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历史与文明特色

2019-07-25韦美兵

都市生活 2019年4期
关键词:特色

摘 要:不同民族的历史与文明都有其自身的源头和特色,不同种类的文明,其特色之所以各不相同,与其一脉相承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本文试图从中西历史与文明比较的视角出发,通过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分析中国历史与文明的鲜明特色、当代中国人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中国历史与文明等方面提出看法。

关键词:比较视野 历史与文明 特色

引 言

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欧洲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两者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前者重视国家制度,后者侧重于科学知识。这两种历史文明在萌芽时期就有着千差万别,将这两者放在同一视野下进行比较,更有利于我们清楚地理解中国历史与文明的独特之处。

一、比较分析中西方历史文明的差异

历史文明是一个民族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沉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既凝聚在民族的意识形态中,又表现在思想活动和社会行为中。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文明在不同方面有其各自不同的特征。崇尚“人人生而平等”的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修身治国”,“礼尚往来”的民本思想是有差异的。

究其根源,一是社会制度的不同。中国的社会制度是高度发达的君主集中制。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论使君主集中制更加合法化。“天人感应”即“天”和人之间有尊卑之分,人必须遵循天意,不然将受到惩罚。当然,也讲求与人“天”的交流,通过主观能动性改变天意,使祥瑞降临人间。古希腊罗马的民主体制与法律意识是西方文明最突出的特征。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上的特殊,古希腊发展为了城邦制国家,其特点是主权在民和立宪主义。罗马共和制也是在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上确立的。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主题,宣扬个性与意志自由,它摈弃了神学的限制,把人的现实需要作为基本原则,从而推进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加速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引发了社会契约、主权学说等各种理论,这些理论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近代西方得以确立和巩固。二是治国方法的不同。既然是君主专制那必然就是人治,古代中国,帝王的一言一行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相比严苛的法律条文统治者更注重的是儒学中所提出的“礼治”思想,即以仁、礼等来约束行为并且维持社会秩序。中国古代的许多重要思想流派都认为,政府权力应最富有智慧的人手中,这种理论与苏格垃底等人主张的“贤人政治”相似,它也是古希腊很多哲学家所追求的共同理想。然而在中国,“贤人政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能是一种理想,无法在现实中实施。与古代中国有所不同,古希腊罗马从权本源观出发,形成以法律制约权力的现象。人民一般以法律的形式表达意志和行使主权,这必然会导致政府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三是育人方式的不同。秦朝以前,士人学者拥有与“王权”平等对话的权力,不是皇帝一人独尊,他必须面对士人及其代表的文化意识。在这种相对活跃自由的环境里,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局面。汉初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使得士人阶级话语权丧失殆尽,“独尊儒术”使教育没有了往日的自由色彩。思想教育上的禁锢让人民变得服从,再加上科举制度的完善,人们忙着以考试成绩来获得功名,没有良好的社会批判能力。与中国后期相比,西方注重的是公民的道德教育,通过教育宣扬法治的重要性,使人明白法律对人的约束和对自由的保障。教育就是要提高人民的知识能力和道德水平,让公民有保障的行使自己的权利。

“吸取精华,排除糟粕”是我们对待中国历史文明一直以来的基本态度,但是须在现代知识背景下才能正确认识。在比较视野下认识中国历史与文明,不是要分辨出中西方之间的优劣好坏,而是现代人以客观的角度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进行反省。

二、中国历史文明的显著特色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不断积累、环环相扣的,它渗透在政治经济制度的每一个方面,在兴盛和衰落中交替演变,主要特色如下:

继承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中国历史文明是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中国历史文明不断地萌生、发展、兴盛、替换,它的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当某一个阶段的文明衰落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变化,变化了才能顺畅,然后再生长、发展。这使得中国文明延续几千年而没有间断,如我们现在还能阅读和理解古代典籍,名言哲理也都还活跃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我们不仅仅局限于一成不变的继承,还会有所创造,这才能让我们拥有深厚的历史感和新鲜的血液。

不断积累的精神财富。中华文明不断累积才能让历史文明传承至今。这种积累有两种:一部分是由文字记载而形成的著作典籍;另一部分是各种各样的实体古物,包括器皿、遗址等等。前者比如说史书,上千年的历史文明被记录在各种史书典籍里,大到国家兴乱,小至民俗风情。史书数量庞大,仅正史就有25部之多,还有大量的野史等。后者的实物大多由博物馆收藏保管,以较为完整的形态展示给今人,供人学习与观赏。中国的历史文明在这历史典籍中得以保存流传,这种文明传承的现象是独一无二的,它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发达的文明现象。

