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法制新闻中的能动法律修辞

2019-07-26史红丽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0期

摘 要 法制新闻报道是一个动态的解构与建构的双向过程。本文以動态语境论为依据,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法制语篇生成与理解过程中法律修辞的能动性和参数设置;尔后,又以多篇跨国跨境网络英汉法制新闻为对比语料,进一步验证了法律文本语言环境下修辞的动态和能动特征以及这种能动性对于促进普法信息传递、加强法制新闻可信度以及维护法制新闻文体独特性等方面的多重重要意义。

关键词 法制新闻 动态语境 能动法律修辞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依法治国背景下培养法治思维的法律修辞研究”(项目号14SFB5003)、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法律修辞的能动性研究”(项目号15FXB010)研究成果之一。本文获得2019年中国政法大学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史红丽,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图分类号:D91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226

一、引言

语境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何兆熊、蒋艳梅 1997:16),是理解会话和语篇的关键要素之一。动态语境论主要强调以动态、互动的促成关系来解释会话的生成、理解和传递,其解释力远远高于静态分析。一般来说,会话是一个在既定时空环境规定下,由会话参与者共同构建的语言产品。在会话持续时间段内,语境内各要素或显性或隐形地发挥作用,并且这种显性、隐形状态会反复更替,共同动态地作用于当前会话。抑或说,语境内各要素的参数会不断被重置,以及时调控当前会话的内容和走向。会话参数设置并非是一次性完成之后就呈现静止休眠状态,相反,在会话持续过程中,参数会有多次设置直至会话结束。

相较于会话,语篇的动态特征似乎并不明显。传统上对语篇多做静态分析。本文认为静态分析不能充分解释语篇的构成和内容,尤其是对于法制新闻语篇而言,这类语篇往往要求读者或听众能够进行积极解读,才有助于深层普法信息传递,让公众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动态语境论框架下,本文以法律修辞为切入点,尝试分析语境元素之于法律语篇修辞关系构建的重要意义,拟证明能动法律修辞是法律语篇生成与解读的重要指标。

二、法律语篇与能动法律修辞

能动法律修辞是法律语篇建构与解读的核心要素之一。能动是指能动性,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法律修辞过程。

(一)语篇与法制语篇

本文中的“语篇”一词专指“篇章”(text),未沿用西方学者用“语篇”混指“篇章”(text)和“话语”(discourse)的惯例①;另外一个术语“语篇分析”也特指“篇章分析”(text analysis),与会话分析(discourse analysis)②相区别开来,因为本文侧重分析法律文本语篇语料而非会话语料。

法制新闻语篇(篇章)是法律语篇的一个子类,一般为正式性书面报道,其动态、能动特征与会话动态特征有明显的、形式上的区别。这种表层上的差异也是以往法律语篇多做静态分析的依据,实际上,以修辞为例,法制新闻语篇体现出的不是所谓的消极修辞,而是一种披着消极外衣的积极修辞,或说是通过消极方式展现积极修辞。若以二分的参数设置③为比喻的话,法律语篇与法律会话应分属于积极修辞的不同子类,而不是真正的消极修辞。

(二)修辞与修辞的能动性

修辞一说由来已久。从词源上来讲,陈望道(1997:1)认为修辞二字自《易经》起就连在一起使用,一般可作两种解读:一种是在狭义上作修饰文辞讲;另一种是在广义上作调整或适用语辞讲。两者进行交叉可以得出修饰文辞和修饰语辞两种用法。在这里,陈望道(1997:2)指出传统上的修辞多半是文辞修辞;而他认为语辞(相当于口语语体)的修辞不亚于文辞修辞,并且,两者所依仗的修辞方式也十有九同。也就是说,无论是文辞(从涵盖范围上讲相当于本文中的“篇章”概念)还是语辞(相当于本文中的“会话”概念),就其修辞性(可以被修饰的程度)和修辞方式而言基本上一致,即篇章和会话可以进行同样程度的修辞,并且两者所应用的修辞手段也大致相等。

