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美贸易争端的方法论意义
2019-07-25李静
【摘 要】 随着美国不断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打压中国,中美贸易争端呈现升级态势,逆全球化现象愈加明显。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运用唯物史观,在深刻分析了大量历史史实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发展与壮大的基本路径。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思想,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为全球化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 世界历史理论 全球化 方法论
2019年美国继对2000亿美元中国出口美国产品加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后,美方单方面又威胁,将启动对剩下的3250亿美元中国出口美国产品征税25%的相关程序,中美谈判最终亦未能达到统一的结果。中美贸易争端的再次升级一方面显示出了特朗普为代表的美国政府的霸权主义,一方面也显示出了以美国为焦点的逆全球化态势。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不仅需要维护自身主权和国家利益,还要彰显大国关切,为世界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家关系氛围。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全球化”思想,但其世界理论中蕴含着“全球化”的理论关切,这对于我国应对逆全球化态势,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以中美贸易争端为代表的逆全球化现象分析
2016年爆发了著名的两大黑天鹅事件,一是英国全民公投脱欧,一是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拖延了近两年,至今都未能完成,一方面是由于英国议会内部并没有达成一致协议,另一方面是由于脱欧的不确定性导致英国经济开始下滑,参加公投英国民众开始反悔,希望能够继续留在欧盟。特朗普上台后带领美国开始了一系列的“退群”措施和对华战略,上任三天内便退出了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紧接着便是《巴黎协定》等多项协定或协议。保守主义者特朗普在对华政策上毫不手软,根本在于美国惧怕中国的崛起,中国仅仅用十几年的时间就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岌岌可危。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明确要在信息技术、数控和机器人、航天航空制造等十个高精尖领域加大投入研发力度,这对于长期掌握世界科技核心的美国来说无疑是最有威胁力的。在现在这个社会,以往的冷兵器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大规模的战争也很难爆发,最重要的科学技术之间的较量,谁掌握了核心科技,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所以,美国三番五次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打压美国本土内与中国进行技术合作的企业,必须明确的一点是,美国所行使的贸易政策,最终只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受苦的还是美国中下层民众。从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虽然美国一直占据世界经济的最高位,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然固化,虽然特朗普上台后,股市有过一段特朗普主义的“春天”,但不久便回落到之前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主要是:世界市场中生产高度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无法彻底消除的内部矛盾,其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逆全球化浪潮并不是突然而然出现的,它是伴随着全球化一起产生的。在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逐渐崛起的时候美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美元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面临瓦解趋势。但尽管中国的经济取得了硕果,但作为已经进入低速增长的发达国家的美国依旧保持着稳定的经济增长。早在特朗普政府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美国就已经将中国列为“战略上的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中国的出口贸易一直是拉动国内的经济的主要动力,最大的出口国也是美国,美国对中国强行提高关税,必然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中美贸易争端已经升级到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先是对华为的制裁,接着便是将中国几所名校列入黑名单,抵制中国留学生,特别是两天前,全球最大的学术组织IEEE限制华为员工参与审稿,这无疑是将无国界的学术扯进了国家纠纷中。中国不是一直被打压的,亮出了红牌警告,“勿谓言之不预”外交术语再次启用,有美媒认为美国不会因为稀土的缘故而主动妥协,如果美国想做还是可以做出来的,只是时间问题。不管美国是否会因为稀土事件而与中国和解,或者说中美事件毫无和解的可能,中国都会坚定自己的立场,美国搞自己的孤岛,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对于欧洲历史以及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史学性研究,是其后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最早可以追溯至《克罗茨纳赫笔记》。1843年7-8月间,马克思摘录了了大量的史学资料,“既有在纵向关系上对各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特点的比较,也有横向关系上同一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理解每个国家的发展特点以及历史过程的总趋势和规律性”[1],马克思对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等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尤其是法国革命史,对于国家理论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进行了探讨。马克思不同于黑格尔历史哲学思想的在于,黑格尔是以绝对精神为切入点研究抽象的历史,而马克思则是在进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将历史与经济、哲学相结合的历史,是实际存在着的历史,并且其世界历史思想与唯物史观以及共产主义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一)以生产力为决定因素的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同时期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着重强调了分工问题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分析了资产阶级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时期,分别是以生产与交往分离为表征的欧洲中世纪,以工场手工业进一步发展为基础的殖民主义时代,以生产需求扩大为动力,“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2]的大工业时代。在克罗茨赫纳时期,马克思不仅做了大量的史学笔记,而且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重新考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按照马克思的语境,不是黑格尔所阐述的“自我意识”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3],这种实际的物质的活动背后的推动力量便是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扩大,世界性的交往日益密切,进而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历史由此开启。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4]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第一个层面便是社会形态的转变,意味着古代封建专制的终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历史开启。第二个层面,笔者归结为远大理想的层面,无产阶级最终会取代资产阶级,掌握世界历史。在马克思这里,世界历史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漫长历史阶段的一个阶段,單个的原始民族被生产方式的变革汇聚到了一起,这种超越空间的集合,并不是泯灭了单个原始民族的特殊性的集合,而是多元文化的集合。称之为集合,是因为除了单个的国家之外,马克思的时代还没有出现具有全球化意义上的共同体。这种集合唯一的普遍性或者说最大的普遍性就是资本。
(二)以资本作为主体的世界历史理论
在马克思的语境里,世界历史与世界市场是分不开的,“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着资本的概念本身中”[5],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正是资本的运作。资本积累是资本运作的前提条件,“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6],正是由于大航海时代所带来的庞大的资本积累,让整个世界由于资产阶级的发展而变得活跃起来。
