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情况调查和对策建议

2019-07-26吴珍彩

乡村科技 2019年14期
关键词:河南省融合农业

吴珍彩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经济贸易系,河南 郑州 450044)

产业兴,百业兴。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要一环。农业收益偏低,单独依靠自身难以做大做强。推进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是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域。经过几年努力,农村三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各地农业投资的热点领域和农村创新创业的突出亮点。但是,河南省农村三产还处于初级融合阶段,存在融合主体带动力不强、资源要素供给紧张、外部支撑环境尚不完善等一系列难题。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现状和发现融合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对河南省以及广大传统农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1 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现状调查

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全省常住总人口9 559万,其中农村人口4 764万,约占总人口的49.84%。农村地区面积大,各地市农业资源禀赋、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现代化状况以及农民收入水平等都存在较大差异,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基础条件有很大不同。因此,各地市在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立足地方资源优势,需因地制宜地探索不同的产业融合模式。

1.1 基于产业整合的农业内部融合模式

产业整合主要依托农业优势资源,发挥农业组织主体作用,把农、林、牧、渔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内部协调和循环发展。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种植业和畜牧业具有悠久历史,粮食总产量和畜牧业总产值均居全国首位。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河南省各地市对农业产业化、多元化经营以及产业内融合发展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尝试。改变过去传统农业中“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物质流动方式,在农业内部融合中重点推广“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高效、生态、循环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内部紧密协作、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在提高农业经济效应的同时,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图1 河南省农村产业整合融合模式

河南省农业内部产业融合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和养殖业,见图1。在畜牧业发展上,一方面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如美国谢福公司、中粮集团、科尔沁集团以及皓月集团等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发展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组织,培养饲料养殖基地,带动河南省饲料加工业发展。2017年,河南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655.90万t,牛奶产量310.50万t,全省羊出栏2 145万只,存栏1 682万只,新增饲料作物种植面积17.33万hm2,畜牧业产值2 426.84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养殖业上,河南省发挥丰富的林业资源优势,近5年投入专项补助资金2 900余万元,扶持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1个,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170.27万hm2,年产值432.2亿元,培养了新密金银花、济源冬凌草、栾川连翘以及林州太行菊等一批绿色农产品品牌。这些农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走出了国门,受到国外消费者的欢迎。在设施农业方面,三代日光温室占地面积已达14 040 hm2、新型塑料大棚面积已达53 980 hm2,渔业养殖用房面积已达253.77 hm2。设施农业主要发展花卉、蔬菜、食用菌以及养殖等,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带动了河南省农业种植和加工产业的发展壮大。

图2 河南省农村产业链延伸融合模式

图3 河南省农村产业交叉融合模式

1.2 基于产业链延伸的三产融合模式

产业链延伸是从农业单一产业向纵向延伸,把加工、物流、销售以及服务融为一体,旨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增加产业链附加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河南省农业产业链延伸的融合模式多是由单一龙头企业主导,整合农业资源,逐渐形成“农业企业+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包含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见图2)。通过产业链多维度开发,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农户发展优质小麦种植、肉牛肉羊养殖、饲料种植等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河南省现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6 529家,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3 410家。龙头企业利用其在资金、技术、管理以及人才上的优势,依托河南省优质小麦和畜牧资源建设加工基地,发展物流、商贸等上下游产业,开展全产业链服务,增加产业链增值能力,带动农民增收。河南省饼干、速冻面粉食品以及方便面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冷鲜肉产量位居全国第三。另外,河南省还先后培育517个农业产业集聚区,搭建50个农业科技园区平台,其中国家科技园区13个,省级科技园区37个。在聚集区和科技园区内,把农资业、种养业、加工业、物流业和销售业等连接起来,初步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推动整个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3 基于产业交叉的三产融合模式

产业交叉融合主要是在农业正常经营基础上,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挖掘农业旅游、文化、生态、教育以及养老等价值,发展农业休闲娱乐、生态旅游、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养老服务等产业,实现农业横向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新的利润空间。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基础。如图3所示,近些年河南省各地先后建设了中牟民间农耕文化馆、蔡家镇农耕文化博物馆等,吸引人们参观,了解和传承农耕文化。在“能人”带动下,各地区农村依托当地特色资源,打造“农家乐旅游+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农事体验+休闲娱乐”“古镇景区+休闲旅游”等一体化农业特色旅游项目,满足居民回归自然、享受恬静、安逸生活的需求。据统计,全省1 315个农村开展了农村旅游服务,涌现出一批“休闲农庄”“农家乐”“美丽乡村”等具有影响力的农村旅游品牌。2018年11月成功举办首届河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博览会,推介河南省农村旅游资源,助力河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行稳致远。《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还提出,到2022年将打造100个以上乡村旅游集中片区、4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60个以上乡村康养基地、30个以上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乡村旅游业不仅带动了农村服务业发展,还推动了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河南省各级政府加大特色农村基础建设投资力度,逐步完成了通道绿化、村村通、旅游通道等工程,实现了水、电、气、网入户。同时,建设了汽车站、购物游乐中心、宾馆聚集中心以及垃圾处理中心等。截止2016年末,在乡镇范围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5.7%,有高速出入口的乡镇占18.6%,全省10.2%的农村接通了天然气,96.6%的农村实现宽带互联网入户,88.3%乡镇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这些改变增强了乡村服务接待能力,提升了乡村旅游内涵。

