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将出现全新艺术表达

2019-07-26张妮

环球时报 2019-07-26
关键词:王昭君昭君舞台剧

本报记者 张妮

舞台上,华服粉黛的王昭君如泣如诉。舞台下,清秀爽朗的李玉刚侃侃而谈。李玉刚领衔的诗意歌舞剧《昭君出塞》自5月首演以来,引起广泛关注。所到之处,“刚丝”的欢呼声不绝于耳。在世界巡演间隙,《环球时报》记者在李玉刚位于北京的工作室“玉空间”见到了他。这是一个集东方美学、茶艺、诗意哲学于一体的唯美空间。幽暗的灯光下,华丽的演出服饰闪着神秘璀璨的光。简洁的中式家具、禅意的插花、非遗缂丝手包……形成了一个静谧悠然的空间,与门外的车马喧嚣隔绝。书房中,尚未临摹完的画似乎与著名艺术家韩美林的风格异曲同工。“舞台之下,我应该与何人为伴?应该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熏陶自己,滋养内心?如果我在生活中是一个常混迹夜店与闹市的人,一定无法呈现出舞台上的艺术表达。”李玉刚为记者递上一盏清茶,身后的小院里竹影婆娑。这几年李玉刚对陶瓷、制伞、茶文化等越来越感兴趣,因此,他与年长其40岁的韩美林由“忘年交”变成了“师徒”。“韩老师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他对中国文化深度和厚度的挖掘。这也使我能沉下心,用6年时间做一部《昭君出塞》”。李玉刚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实现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未来,如果它真能形成一种新的中国艺术形式或理论,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王昭君精神在当下的意义

环球时报:2015年你自导自演了舞台剧《昭君出塞》,今年为何重新打造新版?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在当下演绎王昭君的故事和精神,意义何在?

李玉刚:2015年是我第一次自导自演舞台剧,也得到了在东方美学方面成就非常高的叶锦添和方文山两位朋友的助阵。但由于在编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导致2015版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我一直深感歉意,内心中有一种挫败感。但我素来越挫越勇,从哪里跌倒一定要从哪里爬起来。从那以后我开始重新整理王昭君的故事。经历4年才有了2019版《昭君出塞》。在新版中,故事变得没有那么天马行空,就是很扎实的一部舞台剧。

虽然《昭君出塞》的故事距离现在2000多年,但和当下是有连接的。第一,它在中华民族中有很高的历史站位。昭君出塞想要实现的是和平、宁静的未来,它很符合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团结的精神。第二,从人性的角度讲,它也是一个人的奋斗史。其实,王昭君的格局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她决定出塞时,是希望改变命运。到了漠北后,面对极其复杂的环境,她决定用智慧去解决各种矛盾,最终换来了她在草原上的地位,同时换来了汉族与匈奴将近百年的和平。更重要的是,王昭君的家国情怀、忍辱负重是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的美德,当下需要推崇王昭君的精神,倡导中华美德的回归。

环球时报:在新版舞台剧中,大单于死后,王昭君唱道:为什么会有雨雪风霜,为什么会有狂风吹过,为什么会有满天繁星……据说你每次唱到这都会感动,它激发了你对人生怎样的感悟?

李玉刚:为什么会有这些?这不是对人的发问,是对自然、对天地的发问。王昭君刚到塞外不久,就遭遇丈夫去世。在陌生的他乡,要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人生?当她唱完这几个问句时,已经参透了人生,找到了答案:一切该来的自然会来,该走的自然会走。当你决定勇敢坚定地面对一切时,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坦然地去面对和解决。

梅兰芳是心中方向

环球时报:男扮女装这种艺术形式很多人并不接受,你为什么能坚持走这条独特的艺术道路?

李玉刚:我原来是男歌手,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男扮女装的大胆尝试取得了成功。但我真正将这种旦角的表演方式作为自己的使命,是2009年我的第一部舞台作品《镜花水月》出现之后。我开始意识到,有那么多人支持和喜爱你,你应该不只把它当成一份工作。从那以后,我才决定,无论受多少苦,受到多少质疑,都要努力去坚持。很多人认为,男旦艺术是比较传统老旧的艺术形式,其实新的时代也需要男性在舞台上扮演另一性别的艺术。我认为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历史上,它都是值得大家去探讨和努力的一件事。

环球时报:总有人会把你跟梅兰芳先生做对比,你如何看这样的比较?

李玉刚:梅兰芳先生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盏不灭的明灯。在当代,我的成就没办法和梅兰芳相提并论,他永远是我心中的方向。和前人比,我还相差很多,还有要攻克的难关,比如,如何更好地借鉴京剧的精髓,同时有新的创造。如果说这个使命有什么吸引我的魔力,就在于它能让我不断地创新自我,创造自我。

这个时代需要10个张火丁

环球时报:你在《昭君出塞》中的唱腔似乎融合了中国传统戏剧和西方歌剧,这属于什么风格?在学习西方多年后,中国当代艺术是不是到了要产生新形态的时代了?

李玉刚:《昭君出塞》中的唱腔沿袭了我的音乐风格,既有中国传统戏曲的味道、中国传统审美的意蕴,同时借鉴了西方歌剧的某些唱法。我是把很多音乐形式结合在一起,变成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我毕竟还年轻,不可能现在给自己的音乐风格定义成某个专业名词,需要等更多作品出现后,由别人去感受和定义,现在还为时尚早。唐朝有唐诗,宋朝有宋词,元朝有元曲,当下的中国一定有和当下高度统一的艺术风格出现。究竟是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和形式,还需要靠艺术家去努力探索。未来,具有当今时代性的中国文化一定会借鉴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但它的基础和根一定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环球时报:现在很多重拍的经典或艺术创新都被人诟病,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当下的社会文化太浮躁了。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李玉刚:中国现在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一定会有矛盾和冲突。比如我最近看到一个现象,程派京剧当家人张火丁公演了一部梅派经典作品《霸王别姬》。这引发了很多不同意见甚至过激言论:“你好好守着程派就好了,不要瞻前顾后。”“梅派的艺术不允许你来糟蹋”。我是极其支持张火丁这样做的,不管她演得有没有梅派好,如果不允许她去尝试和突破,就会对一个时代的艺术进步起到阻碍作用。我们不是唐人,不是宋人,传统文化复苏是要把好的东西传承下来,变成我们这个时代自己的东西。我认为,一个张火丁都不够,要有10个张火丁,10个李玉刚。我也做好了被人评判的准备,做创新的事就要禁得住别人的考验,同时也在考验自己。▲

猜你喜欢

王昭君昭君舞台剧
舞台剧
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
舞台剧
《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解读
脑筋急转弯
马致远《汉宫秋》中王昭君的爱情与婚姻
舞台剧改编电影
透过历史文化还原昭君的多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