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生态扶贫中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2019-07-26安徽公安职业学院

21世纪 2019年7期
关键词:标线交通标志道路交通

◎文/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 张 莉

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从而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在林业生态扶贫增收的工程中,交通安全是扶贫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是扶贫地区产业特色对外交流和走入市场的纽带。然而,扶贫地区经济条件落后、道路基础设施陈旧、驾驶人道路交通安全意识薄弱等状态,无法适应扶贫工作推进中对交通安全的要求。本文以林业生态扶贫与交通安全关系为视角,从问题中找原因,提出保障交通安全的有力举措。

林业生态扶贫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十九大以来,实施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用良好的森林生态资源,开展林业生态扶贫,是这些地区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绿色减贫的优先选择。目前我国的林业生态扶贫实践模式大致可归纳为3种,包括政策倾斜式扶贫、产业发展式扶贫以及机制创新式扶贫。在林业生态扶贫的实践中,都与交通运输与安全密不可分的,从古至今都如此,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国时期,放马滩秦墓出土的木板地图突出显示“材”及其“大、中、小”以及是否已“刊”等,应理解为林业史料,关于某种“材”运城若干“里”,以及如何“道最”等运输信息,乃至“关”的设置等,均体现了林区交通开发的记录。这是林业资源开发和交通运输关系的最初的记载和雏形,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扶贫中林业资源开发与交通安全的关系越来越丰富和密切,主要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林区内的道路交通安全。森林由于其独特的绿色发展潜力以及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被认为对全球扶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贫困人口可以利用林木及森林资源缓解贫困甚至摆脱贫困(ShackletonCM,2007),在我国,林业为深度贫困地区提供了林业产业完善、森林特色旅游等多种生态扶贫模式,这些模式既有效地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又达到了生态扶贫的效果。在促进发展脱贫致富的过程中,相伴而来的交通安全问题关乎扶贫效率。政府在积极引导农户参与林业资源开发中,在打造森林旅游资源中,缓解交通拥堵、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是保证扶贫顺利进行的有利保证。

2.林业资源和副产品运输的道路交通安全。我国的林业生态扶贫实践中大致有政策倾斜式扶贫、产业发展式扶贫以及机制创新式扶贫等模式。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积极鼓动企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养殖大户、农户共同参与,因地制宜,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如滇桂黔石漠化区,积极调整森林资源结构,培育了一批速生丰产林、油茶、优质果品、中药材等林业特色产业,通过交通运输的方式让特色产业成果走向市场,提高了普通农户和贫困户的收入水平,交通运输的安全与否与扶贫脱贫密切相关。

林业生态扶贫中交通安全存在问题

林业生态扶贫中的交通安全问题相比较其他地区和道路,有其鲜明的特征,其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也与这些特征紧密相连。

(一)道路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

1.道路线性设计。林业生态扶贫的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很大,由于长期贫困,道路的规划和设计比较落后,路基宽度、圆曲线最小半径、最大坡度和最小坡度等均有未按照标准参数值进行设计和建造;加之地形条件差,特别是在山区,道路弯道和坡道多,道路变化快;常年的雨水因素、光照因素、路表材料承受值因素、行车荷载因素等造成路面行车环境恶劣;长年失修,导致驾驶人在路段行车时,行车速度和安全性能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资金欠缺和交通安全意识薄弱等原因,贫困地区路段的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出现不到位、不标准、不规范的情形。一是安全性方面。在重点路段或容易发生危险路段没有设置交通标志或标线,或者是没有全覆盖到所有应当设置的区域,没有发挥提前警示、提前告知的功能;有一些标志标线之间的内容存在冲突,造成驾驶人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遵守。二是合法性方面。交通标志标线在路面上是法律内容的物理形式的化身,然而有些标志标线是过期废止的,但仍然被使用,有些标志标线是在原有的国标基础上创造加工出来的,这样的设置容易造成驾驶人理解的混乱,在高速通行时作出错误的判断或造成注意力的不集中。三是科学性方面。交通标志标线设置的位置、高度、角度决定交通标志标线作用是否能发挥充分,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实际反映区域或路段的交通现状,然而有些标志标线设置年代久远,不能充分发挥现阶段交通警示的作用。

(二)驾驶人安全意志存在问题

驾驶人在原本车辆并不是很多的路段上驾驶车辆,并没有形成按照交通规则来通行的驾驶习惯,随着扶贫工程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发展,带来交通运输业的繁荣,特别是一些以特色森林旅游为扶贫工程内容的,大量的游客和大量的旅游车辆改变了原有区域交通分布的特性。

1.不按交通法规要求通行。驾驶人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不按规定通行、超速驾驶、超载驾驶等造成交通事故发生的违法行为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深层的原因,是安全意识薄弱。

2.不按规定定期检验车辆。贫困地区的车辆利用率很高,驾驶人驾驶车辆只关注“合适”而非“合格”,尚未养成经常检查保养车辆性能的习惯,导致车辆的转向、制动、轮胎、水箱等装置长期处于失修状态,在极端路段、恶劣天气条件下,极易影响车辆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管理人员素质存在问题

林业生态扶贫工作环境主要在农村或者山区,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管理力量薄弱、法律素养参差不齐、安全隐患突出、管理人员敬业程度相对较差、事故处理难度大等问题。