在西方学界,修辞也是源远流长。英语“rhetoric”来源于希腊语“rhetor”,意为“演说者”,其使用意义在于“加强劝说效果”,当然,它的现代含义已经扩展为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从莱庭、许鲁亚 2006:184)。在比较了中西方多个学者对修辞的界定之后,从莱庭(2006:146)认同修辞对象包括“口语和笔语”的观点。该文还论证了口语与笔语所使用的修辞手段大致相同。不难看出,篇章与会话两者既可以应用相同的修辞手段,也可以在同等程度上被修辞。

修辞的主要目的在于完成其使用者最初设定的交际目标。人类活动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就是具有目的性。人类的语言活动也不例外。为了完成某种交际目的,交际者需要调用各种语言手段来实现这一目的,修辞就是其中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很多学者分析了言语活动的目的性。国内学者如廖美珍 都对言语目的性进行了论述。其中,廖美珍(2005:2)将这种目的性“上升为一种明确的语用原则”,并进而提出“目的原则下的语用任务”。更早期有言语活动目的性思想的学者还有顾曰国、钱冠连等。按照这一标准,传统上的消极修辞应理解为一种具有不同实现形式的积极修辞。 也就是说,消极修辞同样体现出积极的能动性特征。

在法律语篇中,为实现交际目的,或采用积极修辞、或采用消极修辞,都是服务于同一语言目的的不同语言行为,其中反应出的修辞能动性是等值的。

(三)动态语境观

语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话语形式、话语意义和话语效果的因素;另一类是话语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何兆熊、蒋艳梅 1997:6)。照此标准,动态语境也可以分为相应的两类:第一类是和话语的形式、意义、效果紧密相连的动态语言语境,第二类是反映话语参与者共有背景的动态非语言语境。毋庸置疑,动态语言环境与动态非语言环境中的各要素在话语发生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既约制又促进、既能动又被动地共同推进话语的进程。

我们认为在所有语境要素形成的集合中,最重要的要素当数发话人。国内外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印证了这一点。比如何兆熊、蒋艳梅(1997:6)认为在语境的动态研究中,交际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发话人操纵语境,听话人利用语境提高话语诠释能力(谢庆立 2011:104)。也就是说,发话人是动态语境中最能动的要素,他能够能动地利用、调动其他语境元素(包括听话人);而听话人则是动态语境中的第二能动要素,其能动性仅低于作为第一能动要素的发话人,但高于其他语境要素。在正常的会话中,话论常常相互转换,发话人和听话人会在话论更替时角色互置,两者轮流发言,各自实现其会话目标。

在语篇中,这种发话人语听话人的角色关系仍然是存在的,尽管不如会话明显。语篇中信息也不是呈单向流向,因为语篇也要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反馈信息;语篇也存在话论,尽管很可能是只是单轮话轮。据此,语篇语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动态语境,更确切说,是一种“弱式”动态语境。

三、英汉法律语篇中的能动修辞

本文试以英汉法制新闻为例,分析英汉法律语篇之异同。

(一)法制新闻报道的特征

法制新闻既秉承新闻报道客观公正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法制属性。客观性是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传媒行业最重要的专业价值之一”(殷越 2015:36)。任何失之偏颇、以个人主观臆想引导、扭曲事实的报道都影响新闻报道的公信度并会导致巨大负面社会影响。法律新闻报道隶属于新闻报道,也需要遵守客观公正原則。

慕春明(2006:61)认为“法制新闻的特殊性在于其法治属性”,它主要包括“体现法制价值,遵循法制规范,凝聚法治精神”等方面。法制新闻是向人们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律观念的重要媒介(张帆、卫学莉 2016:20-21)。也有学者从内容上定义法制新闻的性质,如姚广宜(2005:42)认为法制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价值的、有关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各行各业、社会生活各方面与‘法有关的新闻报道”。罗小萍(2003:38)认为“法制新闻是一种专业性新闻”。还有学者从法制新闻文本本身构成出发分析其特殊性,如蔡斐(2012:96)法制新闻在“材料选取、切入角度、写作技巧和创新上”都由法制新闻“法制”特性决定。可见,以上学者无一例外的强调了法制新闻的特殊性在于其法的特征,这是其与一般新闻的最重要的区别。

