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默顿的越轨理论探究基层扶贫干部腐败行为

2019-07-26彭林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0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精准扶贫

摘 要 本文以美国结构功能主义代表默顿的越轨社会学理论为分析的理论立脚点,结合2018年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公布的多项基层扶贫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认为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社会结构的失范和行动者的主观取向的不同。因此,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分析,并由此从微观层次上升到宏观层次的抽象路径。同时,本文还提出了从社会结构和规范制度等方面抑制基层扶贫干部的越轨行为。

关键词 越轨理论 精准扶贫 基层干部 贪污腐败

作者简介:彭林,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198

一、引言

目前,学术界关于官员贪污腐败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五条路径展开:一是从中国文化传统及其在当代的表现着手,论证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思想对中国现代官员的影响。进一步的探究传统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对现代官员的影响,现代官员道德感薄弱对官员工作作风的影响。二是从官员的心理状况对官员腐败行为的影响出发,进一步探究官员腐败心理形成的条件和温床,从贪婪、攀比、侥幸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三是从官员公共权力的运用出发,研究了财政分权在反对官员腐败方面的重要作用,也研究了公共权力私有化促使官员贪污腐败的动因。四是从政府行政体制不合理的制度因素,周黎安认为官员晋升机制会影响官员的贪腐问题。五是从社会关系网层面出发,研究官员关系网易于造成集体腐败,导致官员的期权化腐败。本文在充分汲取五种研究路径的学术资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各种路径研究的核心观点,以美国结构功能主义派社会学家默顿的越轨理论出发,对基层扶贫干部的贪污腐败根源展开分析。

2018年1月至4月,笔者关注到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公开处理并公示了多项查处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典型案例。笔者对多项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对第二手资料的分析获得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平昌县的多项典型事例,被查处的基层扶贫干部的贪污腐败事件在原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为本文根据越轨理论对越轨事件的不同划分类别,提炼一致性的生成机制和学理概括提供了可行性条件。通过对平昌县的多项典型案例的分析,本文将讨论多项贪污腐败事件的分类依据及形塑机制。

中国官员贪污腐败动因是本文着重进行论述的研究背景和叙事逻辑。综合的来说,已有以下几种探讨:杜晓丽和聂家华指出,关系网文化时刻影响着中国政府官员,普通人一旦成为政府官员,就不可避免的融入了一张潜在的关系网,而关系网的存在意味着政府官员不可避免的参与到关系网背后的人际活动中,再加上部分官员自身素质的缺失,就会陷入到集体腐败的陷阱之中。周黎安和陶婧指出,地域资本的流动会导致激烈的地区间竞争,而激烈的竞争往往导致落后的地区更加倾向于腐败,而占有大量资本的发达地区又会产生贪污腐败的空间和机遇。胡成国又认为,党政官员的腐败行为既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贪婪、侥幸等心理状态也是促使官员贪污腐败的内在动因。何增科则认为约束机制的软化和激励机制的扭曲、机会结构的畸形发展一起构成了转型期中国官员贪污腐败的主要制度原因。笔者发现,在研究中国官员腐败的主要动因中,社会结构与官员个人行为动机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旧是研究的重要着力点。

二、默顿的越轨社会学理论

默顿的社会学理论承袭古典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事实理论,认为行动者的行动是社会行动,受到社会结构变动的影响。默顿将行动者的越轨行为放到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关系中去考察。在下表中,文化的目标也就是功利的目标,默顿用接受表示对功利目标和制度允许实现功利目标的手段的认可,而拒绝则是指对目标或手段的否定。根据接受和拒绝目标与手段的不同变量关系,默顿概括出5种适应的方式。如下:

a、行为者既认可了某种功利目标又采用受制度允许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时,他进行的是没有越轨的从众行为,默顿称之为能够实现功利目标的合适行为。

b、有某种功利目标追求,但是没有按照制度允许的手段,必将产生越轨行为,默顿称为“创新”。

c、没有确定的功利目标,一味地遵守制度规范,默顿把这种行称为“仪式主义”。

d、既没有明确的功利目标,也超越制度规范行为,默顿把这种行为称为“逃避主义”。

e、最后一种行为是否定已有的功利目标和制度规范,并且提出一种新的功利目标追求和制度规范,即“造反”。

在默顿看来,无论社会行为否定了功利目标或制度规范,越轨行为都會发生,并且因为否定的方面不一样而造成越轨行为的多样化。

三、基层扶贫干部贪污腐败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一)案例列举

1.平昌县黑水乡望香村党支部书记王德全、村文书王晓在脱贫攻坚中违规发放贫困户增收到户资金,违反廉洁纪律的问题。2016年12月,王德全违规发放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资金;2017年,王德全和王晓违规发放贫困户增收到户资金,对收回的部分资金用于个人开支。

2.平昌县马鞍乡黄梁村原村党支部书记魏传东、原村主任魏家钦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优亲厚友、失职渎职等问题。2015年、2016年,魏传东违规将自己和朋友评定为贫困户并领取扶贫资金,造成国家财政资金损失。

3.平昌县青凤镇凤山村党支部书记杨地元虚报开支,违反廉洁纪律的问题。2017年4月,杨地元在迎凤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虚列生活费用于个人开支。

