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影片背后的战争往事
2019-07-26
黑山阻击战拼杀得非常惨烈,敌众我寡,几个阵地不幸失守。此时,几位师长向司令员梁兴初请示:部队能否后撤?梁兴初大怒,拍了桌子:“我不撤,看哪个敢撤?谁想撤,就踩着我的身体过去!”
邓小平每年必看一遍 《大决战》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在中央领导人和中央军委的大力支持下,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91年拍摄了战争史诗片 《大决战》。三部6集的《大决战》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看来都是当之无愧的鸿篇巨制。《大决战》三部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每部都是上下集,均达到了210分钟,篇幅之浩大前所未有。
《大决战》是名副其实的史诗系列战争巨片,从酝酿到摄制完成历时5年,最后耗资达人民币一个亿,这也是史无前例的。为了拍摄了这部电影,共约13万官兵参加了拍摄。加上参演群众15万余人次,累计动员人力达330余万人次。同时,还动用了大量坦克、火炮、飞机、舰艇等大型军事装备。
影片中出场的历史人物达238人,其中主要演员50余人。个个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其中最棘手的,当然就是如何表现辽沈战役总指挥林彪的问题。林彪第一次以正面形象出现,是在电影 《四渡赤水》中。这个不到一分钟的镜头提到了时任红一军团军团长的林彪,对于长征中的林彪,也只能说是蜻蜓点水般地点到为止而已。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拍摄 《大决战·辽沈战役》时,林彪就不再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林彪都是前线最重要的指挥者,怎么办?有人主张淡化他在电影中的重要性,能少拍就少拍。最终杨尚昆表态,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一个人后来不好,从头至尾都坏,东北战场毕竟是林彪打的!
一语定乾坤。这给创作组一颗定心丸。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鸡西市演员、52岁的马绍信成功塑造了银幕上的41岁的林彪形象,他饰演的林彪沉着冷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影片上映后,以历史的真实、人物性格的鲜明和场面的宏大而获得高度评价,同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邓小平看了以后很满意,他说:“片子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
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表明决战的胜负并非单纯是军事指挥决定的,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黑山阻击战:踩着我的身体过去!
第一部表现辽沈战役的电影其实并非《大决战·辽沈战役》。1958年,刘沛然导演拍摄了电影 《黑山阻击战》。
黑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中一段特别惨烈的战斗。
1948年10月,辽西会战开始。东北人民解放军指挥部内,纵队政委看着眉头紧锁的司令员韩东升沉思良久。林彪司令员率东野在诱敌深入的情况下,已运动出很远,粮草给养必须自己解决。韩东升亲临阵地鼓舞士气。当部队到达黑山时,敌人把黑山炸成一片废墟。
为收复黑山县城,部队打了几天几夜,敌我双方损失惨重。负责黑山地区的雷师长率部向敌人反攻,凶恶的敌人竟用捆绑的男女百姓作“人肉盾牌”,逼近到我军阵地前沿。
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故事。有人将辽沈战役中的黑山阻击战与塔山阻击战以及淮海战役中的徐东阻击战,并称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三大阻击战”。
电影中的韩东升,其实就是在黑山阻击国民党军的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司令员梁兴初。梁兴初以作战勇猛著称,后来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其间,他指挥的38军战功卓著,被中央军委通令嘉奖,赞誉为“万岁军”。
国民党方面的主将则是抗战名将、新编第六军军长廖耀湘。战斗开始前,廖耀湘踌躇满志,他手下可是国民党嫡系的嫡系、王牌的王牌,但他没想到,解放军会这么顽强。几次进攻无功而返后,廖耀湘不免焦躁起来。他用金钱利诱组织了“敢死队”,并以上尉以上的军官组成了“效忠党国先锋队”,前呼后拥地冲上了高家屯阵地。
拼杀得非常惨烈,敌众我寡,几个阵地不幸失守。此时,几位师长向司令员梁兴初请示:部队能否后撤?梁兴初大怒,拍了桌子:“我不撤,看哪个敢撤?谁想撤,就踩着我的身体过去!”
最终,激战三天,10纵硬是顽强阻击了五倍于己的敌人,成为辽沈战役大胜国民党军的坚实保障。
车轮滚滚,一切为了前线
1973年底,龚雪20岁,初出茅庐,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车轮滚滚》中饰演一个龙套角色,大概只有她的影迷才能在人群中一眼发现她的踪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期间,胶东解放区的一支民工小车队随大军渡江南下支前的故事。
1948年冬,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打响了。老支前模范耿东山从胶东解放区带出一支小车队奔赴淮海前线,有的推着弹药,有的推着给养,一路上红旗招展,浩浩荡荡。
车轮滚滚,这是人民的海洋,一切为了前线。在當时的黑龙江地区,广大青壮年群众积极要求入伍参军,经过整训后,直接补充到各主力部队。除了直接参军,黑龙江地区人民,为了支援前线,还从经济上以最大的力量保证前方军队上的各种需求。
为了保证前方子弟兵吃饱穿暖,多打胜仗,黑龙江地区各省翻身的劳苦大众努力生产,多打粮、多交粮,全力支援前线。“一粒粮食一粒弹,打倒老蒋好吃安心饭。”
在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历时也最长,达56天。纪录片 《人民的胜利》专门讲到淮海战役中人民支援前线的故事。
淮海战役时,前线将士加上随军民工达150多万人,每天需要消耗粮食、马料350万斤到500万斤。在气势恢宏的淮海决战前线和广大后方,各解放区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其规模之巨大,任务之浩繁,动员人力物力之众多,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
淮海战役支前工作最动人的场面,是几百万推着小车运送粮食的民工大军。据统计:淮海战役中,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当人民解放军在陈官庄地区围困杜聿明集团时,前方战事一度平静,后方运输线上却是一片繁忙景象。在各解放区通往前线的十几条运输线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战争奇观。后方人民的全力支援,成为解放军夺取淮海战役胜利的坚强后盾。
(《新民周刊》2018年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