1.4 基于技术渗透的三产融合模式

技术渗透是在农业生产、加工、运输以及贸易等环节,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现代高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发展科技农业、互联网+农业等,不但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体系产业创新升级,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同时,通过农业信息化实现各环节的无缝对接,打破传统农业时间、空间限制,缩短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见图4)。

图4 河南省技术渗透农村三产融合模式

河南省核心农区针对当前农村生态恶化和绿色农产品需求,在农业科技人员的不断探索下,组织实施南果北种、大棚蔬菜、无公害种植、节水灌溉和土地深耕等建设项目,建设了一批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示范样板,不仅向市场提供了高质量农产品,而且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河南省还成立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农作物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工程实验室,提升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服务质量。作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省,48个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的建设,加速了河南省农产品商品化、标准化和品牌化进程,提升了产品外销种类和规模。各种农业科技园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为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以鹤壁市农业硅谷产业园为例,开发的智慧农业数据处理实验室、新农邦电子商务平台、农云服务、“农机通”“益农”等,已经累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息服务10亿次,为涉农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农业龙头企业实施运维了3 000多个信息化系统,培养了一批懂农业、会技术的现代职业农民,带动全区域农民发家致富。

2 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链短,增值效果提升不明显,产业融合政策研究不够

河南省依托农业资源,积极发展食品加工业。虽然食品工业连续9年稳居全国第2位,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肉类生产加工、速冻食品、面粉及肉制品生产加工基地,但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价值链增值效果减弱。究其原因在于河南省农业产业链短,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85%以上的农产加工转化率而言,河南省农产品加工率仅为40%~50%,加工转换率偏低。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仅占全部加工产业的20%,高质量农产品供应不足。

2.2 基于产业融合的社会服务化体系不健全

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和精准科学的数据是政府政策各项农业政策的科学依据,也是农业项目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河南省目前面向农村的金融保险、技术支持、物流运输以及成果转化等多表现为单向服务,各部门结构的信息数据相互割裂,缺乏综合性数据整理,甚至有些服务内容不符合农民实际需求。调查发现,农村金融服务缺乏针对性,创新产品供应不足,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成本高,导致产业链延伸受到制约。

2.3 缺乏依据资源禀赋的三产融合发展整体规划

在国家和河南省政府三产融合发展部署下,河南省各地区三产融合如火如荼进行。河南省农村面积大,各地市农业资源禀赋有较大差距。依据地区资源特色发展三产融合,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农业发展无疑是融合的有效途径。但调研中发现,河南省不少地区并未完全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把产业做精、做强,而是盲目跟风,重复建设严重,导致三产融合层次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有些产品规模过大,市场供过于求,原材料降价,伤害了农户利益。有些产品由于资金、技术等问题,生产规模偏小,无法形成规模优势,产品价格偏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 河南省三产融合对策建议

3.1 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发能力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畜牧业大省,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再加上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应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发展战略和郑州自贸区建设的大好机遇,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强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提升河南省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由食品大省到食品强省的转变。首先,增强农业科技投入的有效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研人员应该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搞科研。要让科学家真正进入企业,脚踏实地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其次,吸引专业人才投身农村事业。一切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河南省政府应通过各种人才计划,吸引和培养会技术、懂农业、爱农业的专家,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好地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3.2 整合社会资源,完善三产融合服务体系

三产融合离不开金融、保险、销售以及物流等企业的大力支持。乡村振兴中,政府鼓励金融、保险以及农业企业等走向农村,在实现自身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农业和农村的特点决定了其对金融、物流等需求有其特殊性,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组织统一管理,减少各机构由于沟通不畅带来的效率低下、缺乏有效供给等问题,减少中间环节,保障农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各个农业机构要合理分工、各司其责,确保技术推广和市场信息服务到位。同时,服务产品的设计要切合农村实际,产品要丰富多样,满足农户多元化需求。

3.3 制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整体规划,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

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应依据不同区域资源优势,制定全省三产融合整体规划和相应政策措施,抓特色、分步骤地实施三产融合发展。河南省太行山山地丘陵区和豫西、豫西北山地丘陵区向黄淮海平原过渡地带,由于其有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专业村,改变了农村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此地区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该地区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进而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黄淮平原、豫东地区和南阳盆地地势平坦、耕地面积较多,是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域。但是,农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农民增收困难。在粮食生产不能放松的政策要求下,在该地区应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桐柏大别山丘陵一带和豫南山区耕地较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但该地区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可制定政策,支持该地区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猜你喜欢

河南省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