(二)英语法律语篇:英语法制新闻

本文从多个英美主流报刊杂志上随机抽取了六篇法制新闻报道(电子版),并从新闻标题、新闻内容的修辞以及评论区评论等方面对修辞手段选取及修辞效果等问题加以描述和分析。

1.美国法制新闻报道

法制新闻在美国媒体新闻报道中占有很大比重。根据竹玛(2016:76)和王春枝(2008:35)提供的数据结果,美国法制新闻报道所占版面名列第三位,仅次于政治新闻和体育新闻。其中原因与法律在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有关。法律执行力度高,执法严格,人们自然会高度关注法律所规定的内容,以避免触犯相关法律。

在法制报道中,如果能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对所报道事件做客观性描述和公正的评价将极大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理解法律,排除误解误读,为规范社会秩序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因此,那些可以强化事实描述的、最大程度还原事实真相的修辞得以广泛应用。法制新闻修辞不仅要考虑到交际目的,还要受到行业规则和社会职责等方面的约制。第一篇法制新闻选自yahoo新闻网站2018年4月8号的一则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内容详见附录一 。

在该案件中,修辞充分发挥了加强和维护事实原貌的作用。首先,这则案件的新闻标题是“Teen Gets Decades In Prison For‘MurderOf Someone Killed By A Cop”,咋看之下,本案涉案的teen 不该为警官所犯‘谋杀负责。但细读标题之后,发现Murder加有单引号,说明另有隐情。这里的murder是指该警官在出警时,犯罪嫌疑人持枪与警察对峙而被警方击毙的事件。这是合法行为,因此murder加引号以示区别。这种通过加引号方式把‘不实信息所隐含真实情况传达出来的修辞方式是新闻报道惯用方法之一,不仅提高了关注率也基本如实传达了真实的事实信息。

此外,这篇报道共计有342字。但其中,仅有 4处有词汇修辞;其他均为结构性修辞,即隐性修辞。这四处词汇修辞分别是第一段最后一个分句中所用的“actually” 一词,该词有认定事实,强化事实的作用,它不仅澄清标题中的模糊部分,同时也说明真正击毙犯罪人的是一名警官。第二处修辞来自于第五段的一句直接引语,是本报道中犯罪嫌疑人之一的律师为其所做的辩护词“scared to death”,虽然该律师在这里使用了夸张修辞,但是这段直接引语并不属于法制报道语篇本身,是属于借用部分。第三处修辞来自最后一段的第一句中“actually”,这第二个“actually”的修辞功能与第一个“actually”重合。第四处是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中的“fatally”一词,表明是嫌疑人受到致命性枪击,也是对事实本身进行认定和确认,在修辞功能和上述两个“actually”一致。以上只有第二处修辞,因为其属于“辩护词类型”而与其他表事实类型修辞不同。

下文将会分析篇幅较长的不同国别的法制新闻报道及其修辞特征。

2.英国法制新闻报道

英国的法制体系与美国的有差异。但两国的法律观念极为相近。法律在英国人民生活中极为重要,法制新闻的阅读群体庞大。当然,两国国情自是不同。第二篇法制报道取自BBC News 网站,详见附件二 。

这篇报道约900字,报道内容是有关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持刀案件上升的最新的数据及其原因分析。本篇标题是:“Nine charts on the rise of knife crime in England and Wales”。由于是数据分析,这篇报道中有关数据比较的词汇称为其最显著的修辞特征,共计有6个形容词最高级和6比较级词汇;13个程度副词修辞语,和相关数字。这些词汇特征表明该报道是基于真实数据的客观严谨分析,绝无任何杜撰虚假成分。

与第一篇报道相较,第二篇报道更多使用表暴力名词词汇,而第一篇多使用暴力动词词汇。这可能与第一篇是案件报道,而第二篇是案件分析报道,这两篇报道的内容不同有关。

3.澳大利亚法制新闻报道

第三、第四篇是澳大利亚法制新闻报道案例,抽选的考虑点是地域距离是否会带来文本上的差别。这两篇来自澳大利亚最大的媒体公司发行的《The Australian》中的报道,详见附件三 、四 。

