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考量
2019-07-25刘淑满
刘淑满
【摘要】营商环境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会产生较大影响。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地在加强法治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目前营商法治环境问题仍然制约着一些地区的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法治体系,以法治化的方式助推营商环境的优化。
【关键词】营商环境 法治化 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一些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和营商法治环境欠优有一定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营商环境的地方立法滞后,行政和司法等部门担当精神不足,对营商环境细节重视不够,政府服务的创新精神不够,新型政商关系不够适应等方面。当前,我国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重挑战,需要强化法治意识,以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强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地方立法,强化行政和司法部门的担当精神
塑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绝非一日之功。第五个宪法修正案赋予了设区的市以立法权,使得地方立法步入快车道。设区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需要深入探索,确保规范地行使宪法赋予的立法权。各地既要制定本区域内优化营商环境的法规,也要做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的解读宣讲工作。同时,还应开展送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帮助企业准确了解、用好法律政策。全方位梳理已出台的本区域内规范性文件和部门政策措施,对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要求的进行修改完善或废止。在完善要素供给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等方面,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形成一批有突破性的制度化成果。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助推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及透明度,让群众“不找熟人都能办成事”。凡事依法依规发展才有保障。畅通民众诉求渠道,搭建政府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司法机关要强化法治意识,通过公正司法为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驾护航。同时,对于不法企业和个人也要依法惩治,绝不姑息。
完善营商环境细节,需要加强政务公开、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营造公平的环境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以小见大的过程,不仅要抓宏观决策,还要抓细枝末节。政府要注重细节,一点一滴做起,以工匠精神多措并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政府部门和机关干部要强化规矩意识。每个人既是营商环境的建设者、参与者,也是营商环境的受益者。政府要强化规矩意识,为群众提供公平公正的服务,使得企业扭转“办事习惯找关系”的思维模式。按照规章与程序办事,这样才能斩断阻滞发展的人情链,助力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加强政务公开,打造透明的营商环境。长期以来,多数地方政府为加快经济发展,将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出了很多优惠政策,然而,实践中民营企业家对投资环境的评价并不是很满意。招商之后,企业家往往会遇到一些投资容易、发展困难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地区还出现了民间投资增长过慢的现象,当然这是多方原因造成的,比如,利润薄、回报率低等。因此,需要从根本上破除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些痼疾,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越透明、政务越畅通、地方经济越健康,就越利于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可以采取开通政府门户网站“营商环境意见建议直通车”等方式,更加及时有效地了解企业需求,更加迅速高效地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合理化诉求,切实推动营商环境提升。
深化“放管服”改革,创造高效便捷营商环境。只有深化“放管服”改革,才能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促使事项办理的便捷化。有些必须到现场办的事项也要努力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同时,还应进一步改革综合执法机构机制,下大力气解决重复执法问题。清理或者减少当事人办事的各类证明,无法律依据的证明一律取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离不开良好公平的环境,一方面是“深化放”,另一方面是“改进管”。放和管,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长期以来,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于管,但是,现如今,政府需要学会科学、有效、适当、简约地管理。比如,近年来,在线支付普及很快,二维码收款这种便捷的支付方式在一些政府办事机构的使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政府的监管服务需要与时俱进。对于政府监管的“度”需要准确把握,从传统的微观干预转向宏观的管理,努力打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
推动政府从重“管理审批”向重“现代服务”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为重要抓手。通过优化政府服务,使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李克强总理曾指出,“监管也不一定是冷漠的,要多带一点对老百姓的感情”。即各级政府在“放管服”改革过程中,要带有“温度”,拒绝冷冰冰的教条式管理。政府管理的温度直接关乎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让百姓能够看到服务型政府的底蕴和底色,更符合百姓的期待,这也是政府“放管服”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
加强监督方式方法的创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熟人社会”的负面效应在于重关系、重人情。“熟人社会”文化制约着营商环境的优化。如果责、权、利的界线模糊,就会衍生出徇私舞弊、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腐蚀社会风气,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需要不断创新监督方式方法。一是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监察作用。加强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提高纪检部门防腐、反腐的能力和水平,监察委员会根据监察法的规定做好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察工作。依纪依法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打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二是可推广二维码评价服务机制。大厅办完事项后,扫二维码“码上就评”,搭建办事人和政务服务中心之间更加便捷畅通的沟通新平台。通过二维码评价,也可以倒逼政府工作人员优化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打造亲民便民的营商环境。三是组建营商服务监督顾问队。由企业代表组成营商服务监督顾问队,主要针对政务服务情况建言献策,参与营商环境的民意调查,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企业本身要增强法治意识,把守法诚信作为企业安身立命之基。营造公民的“规则”意识,扭转人们“办事就先找熟人”的惯性心理。加快制定规范企业依法诚信经营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引导更多企业家,包括新生代企业家敬畏制度。企业的核心在于做好自己的研发。外部环境的改善能使企业将更多的精力、资源集中在研发上,把企业做好。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主要靠自己,但是,企业有困难、有诉求的时候,也應向政府表达。同时,政府要真正增强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方法,改进工作习惯,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形成安商、亲商、爱商的良好习惯,营造公平、公正、稳定的法治环境。党政部门、各级干部的行为应以法律制度为标尺,在法治框架下实施活动。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要善于与企业建立起纯粹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同时,要对于一些“为官不为”的行为问责,最大程度上鼓励干部积极作为,明确政商交往“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划清政商交往界限。特别是与企业直接接触的部门,比如税务部门、环保部门等,在服务过程中要铭记“规矩”意识,看清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防控风险,廉洁奉公。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政商关系问题,这要求政策制定需要公开、透明和民主。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按照市场规律出牌,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简政放权是铲除腐败的重要策略,政府不该管的坚决不管,优化、简化服务程序,尽量减少设置各种盖章的门类。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营商环境的法治化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久久为功。我们只有通过加强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建设,才能让经济社会发展在法治化的轨道上蹄疾步稳、行稳致远。
(作者为中共衡水市委党校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袁莉:《新时代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研究:现状评估与优化路径》,《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