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55,粟裕的什么举动获毛主席赞赏

2019-07-26

新传奇 2019年21期
关键词:军衔粟裕元帅

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人称“共和国第一大将”。许多同志认为,他战功很大,评大将低了,应该授元帅。有人说没有评上元帅,他不满意,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他哭了。粟裕授衔的真相究竟如何?这位优秀将领的什么举动获毛主席赞赏?

被评低的“共和国第一大将”

为了加强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对评定军衔的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并將原军衔条例的主要内容并入《现役军官服役条例》,于同年2月8日经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公布。1955年8月11日,彭德怀、罗荣桓签发《关于军士和兵评定军衔的指示》,明确待军官军衔评定工作告一段落后,即开始进行军士和兵的军衔评定工作,于1955年10月底评定完毕。至此,评定军衔的工作在全军范围内全面展开。

此次授衔,一共授予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上将,175位中将,798名少将。粟裕名列十大将榜首,人称“共和国第一大将”。

打那以后,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粟裕的军衔问题常常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许多同志认为,粟裕战功很大,评大将低了,应该授元帅。不光是党内、军内,连党外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黄炎培等人也持这种认识。不少中青年也认为,粟裕战功很大,应该评元帅。也有人说没有评上元帅,他不满意,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他哭了。吴东峰同志是其中的一个。他在《解放军文艺》发表了《开国大将》一文,总结起来说,主导思想是宣传粟裕的,但有一个问题说错了,文云:毛泽东有“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衔时”之说,即谓粟裕也。如此地张冠李戴,加到粟裕头上来,那就是错了,那就是冤枉他了。

粟裕授衔的真相究竟如何

资历、威望、战功,是当时授衔的主要依据。中央政治局考虑元帅、大将军衔,中央军委考虑上将至少将军衔,考虑好以后报到中央去批。实行军衔制前,粟裕是大军区级,比正兵团高两级。他的军衔当然要由中央政治局来考虑。

大家知道,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是中国军事舞台上一位了不起的伟人。他演出了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活剧,指挥和参与指挥了七战七捷、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和上海等许多重大战役。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赞不绝口。

正因为这样,毛泽东同大家想法一样,是要给粟裕授元帅的。据毛泽东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毛主席、少奇同志、周总理、朱老总等参加了会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主席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以对比的方式给了粟裕极高的评价。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啊?周总理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主席又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肩上一颗星,硬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老总笑笑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嘛!同一时间当兵,谁也没有少打仗,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少奇同志说:‘要做思想工作,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这时候绝不可放松。毛主席还说:‘难得粟裕!竟三次辞让,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辞了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嘛!周总理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主席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

二让司令一让元帅的真正原因

粟裕让司令的事,早在20世纪四十年代,在军内、党内、民间传为佳话,成为美谈,越传越广,越传越深入人心。都说他谦虚谨慎。在他身上是具备了这方面优秀品质的,然而,在让司令的问题上,他可不是为了谦虚谨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粟裕曾对他的夫人楚青同志说过,“我让司令不是为了谦虚谨慎,是为了作战指挥上的便利”。

1946年,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粟裕对山东部队的情况不熟悉,对山东干部的情况不熟悉,山东的老资格又多,战役指挥中会不会遇到一些阻力,他是有想法的。在山东部队中就出现过不服从命令不听指挥的问题。有这么一位纵队司令员,就是因为抗上,无组织、无纪律、不执行命令,仗就没有打好,造成部队很大伤亡。

孟良崮战役前,粟裕给下面下令调整部队的部署时,某纵队司令员就显得不耐烦,就在电话里同粟裕讲价钱,说什么你们在上面只会动嘴皮子,不知道下面的苦楚。陈毅和谭震林在旁边下围棋,陈毅边下围棋,边关注粟裕同下面的通话,电话里听到对方说话声音很大,他感到情况不妙,马上就从粟裕手中接过电话机,同对方说:“怎么?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我们是经过研究决定的,你们就不要再讲什么价钱了。”经过陈毅电话上这么几句话一说,对方马上就不吭声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随着一个一个战役的不断胜利,粟裕的威望也就越来越高了。尽管如此,面对上述两种情况的出现,粟裕的思想顾虑还是有的。他不是怕谁不听他的指挥,有碍他面子上过不去,他是考虑到,战役指挥中要经常发生卡壳的事情,对战役胜利不利啊!没有丝毫个人打算啊!所以粟裕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司令,完全是为了战役指挥上的便利。

1955年评军衔,有的人评了大校不满意,要少将;有的人评了少将不满意,要中将;有的人嫌军衔低,拒绝接受组织上授予的军衔,军装也不穿,军衔也不戴。面对这些现象,粟裕主动请求降衔,不做元帅,树立了一个高风亮节的标杆。

粟裕对地位、名利、荣誉、权力,一向不感兴趣,看得淡如水。像他这样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人民,两让司令、一辞元帅的事例,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也属罕见,堪称楷模。没有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高尚的革命风范、优秀的政治品德,是很难做到的。

(《在跟随粟裕的日子里》中国文史出版社,鞠开/著等)

猜你喜欢

军衔粟裕元帅
第一次开飞机
粟裕:“图痴”与“枪迷”
粟裕:“图痴”与枪迷
毛泽东为何坚信粟裕能指挥大军团作战
美国军官军衔翻译与简介
外媒猜测中国军衔改革走向
“元帅”在西方最初竟是“弼马温”
勤奋
元帅出走
非洲国家军衔自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