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皂角籽 千家致富路
2019-07-26马丹张恒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马丹 张恒
一粒粒小小的皂角精,从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如今远销日本、新加坡、东南亚等地,折射着群众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
挖坑、放苗、覆土……早春时节,织金县猫场镇高克村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正抢时令种下一棵棵“摇钱树”。“种皂角很划算,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利益分红、务工收益等渠道增收。”地头上,高克村村支书郎学举一边指导村民规范种植,一边介绍发展皂角产业的经济效益,打消群众顾虑。
一直以来,织金县的皂角精备受市场青睐,远销日本、新加坡、东南亚等地。今年来,织金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步伐,计划实施皂角种植50万亩,做大做强皂角产业。
在这里,一粒粒小小的皂角精,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远销日本、新加坡、东南亚等地,铺就了千家万户的“致富路”。
皂角籽“变现”增收
走进织金县猫场镇,如同来到了皂角籽的“海洋”——走在大街小巷,只见群众一边摆家常一边把剥好的皂角精放进围裙口袋。围裙上的两个口袋,一个放剥好的皂角精,另一个放还没剥的皂角籽。
皂角籽是皂角树结下的果实,其剥开后获得的皂角精俗称雪莲子,是养肝明目、美容养颜的“良药”,如今,它也成为猫场镇28个村居群众脱贫致富的“良药”。
“别人聊天嗑瓜子,我们这里是剥皂角。”在黔织明光皂角加工基地,把剥好的皂角精上秤换钱的孙克珍打趣说。年过六旬的她,闲在家剥点皂角籽打发时间,一个月也能有几百块钱。
“只要不是农忙,全镇你都能看到农户在剥皂角籽。”猫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运兴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机械能够解决皂角精加工的问题,只能靠人工手剥之后进行烘干,“手指灵活的妇女一周能剥五六斤,就能赚200多元,还不耽搁农活务工。”
“单单剥皂角籽,每年就能给猫场镇百姓带来5000万元以上的直接收入。”陈运兴说,皂角精扶贫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加工厂向农户销售皂角籽并回购老百姓剥好的皂角精;另一种是免费发放皂角籽给农户加工,农户上交剥好的皂角精后领取加工报酬。
不仅如此,在当地政府统一规划发展下,皂角产业已经成为猫场镇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皂角树想要结出皂角籽,要生长10年,但皂角树‘浑身都是宝’,生长到两三年的时候,皂角树上的刺正是中药材‘天钉’,可以剪下来晒干、销售,也是一笔额外收入。”川硐村村民王守群说起皂角树头头是道。她家种了300多棵皂角树,“随着皂角树种植逐渐见到效益,在外打工的儿子都回来做这个产业”。
皂角树的“产业经”
“以前我们穷,原因是有好田好土种不出‘好果子’,现在调整产业结构,瘦土能刨出‘金娃娃’。”年前到猫场镇参观学习,看到那里的老百姓种皂角发家致富,三甲街道办事处靛塘村村民熊绍伦转变了种植观念,对发展皂角产业充满憧憬,“再过三五年,眼下这片穷山沟就能变为‘聚宝盆’。只要选好产业,脱贫致富就有奔头。”
去年冬季,三甲街道牢牢把握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要求,依托当地气候、水土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靛塘、马家庄、大街等11个村打造皂角种植基地9000亩,发展皂角产业,撑起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希望。
农技人员给村民讲解皂角套种知识。(龙涛 / 摄)
“栽1亩苞谷,一年苦到头,只够糊口不能养家。改种皂角,3年产刺见效、5年产荚盈利,7年丰产后亩产收入5000元以上。”三甲街道办事处主任陈运勇掰着手指给记者计算:以一亩皂角林来说,皂角树自第四年即开始挂刺,亩产200余斤,市场价40元一斤,亩产值8000元;皂角树自第八年开始挂果,亩产皂荚1500斤,可剥出皂角籽450斤,剩余皂荚壳1050斤,皂荚壳市场价0.7元一斤,皂角籽市场价55元一斤,亩产可达25000多元。
而针对群众最关心的种、产、销等问题,皂角种植基地推行“三变”改革模式,走“公司+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道路,产生的收益由经营主体、合作社、农户按6∶1∶3的比例分红。
陈运勇介绍,农民用土地入股,每亩土地每年流转费400元,并优先在基地务工;项目村成立农民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组织劳作、技术培训等;引进贵州七多皂角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
实际上,不只是三甲街道办事处,织金县各乡镇牢牢把握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要求,依托当地气候、水土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皂角种植基地。
此外,织金县与中科院云南研究所合作,谋划皂角产品研发工作。同时,织金县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专门从事皂角产业发展。目前,织金县600亩规模的皂角育苗基地,300亩规模的加工基地,集研发中心、电子商务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等于一体的“皂角小镇”正在紧张筹备中。
皂角产业已经成为织金县猫场镇高克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图为村民在采摘皂角。(龙涛 / 摄)
标准化发展掌握“话语权”
在猫场镇黔织明光皂角籽加工基地,一入大门,对面的墙上有一张红黑榜。“农户都是免费领取皂角籽在家剥,一斤皂角籽剥多少皂角精是固定的,对于送来的皂角精缺斤少两的人,我们就列入黑名单,足斤足量的列入红名单。”基地负责人姚技雨解释说。
而在基地内部,精选分类、翻炒烘干、打包装箱……10多名工人正按部就班完成工作。“皂角精要达到不含硫、无公害的标准,就必须用专门的烘烤设备。”姚技雨说指着一旁的烘干箱说。
近年来,随着皂角精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如何加强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维护好“织金皂角”品牌信誉,成了当地党委、政府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织金县对皂角生产(苗木繁育)产地环境、检疫性病虫害、农药残留、重金属、加工企业等都进行了有效监控,对生产者都有生产销售全过程档案登记。目前,全县引进皂角加工企业20家,织金皂角产品销往广州、深圳、福建、台湾、昆明等地。此外,织金县还支持和引导皂角营销大户、企业有组织地在国内重点城市组建销售中心,在中小城市建立销售网点,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
不仅如此,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织金县在去年成立皂角产业商会,致力于推动皂角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还将织金县雪莲子(皂角精)申报为地理标志产品,并通过了国家农业部专家评审。
“严格质量标准、形成品牌效应,全面提高织金皂角的市场知名度、竞争力和占有率,充分利用织金县皂角精加工项目是全国唯一市场集散地的优势,掌握市场和定价的‘话语权’。”织金县委副书记徐开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