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经》中的动物隐喻及翻译研究

2019-07-25成芳霞贾卫卫

北方文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诗经

成芳霞 贾卫卫

摘要: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观倾覆了人们对隐喻的传统认知,使隐喻研究转向了认知范畴。《诗经》中大量的动物隐喻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主题。在《诗经》英译中,理雅各和许渊冲对动物隐喻及动物意象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和处理策略,反映了译者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和翻译风格;译本各有特色,从分歧角度传递了动物隐喻的文化与文本功效。

关键词:《诗经》;概念隐喻;动物隐喻;英译研究

一、引言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之开端的《诗经》所收集的三百余首诗都是先秦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记录,而动物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诗集中有大量有关如飞鸟、昆虫、游鱼、野兽等动物的隐喻描写。这些描写就像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面镜子,反映周人的劳动、生活、爱情、婚姻、家庭以及政治、宗教和战争等生活场景。《诗经》的对外传播始于十七世纪的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N.Trigault,1577-1628)用拉丁语翻译的“五经”的一部分即《诗经》;十八世纪传教士对《诗经》的翻译与专研继续进行。同时期,英国汉学家威廉·琼斯爵士(Sir.William Jones,1746-1794)也选译并出版了英文版的《诗经》诗歌。迄今为止,《诗经》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相关研究也不计其数。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2011年出版的The She King和中国当代翻译家许渊冲(1921-)2009年出版的Book of Poety是翻译最成功、也被翻译界研究最多的《詩经》英译本,而二者对诗歌中动物隐喻的分歧翻译和解决方法各有特色,对动物隐喻翻译提供了可资鉴戒的法子。

二、概念隐喻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拥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启了隐喻修辞学的先河,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出的隐形比较,是一种修辞格[1]。该理论对以后几个世纪的隐喻研究具有重大影响。但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个新的时代,即“隐喻革命”,从认知的角度定义隐喻概念。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教授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1941-)和美国俄勒冈大学哲学教授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1949-)共同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2003)标志着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正式开始,即隐喻研究转向了认知范畴,推翻了人们对隐喻的传统认知。作者在书中对大量的日常语料进行隐喻分析,很多被认为不是隐喻的话语,在他们的分析中都显得受隐喻思维的支配,进一步证明了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植根于人类思维中的认知与行为方式[2]。认为“传统理论把隐喻视为一种仅存于语言层面或仅关乎字词句的修辞特色,而没有涉及人的思维与行动”[3],因此提出了从全新的视角解释隐喻的内在本质。首先,隐喻是一种思考方式,而不是话语的用法,它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思维。其次,隐喻的集中点在于构建一物与他物之间的联系,即想象。这些观点本质上挑战了传统理念——隐喻仅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出现在文学中,并不适用于日常语言;而实际上恰恰相反,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基于自身的经验。日常生活中,隐喻既体现在人们的言语中又表现在其思维与行动中。因此,隐喻就是通过某一物或某个概念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物或概念。概念隐喻的着眼点不在于话语本身,而是通过一种心理域构建另一种心理域的方式。隐喻即映射系统,将源域中已知的概念和经验传送到目标域中,这是因为目标域中的概念比源域中的概念更复杂、更抽象。人们通常面对不熟悉的概念和新词时会根据大脑中已有的记忆和经验,在已知的或熟悉的概念与陌生的概念间建立联系,其基本模式是:A是B。前者属于目标域,后者属于源域。在目标域中概念是复杂的,难理解的;在源域中,概念易于理解,较具体。

《诗经》中的动物隐喻虽然仅是隐喻概念研究的一部分,但由于诗文中动物丰富的形象特征以及与人类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动物隐喻在《诗经》中的隐喻研究与翻译中显得非常重要。

三、《诗经》中的动物隐喻

在农业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依赖于大自然,而作为自然界有机组成部分的动物,如鸟、虫、兽和鱼与人类联系十分密切,人们对其自然习性十分了解。子曰,读《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动物意象构成了《诗经》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中的动物形象和隐喻常基于个人经验,被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者描述抽象的事物,使诗歌主题更易于理解。

《诗经》中大量的动物隐喻按照其表达目的与隐喻的差异,可以分为各种类别。理雅各和许渊冲英译本中对各类型动物隐喻的翻译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表现了各自的翻译风格和优劣。

(一)不同类型的动物隐喻及翻译

1.原始崇拜类

自古以来,对祖先的崇拜是原始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相信逝去的先人对现世的人们仍有着影响,能够给活着的人带来福祉或厄运。这一类诗篇的主要作用就是巩固加强血亲价值观。

例1.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小雅·小宛》)

原文含义:小小那个斑鸠鸟,高高飞上天空。我的心情如此悲伤,情不自禁地思念祖先。(见表1)

这是一首先人离世后奉劝兄弟同胞要牢记优良品德的诗歌。作者可能是西周时期的一位贵族,祖先在世时,家庭生活似乎还很富裕,可是先人离世后,兄弟们违背了祖先的教诲,致使家道衰败,因此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忧伤交织的诗,希望能够提醒他的兄弟姐妹以及自身,不要忘记优良的传统美德,以便他们能在艰难的时代中生存。诗文中的“鸠”寄托了作者对其先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鸠”体形如鸽,虽然娇小,但能高飞。因此,它具有隐喻意义,象征了作者如今虽地位卑微,但仍有着传承其祖先遗留下来的美德与功绩的雄心壮志。从以上两个英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出理雅各和许渊冲都采用了直译,保留了原作中的动物形象。不过,许译巧妙运用了偶句韵律,再现了英诗aabb韵的特点,不仅保持了音韵和谐,且生动传递了原诗的内容,比理译更胜一筹。

