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大合唱》在革命圣地延安唱响“经典咏流传”

2019-07-26

青年歌声 2019年7期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朗诵者首演

在《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经典咏流传》特别节目“回到延安 共唱经典”迎来《黄河大合唱》不同时代的演绎者,他们齐聚延安,在这片诞生民族经典的热土上再度将其完整演绎。光未然参与《黄河大合唱》首演时的经典朗诵80年后再次回响,震撼众人。

1938年,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目睹黄河的惊涛骇浪,被船工们搏风击浪的精神所感染。次年,他抵达延安后,用5天的时间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组诗。这部壮美诗篇打动了冼星海,他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六夜,终于完成《黄河大合唱》的作曲。1939年首演时,光未然拄着拐杖亲自登台朗诵,之后也多次担任朗诵者。《经典咏流传》节目组找到了光未然先生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片段,在当年他创作的地方重温经典之声。听到光未然先生原汁原味的朗诵,廖昌永直呼“太震撼了”,并表示这是他听到的最具音乐性的朗诵。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大合唱》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音响资料的恢复者之一和朗诵者,75岁的瞿弦和老先生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光未然老师听完他的朗诵后,含泪握着他的手说了三个字“谢谢你”。担任《黄河大合唱》的朗诵者已有40余年,瞿弦和始终忘不了光未然亲自到后台对他的鼓励,如今来到延安再次唱响经典,他说:“这将成为又一个永恒的记忆。”

80年前的抗战烽火中,诗人光未然、作曲家冼星海共同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伟大的民族交响史诗,从延安窑洞迅即传遍全国,成为全民族夺取抗战胜利的号角。97岁的解冰是抗敌演剧队第二队的老队员,从1942年开始唱《黄河大合唱》,一直唱到今天。90岁的丁静老人从9岁起,就作为孩子剧团的成员在重庆郊区演唱《黄河大合唱》。当时的重庆是轰炸区,不时有敌机从头顶上飞过,孩子们却在轰鸣声中越唱越起劲。

穿着一身中国红长裙的郭淑珍老人,今年92岁,站在年轻的合唱团里,她依然身姿笔挺,歌声嘹亮。从 1956年开始演唱《黄河怨》,到现在她已经唱了63年。整首歌如泣如诉,情绪跌宕起伏,是一首难度非常大的女高音独唱歌曲,需要歌者真正把握其中的情感才能将其娓娓道来。在天津沦陷区度过童年的郭淑珍亲身见证了炮火硝烟和民族的水深火热,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她才用一生坚持唱好这首民族经典。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大合唱》80年间在海内外中华儿女中传唱不断。《黄河大合唱》首演者的后人齐聚延安,共同揭开当年那段鲜为人知的创作故事。《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代指挥邬析零之女邬枫表示,父亲因为受到冼星海的教导,非常注意记录民歌,所以在东渡黄河时听到黄河船夫曲,就完全铭记在脑海中。李大康的父亲李焕之是冼星海的学生,曾亲眼见证冼星海的创作过程。当时条件艰苦,无法完成标准的打击乐配置,冼星海看中了李焕之腰里拴着的一个大茶缸,将合唱队员们吃饭的勺子放进这个瓷缸里,最终完成了首演。

时隔80年,在延安这样一个特殊的创作地,由8个乐章组成的《黄河大合唱》再次被完整唱响,撼人心弦。

猜你喜欢

黄河大合唱朗诵者首演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闽剧现代戏《生命》首演
Chinese Tragedy Performed in Greece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2016年度优秀剧目推荐名单
我是小小朗诵者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黄河大合唱》与桂林文化抗战
“青春版”越剧《春草》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