农村派出所管理交通有合法、可行、效果良好等优势。但农村派出所过去的职能分工、人员配置和警务运行机制与即将承担的交通安全管理职责之间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为实现公安机关全面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的职责,必须从明确职能、加大投入、加强指导、实施绩效评价等方面对农村派出所警务机制进行改革。

1.从交通安全管理角度而言,林区交通安全管理面临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量大、出警不及时等特点,需要翻山越岭的事故现场导致出警成本高,且因出警时间长,群众有意见,不利于事故的顺利处理。同时基层交管部门的警力不足导致关注重点只能是国省道沿线管控与事故处理,根本无力顾及林区村道上的各种交通安全管理问题,对各种基础性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事项无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林区区域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往往处于一种散漫、自由的状态,缺少组织性与专业性的科学指导。

2.林区工作人员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很多驾驶人对交通法规、安全常识一知半解,逆行、超速、酒驾、超载等违法行为多发而且违法者常不以为然。同时林区驾驶人员由于常出行于自己熟悉的区域,依仗本地人多,违法、抗法现象不断出现,事故处理中稍有不慎就危及执勤民警的人身安全。

3.林区公路往往等级标准低,很多道路只是在原来泥土路、砂石路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硬化、扩宽,弯多路窄,临水、临崖、坡陡路段限于资金压力缺少防护栏,标志标线、减速装置、反光镜等交通安全设施严重匮乏,路面破损不能做到及时维护,安全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事故发生概率增大。

4.基础管理失控。林区山区道路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不明,有些乡镇的交通安全领导机构更是形同虚设,安全工作制度不完善,相关的工作措施难以落实。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无牌无证车辆漏管失控,重点车辆列管不全面。受当事人主观因素以及保险赔付、验伤定损等客观因素影响,简易交通事故处理费时费力,尤其是在处理非机动车事故时,容易因赔偿金额、理赔执行等问题引发纠纷。林区村道未安装监控探头和路灯等设施,造成交通肇事逃逸事故难以查清。

5.业务水平与法律素养参差不齐,部分交管人员执法随意性大,对处置交通事故现场、现场勘查与证据采集,制作笔录、绘制交通事故现场图、责任认定与事故调解、查处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交警业务信息系统的使用等工作并未能熟练掌握。

林业生态扶贫中保障交通安全对策

(一)加强培训管理,改革创新交通管理勤务模式

1.提高培训质量,实现业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双提高”。交通警察的业务能力、法律素养和道德素养直接决定了管辖区域交通管理水平。一是要加强对交警业务的全方位的培训,使业务更精、更专;二是要加强交警业务培训的针对性,结合扶贫地区人口和车辆分布的数量和特点,分析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的规律和特点,提高治理方式的区域性、针对性,使得扶贫区域交通状况能够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能够让扶贫地区的居民有一个安全的交通环境。

2.科学勤务、实现一警多能的交通管理勤务模式。山区农村道路线长面广、警力资源分配不均、调配不及时等实际情况造成拥堵未及时疏堵、事故未及时处理、宣传未及时到位等情形,改变勤务机制,所队联勤联动,实现一警多能的管理模式,加强对路段的交通巡逻和管理,确保交通有序畅通。如永嘉县授予山区派出所交通管理权,对治安民警进行交警业务的培训,扩大交通管理的警力,山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4.09%,山区交通警情和交通拥堵警情分别同比下降9.56%、38.65%,取得了事故和拥堵警情双降的“大成效”。

(二)加强安全教育,培养驾驶人文明驾驶车辆

驾驶人的安全文明意识提高,是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最有效方式。

1.多种形式宣传教育。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宣传方式,公安机关、村委会等部门要深入到群众中,利用鲜活的案例、身边的事例引发群众对自身驾驶行为的反思,还可以利用“网络+大数据”的助力,如在微信群等媒体平台,不定时发布有关交通安全意识的相关资料和图片,使之常态化。

2.有重点宣传教育。结合该区域的交通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通过大数据分析,总结违法行为的形态和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以此作为宣传的侧重点,纠正不良的驾驶习惯。

3.充分发挥“两站两员”的作用,在日常劝导中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

(三)争取地方支持,完善交通标志标线设置

贫困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交通,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设置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基础。贫困地区道路交通标志不仅要设置,还要根据道路线性设置的规范、清晰和醒目。一是道路交通设施设计的过程中,强调道路交通设施设计的规范性,从材料、图形、尺寸、发光、颜色等方面进行严格筛选,使交通设施完善且规范。二是,道路交通设施的设置,在安装时既要考虑驾驶人驾驶中的易于发现和辨识、考虑应对大雾等恶劣气象条件下在可视范围内,还要将驾驶人能够采取紧急措施的距离考虑到设施安装参数中。三是,道路交通设施的设置应纳入整个区域交通设施的系统中统筹规划,实现交通设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近期公安部在全国部署“推进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配时智能化和交通标志标线标准化”工作,以此为契机,加强贫困地区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和整改,使得交通管理的成效覆盖到贫困地区,也使得贫困地区的交通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

猜你喜欢

标线交通标志道路交通
谈双组份、热熔和冷漆标线的实例对比
基于双向特征融合的交通标志识别
热熔标线施工必备『神器』
《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改公开征求意见
公路交通标线应用选型研究探讨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三横两纵”古代城市路面标线的活化石
欢迎订阅2017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
欢迎订阅2017 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
交通标志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