在《The Australian》里能找到的有关法制类的报道多数为短篇,一般只有60-150字,个别是300字以上。我们长短各取一篇,短报道标题为“NSW cop‘punched in face,man charged”,全文共计124字。这篇是案件报道。它的标题非常符合案件报道的特点,用词简洁,标题中使用暴力动词词汇。全篇报道只用了一个副词“allegedly punched”,该词在全文中重复使用了两次。“allegedly”有被指控的意思,在报道中起到明确该行为的法律涵义作用,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和法律的规范性。报道其余部分均为案件发生过程描述。另一个是长篇,全文内容共计429字,标题为“‘Its a joke:mum to sons killer uncle”。本篇也是案件报道,但不同于以第三人称叙事的前三篇报道,这篇报道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式。其中只有少量篇幅報道案件本身,而大部分篇幅用于描写受害者家属、肇事者以及其他涉案人员的种种反映。受害人母亲所占篇幅最长;肇事者的回应和悔改态度所占据篇位居第二;最少的是法官和证人大概有一到两句的发言。报道中多处直接引用当事人的原话,增加了报道的真实性、生动性,让读者有身临现场、倾听受害人母亲亲述的感觉。整篇报道中所用的词汇多为表达痛苦、悔恨、忠告等的情感词语,这些词语很好的传达了告诫、警醒世人的作用,符合法律报道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教育精神。另外,我们还发现,这种夹叙夹议的报道方式非常受英美澳媒体所青睐,多数法制报道都以这一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叙事。

综上,这四篇报道似乎可以分为两类:第一、二、三篇是还原案件现场型,是客观叙事类型,只讲述法制故事,未在情感上与读者积极互动;第四篇属于参与型,允许涉案各方发表各自观点,除了叙述案件始末之外,在情感上与读者有较高程度的互动,读者代入感高,印象深刻。

下文将进一步分析汉语法制新闻报道的特点以及其英美法制报道的异同。

(三)汉语法律语篇:汉语法制新闻

王春枝(2008:35)将美国法律报道从内容上划分为三类:犯罪新闻、庭审新闻以及其他法律事物新闻。在前文中所讨论的四个篇报道均属于第一类“犯罪新闻”;“庭审新闻”类报道因篇幅所限在本文中暂不涉及。下面的两篇汉语法制新闻也是属于“犯罪/案件新闻”一类,详见附件五 、六 。

第五篇报道取自法制网2018年4月8日“案件”专栏,标题为“绑架勒索潜逃20年犯罪嫌疑人终受审”,全文共计723字。该文标题使用了“绑架、勒索、潜逃、受审”四个暴力动词词汇,符合前文所述的关于案件类新闻标题多使用暴力词汇的特征。另外,该标题也良好的传达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法制信息,完成了法律新闻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新闻在描述案件发生过程的始末之外,还使用不少了描写犯罪心理的词汇,如“怀恨在心”“趁……之际”等。这是汉语案件新闻不同于英语案件新闻的显著特点,后者很少会对犯罪人心理进行描述。此外,这篇新闻还倾向于使用负面词汇如“强行”“索要”“拦截”等词,在这点上也与英语同类报道有些差异,后者更多使用中性词语。

另一篇报道取自人民网网站2018年4月9日的一则法律新闻,标题目为“捍卫英烈声誉法治提供全方位保障”,全文共计2180字,属于参与类型报道。该条新闻中的三个小标题都采用了祈使句,如“尽快出台法律”“确保严格执法”“培育价值观念”,这与报道内容是呼吁健全相关法制有关,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诉求。该新闻还使用了大量积极正面词汇,如“彰显”“推广”“崇尚”“尊重”等词,充分传达出了“尊崇英烈、扬善抑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信息。此外,本篇报道还引用了有关专家和领导的意见,分别从法学理论以及政府实践部门经验等多个角度对此次呼吁进行了论证和支持,有效地表明了各部门对此次立法举措的决心和支持,同时也向社会大众呼吁尊重先烈、捍卫先烈人人有责。

与第四篇新闻一样,第五篇新闻也是通过案件各方发声,具有良好的社会引导作用,在表达了政府捍卫、尊重先烈的决心的同时,警告并杜绝个别违法分子以任何形式污蔑、诋毁先烈的行为。