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中国的历史文明从形成时开始,就有其独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吸收、兼容不同文明的特点,在这种文化碰撞中更新自己。当然,纵向来看中国也有闭门造车、自以为是的时候,不过整体上是相对开放的。这种开放是讲究“度”的,不是近代西班牙、日不落帝国那样绝对的开放,因为那种开放一般伴随着对外的殖民扩张,最后导致历史巨变直至毁灭。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之前,中国文明一直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萌生和发展。从夏到清的不断更替,即便期间有一些少数民族曾建立起政权,但最后结果都是与中国主体文明融合。因此,中国历史上有过不少政治危机,但文明体系从未受到挑战,中国历史文明的开放有所坚守并且通达,这也是中国历史文明形态即使发生变化但仍恒久的原因。不管历史文明受到多大的冲击,最终都会形成同异并存的历史文明体系。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要用多个时代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探索为当代人类关注的诸多共同命题注入更加丰富的意蕴,对诸如‘民本与民主‘自由与秩序‘市场与调控‘个体与群体等关系作出属于中国的说明”[1]。只有正确认识这些特色,才能掌握和理解区别其他文明而独特存在的中国文明,才能真正加强中国文明的自信,使我们在变幻无窮的全球化浪潮中正确的认识现实情况、创造更好的未来,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道路。

三、正确地对待中国历史文明

(一)实事求是和辩证发展的观点理解中国历史文明

想要正面对待本国的历史文明,就意味着不能夸大更不能自卑,而是要用实事求是和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历史规律。首先,我们要把五千多年的历史过程看作是完整的结构,将个体的生命与民族历史紧密联系到一起,不能将各个历史阶段剥离开来。历史不是随意发展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流淌着哪个民族的血液,只有在这种个人与国家文明的整体联系中,人们才能在这悠久的历史和文明面前产生崇尚感和自豪感。从而产生一种关系本民族文明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我们只有真正对本国文明的产生了归宿感,将自己看作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份子,才能够“克服个人主义视野下的历史虚无主义”[2]。其次,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对待我们在历史上遭受的苦难和坎坷的发展过程。主动地把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苦难遭受看作是合理的挑战,是国家进步中必须要承受的代价,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由此纠正从近代至今,面对西方霸权主义的威胁和本国历史上的重创,长期存在于思想中的“自暴自弃式的历史观”[3]。作为国家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我们要像先人一样奋发向上,而不是一味埋怨。我们必须主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历史责任,而不是脱离历史文明只顾个人利益。

(二)正确面对中国历史文明的成就

中国作为古代文明中唯一至今仍有大規模的历史文明体系,它的存在必然是有其原因的。中国的“文明和历史的遗泽至今泽被后世,这种天人古今之间的秩序观,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抟成中国文明的‘中国的原理”[3]。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的文明能历久弥新、不断进步的原因是需要全体人民用智慧去探索的,它一定是包含着人类文明最深厚奥秘的道理,中国历史文明的伟大成就是人类历史文明中的一大奇迹,对于世界文明也有其独特意义。没有哪个民族的历史是直线上升的,历史发展的道路总是迂回曲折的,不足、灾难都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我们要以面对本国历史文明存在的缺点为基础,挖掘文明发展历史上的成就,理解其独一无二的意义。将取得成就的经验运用到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来,创新发展、古为今用,切实地继承本国的历史文明。

(三)立足本国国情看世界发展

在如今全球紧密联系的环境中,只看清本国国情还是不够的,必须眼观世界。正确客观的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是认识外部世界的前提基础,立足本国和关注世界发展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当代中国需要一种符合当代中国历史处境的、真正立足中国看世界的世界观”[4]。立足中国历史文化去看待世界各民族的发展,第一,是对西方更有优越性的世界认识的一种思想解放,让人们真正从世界本身看世界,而不是从部分国家出发认识世界。事实上也只有产生起立足中国看世界的观念,才能全面客观的认识世界发展。第二,我们必须要看到一个基本的事实:在众多被压迫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只有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甚至赶超资本主义强国的道路。中国当代的超前发展是无数人民群众牺牲争取而来的,而不是依靠殖民扩张或掠夺。我们必须要对中国历史文明发展充满信心,一旦丧失了文化自信,政治独立与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有可能在文化斗争中慢慢崩溃直至消失。本国的历史文明是决定政治和经济取得成果的重要一步。保持中国文明的特色,正确认识历史发展中存在的成败经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朱宗友,刘珺珺,许开轶.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3(5):17-20.

[2] 刘黎.比较视野下的文化与民族关系浅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3(3).

[3] 佚名.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及其挑战[J].行政论坛,2018, 25(06):68-73.

[4] 孙来斌,刘近.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梦”多维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13-17.

作者简介:韦美兵(1965一)男,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猜你喜欢

特色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AChinese Horror Story
世界特色餐厅
悠闲茶餐厅
特色种植助农增收
Building Character
时代特色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