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的思考

2019-07-26李燕飞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0期
关键词:新时代辅导员心理健康

摘 要 在新时代我国提出要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的体现。在新时代要及时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工作优势,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多渠道进行监测、疏导和宣传工作,承担好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角色。

关键词 新时代 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基金项目:此文为2018年天津市高校辅导员精品项目“心理也要精准扶贫—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帮扶工作模式研究”、2019年天津市教育工作重点调研课题“网络微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现状分析语对策研究”(JYDY-2019202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燕飞,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195

无论哪个年代,高等院校与时代共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风向标”和“浏览器”。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着普遍的变革,心理也不例外。社会的变迁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带来了巨大冲击,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多样性。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对大学生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017年教育部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作为学生工作最前端,他们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者、宣传者、服务者、管理者等角色,作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纽带,在心理健康工作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零零后已迈入大学校园,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开放。外在的特点为个性张扬,对个性化的生活要求非常高,不同于以往的“大海中的一滴水、沙漠里的一粒沙”的同质化教育了,而是要做到“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个性化展现。在这个前提下表现出的内在心理就是价值观的不稳定,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一秒脱粉”“路转粉”“粉转黑”即是这一特征的表现。在大学里,这一特点导致大学生不能够正视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面对压力时采取对抗的方式,导致心理问题发生。在这里就需要辅导员老师给予其表现个性的平台,同时做出正面的引导,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正确处理压力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促进其心理健康。

2.自信。外在的特点为乐于表现,新时代的大学生知识面广,不同于以往“老师讲的都是对的”教育模式,他们的知识量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老师还高,另外信息渠道相对于以前也更加丰富,但是存在大学以前很少遇到挫折的问题,在这个前提下表现出的心理就是抗挫能力差,在不知如何处理挫折的情况下易采取极端手段,导致出现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辅导员对学生给予展示机会的同时,也要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其正确处理自尊与自卑之间的关系。

3.独立。外在特点为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荣誉感不高,在要求重视集体利益时会与自我意识产生强烈的冲突,表现出自我意识强烈,有很强的自尊感的心理特点;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大学生维权意识更强,话语权的要求也增多,与以往“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的教育模式不同,他们需要更多的表达的渠道,并且希望师生平等的交流。这就需要辅导员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给予学生尊重,但同时也要教育其进行换位思考,引导其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健康或幸福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得以实现自我,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教育部43号令规定“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同时《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同时也是一个心态成熟的过程,那就引申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判断心理的正常和异常?统计学的观点主张建立常模,以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来区分;社会规范的观点主张以个体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水准来区分;社会适应的观点主张以个体是否适应环境来区分。无论哪个观点,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单纯以是否存在心理疾病作为判断标准,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当是以其成长发展作为依据,建立任务导向,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项大学生在校需完成的成长任务来对待,在大学期间,解决其遇到的发展性问题。

大学期间的发展性问题包括人际关系、学业、情感与性、生涯与就业、情绪与压力、人格、适应等多项内容。在大学期间学生的智力发展处于高峰期,初步具备了思维的独立性,但抽象思维受个人阅历、社会经验的影响并不成熟,把社会问题简单化,更多的是“想当然”;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逐渐变强,但在遇到外界刺激时仍会产生较大波动,情绪易出现两极性,挫折与焦虑并存;意志能力上多数大学生确定了个人的理想或目标,但在制订计划并实施的过程中仍表现出一定的惰性和依赖性。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受多方面影响的,起主要作用的是家庭和社会两个因素。在家庭中现在多数家长都是用格外宽容和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来培养孩子,因此大学生就更多渴求包容的、多元的成长空间,希望获得更好的成长性辅导;社会中当前变革和文化思潮冲击剧烈,经济变化和就业压力并存,导致大学生也寻求快速稳定就业、快速挣钱、快速成名的捷径,交通、经济、信息的快速传输,社会快节奏的发展,导致大学生出现不安全、不稳定、不信任的心态,从而更多的寻求可依靠的、能促进个人能力提升的辅导。

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调查中,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第一印象集中在例如“面善”“舒服”“善良”等词汇上,因此在健康标准中应当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诸如培育意志品质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情绪调节的“顺其自然”、身心成熟的“三十而立”等,这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二、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工作是中國特色的体现

(一)辅导员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力量

辅导员的核心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辅导员这个岗位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的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育人工程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而辅导员作为这项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学生的管理体制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教育”为主要手段,以群众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为主要表现,如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活动、“5·25”心理健康日、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心理社团等多渠道的教育活动。同时辅导员的岗位职能囊括了行政工作、科学研究、组织活动、教育教学、初步咨询等,一岗多能,一岗多则。

(二)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工作的优势

时间优势,辅导员工作处于高校最基层,24小时待命,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生上,具有全天候育人的优势。

信息优势,辅导员直接面对学生,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兴趣、家庭、经济、情感、人际有全面的了解,具有全方位育人的优势。

沟通优势,辅导员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近,其年龄、生活模式与大学生接近,学生对我辅导员是信任的,具有全身心育人的优势。

角色优势,辅导员作为联系学校、家庭、学生和社会的枢纽,具有全过程育人的优势。

三、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上的具体工作

(一)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机构开展具体工作

首先要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测试这项工作,全力支持在入学、在学、毕业时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测试,认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完成此项工作,不能为了完成测试任务而简单对付的去做,保证心理测试过程的科学性;其次要正确面对心理测试的结果,对心理测试结果有问题的学生按照心理健康工作机构的要求开展工作,做好筛查,避免误诊;最后是对确认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保持关心和关注,做好重点监控工作,保证学生的安全。

(二)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

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 ,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展开追踪,做好服务,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四级预警体系进行各种主动发现、通报院系和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如何处理、及时告知并邀请父母、由父母出面送医就诊、确诊后因就医办理休假休学或退学等工作。在疏导工作上,分类指导和重点关注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年级、性别、专业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要采取科学的干预手段,在解决心理问题中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对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关注,提倡以学生为本的关心和帮扶,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在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工作中充满了主动干预意识,并且家长的作用要充分发挥。

(三)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

心理问题在高校校园中仍是谈之色变的事项,作为辅导员要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心理问题,正确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渠道,以“5·25”心理健康日主题活动作为契机,通过建立心理协会、心理社等学生组织深入学生进行知识普及,开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团体辅导和心理建设活动,利用朋辈群体的力量开展帮扶工作。在宣传渠道上,要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平台、QQ空间、微博等,传播积极、乐观、向上、平和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问题应对的指导,讲解心理健康工作的案例,使心理健康意识深入学生心中。

倡导家校合作,辅导员要与家长常沟通,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在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有正确的认识,消除以往家长不重视或不理解的情结,在遇到问题时共同合作,通过科学的观念和干预措施来帮扶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四、结语

高校能否做好新时代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决定着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大学生学校生活和成长的生涯中,引导其在妥善的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上意义巨大。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张文娟.从辅导员视角探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建设[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8):97-99.

[3]陈新星.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困境及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148-150.

猜你喜欢

新时代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