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对近现代中国画发展的影响

2019-07-25韦健勇

美术界 2019年7期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影响

韦健勇

【摘要】在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中,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给中国画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气象。不但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和灵感,改变绘画观念,探索艺术精神,还推动了近现代中国画的多元发展,对近现代中国画完整艺术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影响

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是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绽放的一朵艳丽的花朵,在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因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情而受到艺术家的青睐;另一方面,一些画家以少数民族为题材创作贴近生活并取得艺术上的成就,点燃了艺术家们创作的热情,进而带动了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发展和繁荣。中国画领域,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更如一股春风,给中国画带来全新的审美气象。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不但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和灵感,改变绘画观念,探索艺术精神,还推动了中国画向现代审美方向的变革。可以说,少数民族题材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画的变革和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近现代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投身到西部的艺术家们发现了西部无比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朴实无华的民族风情和神秘的地域文化,赋予了艺术家全新的艺术感受和体验。赵望云、叶浅予、关山月等作为较早到西部的中国水墨画家,首先将笔墨注入到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表达上,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把中国画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长安画派的开创者赵望云早在1942年就到西北写生,面对大西北自然风貌和少数民族风情,他不但找到了新的表现题材,更是奠定了他“苍厚内敛,拙朴清秀”的艺术风格。他不但开创性的运用中国画笔墨语言表现了少数民族生活,还影响了后来的许多艺术家。如他的学生黄胄、方济众、徐庶之都在少数民族题材方面成就卓越,独树一帜。20世纪早期,美术界主张用西方现实主义改造中国画,试图建立新的艺术样式和方法。少数民族题材的发现,无疑给中国画艺术带来了新的希望。少数民族题材不仅让艺术家们找到了向现代转型的契机,也给中国画现实主义创作实践提供了必要的艺术资源。让中国画摆脱了传统文人画的束缚,得以表现生活,贴近现实。这一时期的创作,画家们基本把兴趣点放在少数民族的服饰、习俗、生活方面,作品活泼清新、生活气息浓郁。如赵望云《牧羊图》、关山月的《苗胞墟集图》、叶浅予的《贵州马帮图》《凉山舞步》等均传达出少数民族浪漫抒情的生活情趣。20世纪40年代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开启,为今后民族题材的发展和繁荣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新的社会制度给整个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歌颂新时代,表现新生活自然成为艺术创作的主题。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少数民族题材恰好吻合了新时期的文艺政策和时代审美需求——不仅可以表现少数民族的新生活,还能讴歌新时代。所以,少数民族题材倍受美术界推崇,得到大众的关注和重视。石鲁的《长城内外》、黄胄的《人畜两旺》、程十发的《欢乐的泼水节》、于月川的《翻身农奴的女儿》等作品均体现了新制度下各少数民族生活的转变,赞颂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时代新气象,成为这个时期中国人物画的精品力作。同时也涌现出黄胄、叶浅予、周昌谷等少数民族题材代表画家。黄胄50年代转向少数民族题材,以速写结合中国画笔墨,塑造了生动的新疆少数民族形象,创作了一幅幅反映民族生活的画作。如《赶集》《打马球》《帐篷小学》等;叶浅予1953创作的《中华民族大团结》,不仅政治意义凸显,表现技法也有所突破,展现出新的风貌。此外,周昌谷的《两只羔羊》和黄胄的《洪荒风雪》在50年代分别获得第五、六届世界青年联欢会金奖。他们取得的艺术成就,成为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典范,掀起了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热潮。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中得到进一步实践和发展,写实风格得到进一步发扬和完善。加上一些知名艺术家的典范作用,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得到公众的认可和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国画家将视野投向少数民族题材,从而构建出一个新的中国画审美体系。

20世纪70年代末,艺术家逐渐回归对艺术本体的关注,尊重现实、情感和内心的表达。在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大胆地吸收现代艺术的养分,追求个性表达和形式自由,把绘画拉回到形式语言和情感表达的艺术轨道上。画家在少数民族的身上重新发现了原始、拙朴、自然的个性美,把个人情感表达在有着文化特质的少数民族身上。一方面是对情感禁锢的释放,另一方面是对少数民族质朴的民族风情和精神品质的真诚表达。由于绘画思想观念的转变,作品大大弱化了政治宣传的功能。不少艺术家坚持立足于少数民族题材现实主义的构架,对中国画的造型、色彩、笔墨语言等作现代化的探索,追求形式语言的标新立异。1978年林墉的作品《喜雨》已经体现了他追求抒情和审美意象的艺术风格;周思聪是较早用现代绘画观念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画家,1981年创作的《边城小市》,人物开始夸张变形,色彩变得艳丽多彩,构图上讲究构成趣味;贾浩义善于用近乎抽象的大写意大墨块表现草原题材,如《套马图》;石齐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张力十足,如《人人都在幸福中》;丁绍光立足云南,用工笔重彩描绘民族形象,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如《西双版纳风情》;周荣生的工笔浑厚而质朴,有着凝重苍凉的审美意境,如《草原之梦》;等等。经过80年代的徘徊和探索,90年代的创作变得更加自由,产生了许多内容丰富、风格鲜明、形式多样的作品,如刘泉义的《二月花》、华其敏的《舞》、孙志钧的《牧马人》、叶敏中的《帕米尔》、宗其香的《美丽的西双版纳》、朱理存的《丝路梦》、尼玛泽仁的《辉煌的遗迹》、何家英的《绣女》等。在表现内容上,一些艺术家开始从民族风情的描绘转向精神性表达,关注人性,生存及生命本质。如:陈钰铭通过藏族题材,在精神层面上展现人物的坚韧和顽强,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識,如《天籁》。李伯安的《走进巴彦喀拉山》以藏民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粗犷形象去表达伟大民族精神,成为近现代中国画的鸿篇巨制。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现代性探索,用不同的艺术观念和视角看待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内涵,突破了传统笔墨的表现模式,提高了笔墨语言的表现力,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形式语言,在一定的程度上给中国画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样式和方法,加速了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向。