(四)能动法律修辞的意义

在分析了英、美、澳、中四国官媒网站法制新闻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英汉法制语篇在修辞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其一,两者都避开了夸张、比喻等会带来不实效应的修辞手段;其二,两者都尽量使用促进语篇内容更加真实可信的修辞手段,如采用事实描述性词汇以及结构性修辞,后者是指通过句型结构来实现相应的修辞效果;其三,两者都依赖于能动法律修辞实现法制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尽管这种能动法律修辞可能与传统修辞的分类和认识有所不同;其四,两者的交际目的都在于对公众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遵纪守法,做有责任感的公民。

当然,英汉法制新闻在修辞上也有不同之处,尤其是体现在词汇选择上。英语法制新闻多用中性词汇;而汉语法制新闻则倾向于根据报道内容或者选择褒义词会,或者选择贬义词汇。这可能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差异有关。

四、结语

本文先从理论上论证了英汉法制新闻中能动法律修辞的内容和形式,后又对英汉法制语篇予以实际考察。本文发现,英汉法制新闻不是不用修辞,相反地,这些语篇是在大量地、积极地、能动地使用法律修辞。正是由于这些法律修辞才生成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法制新闻报道。能动法律修辞体现了交际内容、交际者、交际目的之间的复杂的、动态关系和过程,揭示了法律语言、法律语篇的特殊性,为解释法律语篇提供了新路径。

注释:

胡壮麟.九十年代的语篇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1992(2):85.

高恩光,苏陶.语篇分析述评:从语篇描述到体裁解释[J].外国语,1997(2):30.

Chomsky 1986a:146,转自付有龙,庄会彬.轉换生成语法诠释[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35.

廖美珍.目的原则与法庭互动合作话语问题研究[J].外语学刊,2004(5):43-52;目的原则与语篇连贯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351-357;目的原则与交际模式研究[J].外语学刊,2009(4):62-64;目的原则和语境动态性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1-5;法庭审判话语框架分析[J].当代修辞学,2012(6):83-91.

附录一:案件一2018-7-30获取: https://www.yahoo.com/news/teen-gets-decades-prison-murder-172008377.html.

附录二 :案件二2018-7-30获取: http://www.bbc.com/news/uk-42749089.

附件三:案件三2018-7-30获取: https://www.theaustralian.com.au/news/latest-news/nsw-cop-punche d-in-face-man-charged/news-story/4bacbab4813602f3aef75221cb5494cd.

附件四:案件四2018:7-30获取: https://www.theaustralian.com.au/news/latest-news/its-a-joke-mum -to-drugdriving -uncle/ news-story/b2f07d4683a5a8ce55d839ef199caf44.

附件五:案件五2018-7-30获取http://www.legaldaily.com.cn/legal_case/content/ 20 18- 04/08/content_7515472. htm?node=33128.

附件六:案件六 2018-7-30获取: 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8/0409/c1008- 299 13033.html.

参考文献:

[1]蔡斐.略论法制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J].编辑之友,2012(10):96-97.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从莱庭,许鲁亚编著.西方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84.

[4]付有龙,庄会彬.转换生成语法诠释[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5]高恩光,苏陶.语篇分析述评:从语篇描述到体裁解释[J].外国语,1997(2):30-33.

[6]何兆熊,蒋艳梅.语境的动态研究[J].外国语,1997(6):16-22.

[7]胡壮麟.九十年代的语篇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1992(2): 46-85.

[8]罗小萍.法制新闻报道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5):38-44.

[9]殷越.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J].新闻战线,2015(14):36-37.

[10]慕明春.法制新闻的法制属性与原则[J].新闻与法,2006(2):61-65.

[11]王春枝.美国法律新闻报道经验与运作特色[J].中国记者,2008(3):35-36.

[12]谢庆立.口译动态交际中国年的多元语境要素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4): 105-108.

[13]姚广宜.法制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J].新闻与法,2005(2):42-44.

[14]张帆,卫学莉.新形势下法制新闻的现状与发展[J].新闻战线,2016(2):20-21.

[15]竹玛.英语法制新闻与语篇体裁结构潜势阅读[J].中国报业,2016(2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