畜,有时还会咬伤自身。有的犬盲目奔走,再也不归。因病犬咽喉肌麻痹,吠声变得嘶哑,此时眼球凹陷,散瞳或缩瞳,下颌下垂、麻痹,吞咽较困难,流涎也增多。狂暴发作与沉郁交替出现。最终病犬因疲劳过度而卧地不起,随着呼吸中枢的麻痹、衰竭而死。整个病程为6—9天,少数可延长至10天,患病的死亡率几乎为100%。
麻痹型:病犬消瘦,精神高度沉郁,咽喉肌麻痹,下颌肌、舌肌、眼肌也有不全麻痹症状。病犬常张口、垂舌或斜视,口中还流出带泡沫的唾液。不久,后躯就麻痹,行走摇摇晃晃,尾巴垂在两腿之间,还常卧倒在地。最终因全身衰竭、呼吸麻痹而死亡。病程在2—4天。
近年来发现一类症状虽不明显,但体内带有病毒的病犬,人、畜若被该犬咬伤即可受到感染。
四、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犬虽无特征性的变化,但可见胃内空虚或充满异物,胃黏膜充血、出血,还可见中枢神经实质及脑膜肿胀、充血和出血。经组织学检查,在采取大脑海马角或小脑、延脑的神经细胞胞浆内可出现嗜酸性包涵体。
五、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胃内可见的大量异物,一般可作出诊断。但确诊则要采取脑组织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血清学诊断(可用荧光抗体法,生物学试验,酶联免疫测定,补体结合反应,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等)。
诊断时应与伪狂犬病(表现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症状)、犬瘟热(表现为双相热型,神经型犬瘟热的病犬不攻击人、畜,无咽麻痹和流涏现象)等加以鉴别。
六、防治措施
根据与疑患狂犬病动物接触的严重程度,可分为3种类型。Ⅰ类:触摸或饲喂动物,动物舔触处的皮肤完整,一般无需进行预防操作。Ⅱ类:轻咬裸露皮肤,或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应立即接种疫苗并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Ⅲ类:一处或多处穿透性皮肤咬伤或抓伤,动物舔触处的皮肤有破损、动物舔触处的粘膜被唾液污染、与蝙蝠有接触等,应立即接种疫苗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并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在接触狂犬病后很快进行有效预防可以防止出现症状和死亡。
在狂犬病流行区或受到威胁的犬应及时进行定期预防注射,主要是接种狂犬疫苗(或五联苗),每年1—2次。也可使用有弱毒疫苗和灭活苗,其用法、用量可参见说明书。对未接种疫苗的犬,引入时应隔离观察一月以上。如被可疑犬咬伤,应尽快彻底清创并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用肥皂水、3%碘酊清洗、消毒,并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最佳的接种时间是被犬抓咬伤后24小时内。对可疑病犬和野犬应予以捕杀。对临床症状明显的狂犬病进行治疗无望,应一律捕杀和进行无害化处理。
总之,消除人和犬的狂犬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反映,同时也是衡量国家治理能力、体系的体现。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依靠科学、依法防治,降低动物狂犬病发生风险,有效控制并逐步消除动物狂犬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作者单位:628323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畜牧兽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