几十年来,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技法上都已经趋于完善和成熟,发展逐渐趋向平缓。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本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因外界文化的渗入而逐渐汉化,一些生态环境及民族文化有所遗失;网络和相机的使用很大程度的改变了人们了解和认识少数民族的方式;交通和通讯的发达让艺术家得以深入到更多更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写生。再者,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有所提高,也希望看到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等。这些时代因素直接影响了艺术家的对待民族题材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思维。在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少了一些冲动而变得更加主观和理性。创作目的已不是单纯去表现民族风情和生活,刻意地探求形式语言的标新立异,而是找寻日渐远离的乡土情结,捕捉一丝田园诗意,并通过少数民族形象,挖掘人性,回归精神家园。一些在上世纪末期涉足过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画家,他们延续了题材创作的追求和探索,成为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重要力量。有些作品已经脱离了文学叙事的功能,弱化了对民族风情的表现,专注于精神层面的表达,如袁武创作的《大昭寺的早晨》、苗再新的《朝圣之路》。有些依然钟情于少数民族风情的再现和田园牧歌的情感诉求,如杜滋龄的《欢腾的帕米尔高原》、吴团良的《雪野牧歌》。有些则着重形式表达,如刘泉义的《苗女》、田黎明的《雪域净土》。还有一些则通过少数民族题材,表达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品质和美好愿望,如:朱理存的《金色的路》、谢志高的《晴雪》、冯远的《雪山祥云》、刘金贵的《酒歌》等。一些青年艺术家,更敏锐于接受新的艺术观念,乐于借鉴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样式特点,在构图、用色、造型上更加大胆、讲究,视觉上更突显张力和个性。如70后画家孙震生的作品《回信》,作品传达出自然之人性之美,色彩对比强烈,画面构成感十足,有着强烈的现代审美情趣,该作品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近几年,国家对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越来越重视,中国美协每年都通过策划举办各种少数民族题材为主题的美术活动来推动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随着国家的重视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以“少数民族题材”为中心的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必将掀起了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新热潮。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发展到21世纪,无论是创作画家人数还是作品的产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对于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不仅铸就了近现代中国画艺术多姿多彩的风格,拓宽了中国画表现题材的广度,丰富了艺术形式,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首先,少数民族题材相对于其他创作题材,其丰厚的民族文化和风情,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这些民族元素无疑给中国画的创作注入新鲜而丰富的营养,极大地拓宽了中国画艺术表现的内容和语言。其次,少数民族题材对中国画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家和他们作品中。近现代几乎所有美术家都不同程度的描绘过少数民族题材,特别是一些艺术家长期坚持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而取得艺术上的成就,积极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黄胄,一生将艺术创作扎根于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他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突破中国画的旧风气,以速写入画,造型生动真实,线条流畅粗犷,笔墨豪放自由,为后人开启了一种中国画新样式。叶浅予早期以漫画为主,因为到贵州苗区写生而转向中国画,塑造了生动的民族舞蹈人物形象,给中国人物画创造了一个新的视觉图像。除了人物创作,少数民族题材同样影响着山水和花鸟画的创作,广西漓江画派的山水画家黄格胜的创作常与苗寨风光联系在一起,而花鸟画家王晋元、吉瑞森的花卉题材更多来自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翻开历届全国美术展览和画册,无论是获奖还是入选,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纵观近现代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作品不仅集中展现了各民族丰富多样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形态,题材廣泛,风格多样,具有民族气质和时代特色,也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画的现状和创作面貌。近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历经曲折,在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创新的道路上,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在中国画的发展和变革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近现代中国画艺术作出巨大贡献。当然,因为当代艺术的冲击和艺术市场的影响,少数民族中国画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内容单一,表现形式程式化、表面化、符号化等不少问题,给中国画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对于中国画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可否认的。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对于中国画发展的影响,不能只是简单地理解为题材和形式的拓展和延伸,而是中国民族艺术和文化精神的充实和展现。可以说,在近现代的中国画的发展史上,少数民族题材的中国画创作始终是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变革而不断进步,没有少数民族题材的中国画创作,现当代中国画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成就,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对于构建近现代完整的中国画艺术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曦林.二十世纪中国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吴长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精品选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3]邓维东,林木.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研究[J].美术,2001(10).

猜你喜欢

中国画创作影响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Jazz
书画名人汇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