如果说资产阶级是世界历史的活的主体,那么资本便是“死”的主体。实际上,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在资产阶级与资本之间划上了等号。资产阶级成为人格化的资本后便具有了统治者的力量,世界市场便是资本主义不断扩张的产物,换句话说,世界市场是资产阶级进行危机转移的必要场所,资本主义内在固有的矛盾也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而不断扩大升级。过度发展了的资本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强大的对立力量,无法抗拒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三)作为解放者的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大发展时代的产物,却反过来成为资产阶级最惧怕的敌人。资产阶级的历史功绩在于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为无产阶级的壮大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表述了资产阶级统治不过一百年,却比过去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亦谈到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密不可分的关系,共产主义社会在“第一阶段”分配关系的构成因素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演变过程中,资本主义“它本身已经创造出了新的经济制度的要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生产者个人的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实际上已经以一种集体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只能转变为社会所有制。”[7]无产阶级是由于世界历史这一背景下才产生的,必然在这一背景下完成其伟大事业。“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8]共产主义只有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才可能实现,任何阻碍世界历史进程的行为,都不利于共产主义的实现。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立足点是物质生产及其交往活动,各民族的发展程度就看其分工的程度。其特性是整体性和统一性,这也是不同于“西方中心论”的地方,马克思不仅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还看到了东方社会,预示了中国的崛起,能够以一种超越于民族和国家之上的视角看待整个历史。理论主旨或者目标是为人类解放指明发展道路,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无产阶级能够解放人类,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不会过时的原因在于其理论的前瞻性以及发展性,虽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创立的,但其理论根基依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关系。当前全球化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逆全球化势力来袭,阻碍了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但从根本上来说,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我们要充分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应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境,找到合适的解决与发展之路。
(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全球化道路
马克思那里并没有提出“全球化”概念,但其世界历史理论超越了传统的“西方中心论”,推动现代意义上“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全球化不能反过来决定世界历史。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是“和而不同”的全球化,一方面,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形成一个共同体,在环境、文化、科技等关切整个人类生存的项目上有一致意见;另一方面,全球化并不是抹杀了各民族特性的一元的全球化,是充分保留不同民族特性、不同人文价值观的全球化。美国占据全球绝大多数的资源,却是个极不负责任的大国,让发展中国家来承担发达国家发展遗留的诸多后果,例如气候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美国奉行单边主义,试图一国主导全球化,将世界经济核心、科技核心、学术核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断向外输出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干涉别国。世界两极化,最终必将有一极崩塌。
中国所倡导的外交理念是切合全球化历史趋势的。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世界历史理论不同于其他理论的一个特点便是要有整体的思想,不能只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具体的事件,以整体的视角来看待全球化。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能够在重大问题上超越民族和国家意识形态形成一致意见,才能更好地解决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人类才能够得以永续发展。
(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马克思曾强调世界历史的两面性,一方面“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他们把这种压迫想象为所谓世界精神等等的圈套),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9];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的实现离不开世界历史的发展,个人全面的依存关系作为世界历史性活动的最初形式在共产主义革命实现后能够自觉控制和驾驭曾经作为异己的力量的存在。这也体现了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曾经的压迫的力量可以转换成手中最有力的武器。
全球化是风险与机遇并存,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WTO)后,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泡沫经济问题以及经济发展的后遗症——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想正契合了全球化发展新理念。老牌资本主义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现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则要以保护环境为主旨。
全球化的一个层面便是资本流通的全球化,现在依然还是以美元为计算单位的世界贸易体系。在这种美元全球化的时代,中国要发展必然面临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遏制与打击。按照叶险明学者的说法,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直都蕴藏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面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政策,中国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必要时予以强硬回击。资本的逻辑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属物,中国要充分利用这个全球化发展的瓶颈时期,一方面,认清资本的力量,充分利用资本的本能,实现资本的积累、增殖与扩张,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积聚物质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开阔视野,加强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吸取先进的思想成果与科技成果。另一方面,掌控资本,中国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转变资本运作的条件、方式,从而引领去全球化发展方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如果我们的技术被封锁,就像《三体》中人类的“物理学危机”一样,我们将会永远被奴役。《求是》再次发表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的讲话《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一个重要的预示就是中国要在创新上突破瓶颈。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强国不仅是因为其占有全球绝大多数的资源,美在创新科研方面投入力度相当大,尤其是最基础的教育投资。华为老总任正非在访谈中亦多次强调要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新的根基在于教育,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保障国内民生,聚各国之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注 释】
[1] 王旭东,姜海波.马克思《克罗茨纳赫笔记》研究读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第109-110页。
[2][3][4][6][8][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4、169、168、405、167、169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13页。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2009年版,第465页。
【参考文献】
[1] 王旭东,姜海波.马克思《克罗茨纳赫笔记》研究读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第109-110页
[2] 叶险明.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3] 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4] 叶险明.关于“逆全球化”的方法论批判[J].中国战略报告,2018(01):25-40.
[5] 张洋,张庆.贸易摩擦背景下中美文化贸易现狀分析[J].对外经贸,2018(11):15-17.
[6] 杨圣明,王茜.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兼论“逆全球化”思潮的谬误[J].经济研究,2018,53(06):52-66.
作者简介:李静(1994—),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单位: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