4.平昌县岳家镇河源村原村党支部书记任平安违规发放扶贫资金,违反廉洁纪律的问题。2008年至2014年,任平安截留粮食直补资金用于集体公益事业和个人开支;2015年5月,任平安违规发放产业扶贫资金。

(二)讨论

随着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为了实现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好区域性整体贫困。各项惠民政策的切实有效实施必不可少,党和国家的扶贫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需要站在扶贫攻坚一线的基层扶贫干部的认真负责。上述四个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基层扶贫干部贪污腐败的典型案例,在扶贫工作中,党和国家制定了农村改革发展、农业振兴、农民全面脱贫并逐渐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功利性目标。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对《中国共产党处分条例》进行的修改中,特别强调重点查处问题线索反映集中、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问题。各地方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成为基层扶贫干部行为的制度化手段。案例一中的村支书王德全既不接受扶贫资金用于帮扶贫困户的目标,也不走党和政府规定的群众路线,私自违规发放扶贫资金,属于默顿所言的典型的“反叛行为”;案例二村支书魏传东和村主任魏家钦认同国家要求的对贫困户进行帮扶,但是却在具体的贫困人口的评选上违规将自己的亲属好友评定为贫困户,违反党和国家的相关规定,属于越轨行为中的“仪式主义”式的越轨行为;案例三中的党支书杨地元虚报开支,向上级骗取办公经费,虚列合作社生活开支用于个人开支,既否认国家设立的为帮扶贫困户的合作社资金的目标,又采取违背党的纪律的手段骗取国家资金,造成国有资金的严重流失,其行为为典型的“逃避主义”行为;案例四村党支部书记任平安截留资金用于公益事业和个人开支,虽然认同党和国家的扶贫目标,但在对扶贫资金的使用上,不采用政府所规定的行事要求,而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运用扶贫资金,这种行为属于默顿所谓的典型的“创新”型越轨行为。除讨论分析了基层扶贫干部这四种越轨行为之外,还有一种越轨行为即“从众”也值得我们关注,默顿所阐释的这种越轨行为,在基层扶贫干部行为逻辑上表现为认同扶贫政策,在扶贫攻坚战中也采取符合纪律规定的行为方式,默顿认同这种行为方式,他也把这种行为称为受过良好教育且工作积极而实现行为目标的合适行为。

四、对基层扶贫干部贪污腐败行为的越轨社会学分析

(一)社会普遍功利目标的变迁

1.扭曲的金钱观。平昌县的这五项基层扶贫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都以经济利益为核心占有利益,基层扶贫干部的腐败行为与社会不良风气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并存,各自独特的价值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

2.随着项目制在国家扶贫政策中的大量运用,国家扶贫资金以助力农业生产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方式进入乡村,社会资金也以合作社的方式进入农村产业,处于乡村一线的扶贫干部位于扶贫资金进入村庄的关键位置,基层扶贫干部手中的经济权力也较原来加强,导致了基层扶贫干部“有钱可腐”的现实条件。

(二)精准扶贫时期基层扶贫干部面临的两难困境

基层扶贫干部在精准扶贫战略的不断推进的进程中极易陷入一个两难的困境——双重标准。按照中国传统对官员的认识,多数人成为官员就是为了更好地谋取私利,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行为标准。然而政府要求官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官员就是成为了人民的公仆。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仍有部分民众认为基层扶贫干部在面对巨大的扶贫资金面前有各种期待谋求私利的想法,而对基层扶贫干部的监管也日益严格,各种监督主体和监督途径也日益多样,也对基层扶贫干部的作为也有一定的限制。于是,基层扶贫干部就面临着社会部分民众的误解和极其严格的监管的困境之中。再加上社会变迁加快,而价值观的变化常常晚于社会变迁,使基层扶贫干部在开展工作时体会到社会失范带来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感使部分基层扶贫干部丢失基本立场。这一部分意志不够坚定的基层扶贫干部便在这种困境中选择了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从扶贫资金中谋取自己的利益,走向贪污腐败之路。

五、余论

根据前文对基层扶贫干部贪污腐败事例的分析,从结构功能主义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贪污腐败两个主要动因:社会失范和行动者的主观取向。两个动因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中,提升基层扶贫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笔者有如下建议:第一,树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基层扶贫干部的价值观。积极宣扬群众路线,巩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第二,抑制非法途径的产生,完善实现目标的制度规范。扶贫资金的涌入往往带来基层扶贫干部贪污腐败的途径。

本文从默顿的越轨社会学理论来探讨分析基层扶贫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是本文探讨的关键所在。从社会结构和行为者主观取向作为两条研究的基本路径,社会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整个社会制度的不斷完善。

参考文献:

[1]杨黎源.现代政府官员腐败根源探微[J].学习论坛,2002(12).

[2]靳草,梁瑞华.官员腐败的深层原因及对策[J].南都学坛,1996(16).

[3]张硕,李永刚.官员腐败的传统文化溯源[J].探索,1995(5).

[4]胡成国.党政官员腐败心理剖析[J].理论探讨,2007(6).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精准扶贫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行动学习法在基层干部培训中的探索与应用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向基层干部群众问计问策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