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扶志与扶智在精准扶贫中的关系
2019-07-25王宇
王宇
【摘要】在精准扶贫中,扶志是基石,扶智是路径。加快脱贫攻坚进度,要切实把扶志与扶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脱贫攻坚精准度、持续性和有效性,增强贫困群体造血能力,清除扶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精准扶贫 扶志 扶智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力争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2019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关键之年,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扶志与扶智有机结合方是正举。
当前中国脱贫成绩斐然,但精准扶贫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近年来,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扶贫工作呈现出可喜局面。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激发起坚决执行的动力,通过安排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结队帮扶,源源不断地为特困地区“输血”。这些务实举措无不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政策支撑和物质保障。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从2012年底到2018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减少了8.5个百分点。当前,我国正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谱写着人类脱贫攻坚史上的中国奇迹。
然而,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决胜阶段的关键时期,精准扶贫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群众反映的“虚假式”脱贫、“指标式”脱贫等依旧存在。究其原因,既有环境恶劣、缺乏扶持、贫病交加等外部因素,也暴露了部分贫困户缺少脱贫志气与发展智慧,主动脱贫意识较差、自觉脱贫能力欠缺的内生动力不足现状。有的习惯于“等靠要”,自己能办到的事情也拖着不办;有的缺乏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宁可坐享其成,也不愿动手干事;有的存在“乐穷”心理,拿到政府补贴先自己享受,更有甚者,将政府补贴和救济作为自我炫耀的资本;有的群众常年贫困,逐渐丧失改变的信心;有的贫困户懒散惯了,自己不动脑筋、不想办法、不思进取。凡此种种,都倒逼着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中必须将扶志与扶智进行有机融合。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把贫困户的思想、观念、志气扶起来,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的勇气。志穷则办法不多,志短则思想不立。倘若思想观念不改变,必然阻碍脱贫步伐。即便一时脱了贫、摘了帽,也难免因观念落后而再度返贫。因此,扶志就要对准上述观念和心态,进行靶向治療和定点滴灌,让贫困户树立自信和斗志。只有充满自信,腰杆才能挺直,脱贫才有办法;只有意志坚定,认识才能转变,就是要摆脱“等靠要”思想,拒绝“馋懒散”行为。
扶贫必扶智。扶智就是强化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科技文化和信息渠道建设,提升贫困群体文化素质、经营能力和创新意识,转变农村农业生活生产方式,提高贫困户文化修养,增强贫困地区群众在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等诸多环节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更好地实现强农、惠农、富农。只有通过扶智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提高贫困户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才能激发其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拔掉穷根、摘掉穷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要想提高精准扶贫高度,加快脱贫攻坚力度,就要将扶志与扶智结合起来,淡化“贫民”意识,树立脱贫观念,坚定致富信念,真正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先扶志,解决精神贫困问题
加强扶志教育,消除精神贫困。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外部帮扶与自身努力的关系,培养自力更生意识,积极参与务工经商技能培训,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决胜脱贫攻坚战。在教育内容上,要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穷志不穷”“穷则思变”精神。在教育方式上,要借助村民代表大会、贫困户会议、乡村振兴课堂等载体,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种养殖技术等宣传和培训工作;借助学校教育平台,通过对学生进行脱贫政策宣传,倡导并弘扬传统美德教育,引导贫困家庭培养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树立脱贫典型,宣传攻坚典范。既要用好用活致富带头人,讲述致富经和创业史,唱响脱贫攻坚主旋律,形成示范效应;也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总结推广典型事迹,给予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营造扶贫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对于好逸恶劳、不愿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等精神贫困者,要严格标准、严肃要求、严格程序、深刻教育引导,直至其转变思想观念。
培育优良文化,发展文化扶贫。针对贫困地区群众,做好宣传、教育、引导、组织工作,让他们行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理念以及靠劳动来改变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要大力发展文化扶贫,通过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业余生活引导至健康文明轨道,改变落后观念和社会不良习俗。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提高百姓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
扶贫必扶智,解决能力贫困问题
治贫先治愚,要确保脱贫攻坚实施效果,就是要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升技能扶贫水平。
技能扶贫提素质。技能培训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在精准扶贫中,要充分了解贫困群众的需求,本着群众“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的放矢地打造培训项目,立竿见影地巩固脱贫功效。一是传授谋生技能,助力脱贫攻坚。通过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就业创业能力,拓宽转移就业渠道,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更好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例如,从 2015年开始,山东省诸城市就借助农村社区学院,通过“培训一批劳动者、转移一批劳动力、培养一批技能人才、扶持一批创业者”的“四个一批”形式,将技能传授给更多群众,实现共同脱贫共同致富。二是推广科学种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导贫困户进行科学种养,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提升贫困户经济收入水平。例如,河北省保定市平石头村依托自身山核桃、黑木耳等农产品,积极与京东集团实现产业对接,京东集团对平石头村进行养殖、生产、销售全链条帮扶。通过定期开展产品种植、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水平,增强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农民收入获得大幅度提高。三是鼓励就业创业,带动整体脱贫。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社,搞活种养产业。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技术竞赛、科学普及等技能提升活动,培养一批新型农业技能人才,并在当地创业就业,确保贫困群众能够就近就业。
教育扶贫树根基。教育是脱贫攻坚的强力抓手,是扶贫“造血”的根本途径,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略。一要通过教育引导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工作要充分发挥贫困户的主体作用。在脱贫攻坚道路上,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把脱贫任务干好。二要让贫困地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既要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帮助贫困群众及其子女接受充分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依托新媒体技术,借助互联网实现网络课程共建,确保教育资源共享,让贫困地区孩子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和未来就业能力。三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破除一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思想桎梏,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致富。
(作者为河北工业大学本科生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莫光辉:《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多维精准脱贫路径——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十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