繁衍、生产代表着生存与发展。西周时期生产力落后,战事频繁,人的寿命短暂,而发展农业必须依靠劳动力,因此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就成了人们心中神圣的事了。

2.思想情感类

《诗经》中的动物隐喻有很大一部分抒发传递了人们的强烈思想情感,爱国主义和思乡之情、浪漫爱情、相思、婚姻危机等。试看下例:

例2.燕燕于飞,参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邶风·燕燕》)

原文意义:燕子飞来飞去,上下挥动翅膀。姑娘出嫁的时候,送她送到原野上。(见表2)

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送别之作,普遍认为此诗为齐国公主庄姜目送戴妫回陈国所作。庄姜是《左传》中记录的卫庄公的夫人,因卫庄公极爱妖媚的女子而遭受冷落。戴妫是卫庄公所娶的陈国女子,为其生了两个儿子,卫桓公为其中之一,后来他被州吁(同父异母的兄弟)所谋杀,因此作为桓公的母亲,戴妫也有生命危险,庄姜和她感情极好,就主动把她送回陈国并写下了这篇名作。庄姜看到两只燕子一起快乐的飞翔,不禁暗自伤神,将自己即将与好姐妹分离的悲伤与飞燕相联系,哀伤之情难以控制。“飞燕”意为哀痛、思家与不舍。比较两个英译本,可见许译中“A  pair of”更能渲染出哀伤之情:飞燕都成双结对,为何我却独自一人呢?而理译则侧重于原文的字面意思,力求译本最大限度展现原文句意,却没有传递出该诗寄情于燕的寓意以及展现《诗经》中以彼物比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比兴特色,即概念隐喻的运用。

爱情是世上最美妙的旋律,它能直击我们的内心,留下难以忘怀的回忆。许多经典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诗经》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3.品格赞美类

基于儒家思想,中国人经常根据品德来评判一个人,但并不直接表达对优良品行的赞美,而是以间接的方式,通常依靠外物,表达思想。在《诗经》中很多赞美优良品性的诗篇都与动物紧密联系。

例3.麟之趾,振振公子。(《周南·麟之趾》)

原文大意:麒麟的脚趾不踢人,如仁厚的公子。(见表3)

麒麟是中国神话中的动物,传说其为鹿身、狮头、牛尾、马蹄,且长着独角。在中国文化中,麒麟象征善良和仁慈,该诗作者用“麒麟”赞美周文王的王室后代。理译采用了音译来处理“麒麟”一词,可能会使对中国文化较陌生的读者感到困惑,而许则填补了这方面可能的文化空缺,将“麟”译为“unicorn”,且在译文后加上注解“独角兽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在额头中央长着一只角”。原文言麒麟蹄子,但暗示的意思为麒麟虽有强壮的蹄子,但却不踩踏任何生物,许译将此意通过意译的方式传达了出来,恰当地传递了赞美“公子”仁厚美德之意。

(二)《诗经》动物隐喻翻译中动物意象的处理

以上两译本的对比分析表明《诗经》中动物隐喻翻译的要点以及两种译本的主要差异基本上集中在对动物意象的处理方式上。意象呈现情感,要想准确适当地解决动物隐喻的翻译问题,必须对动物意象进行灵活、准确地处理。

1.保留动物意象

例4.渔网之设,鸿则离之。(《邶风·新台》)

原文大意:架起渔网想打鱼,谁知打得一个癞蛤蟆!

理译:It was a fish net that was set,/And a goose has fallen into it.

许译:A net for fish is set;/A toad is caught instead.

这首诗歌嘲讽了卫宣公违反纲常伦理,建造新台娶儿媳的丑闻。原文中“鸿”指“蛤蟆”,在中文中是一种丑陋的动物,被人们所讨厌,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的隱喻,如“as ugly as a toad”,许将“鸿”译为“toad”,使读者很容易明白诗的隐含意义。理译将其处理为“goose”(鹅),不知是他将诗中的“鸿”错误地理解成“鹅”,还是故意为之,因为“goose”在英语中含有“笨蛋”、“呆子”的意思。但许译更佳,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意象,而且传达了诗文的讽刺特色。

例5.天降罪罟,蟊贼内讧。(《大雅·召旻》)

原文大意:天降罪网真严重,蟊贼相争起内讧。

理译:Heaven sends down its net of crime;/Devouring insects,who weary and confuse mens minds.

许译:Heaven sends down its net of crime;/Officials fall in civil strife.

诗中的“蟊贼”指的是争权乱政的官员,“蟊”在中文中指的是一种专吃农作物根的害虫,而“贼”则是一种吃其茎的害虫,理雅各在此保留了动物“虫”的意象,并用“devouring”强调了害虫的危害性;许译则直接将诗文中的映射对象officials呈现给读者,在保留原文文化色彩、传递诗文主题方面,理译本较合适。

2.替换动物意象

例6.为鬼为蜮,则不可得。(《小雅·何人斯》)

原文大意:究竟是鬼还是蜮,你的心术难揣度。

理译:If you were an imp or a water-bow,you could not be got at.

许译:I curse you as a ghost,/For you have left no trace.

“蜮”是一种虚构的水怪,排放毒气使人生病。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许多汉语意象在英文中并不能找到对等物,因此许用“ghost”对“蜮”进行替换,简单明了地表达出诗句所传达的意思。理译本则试图还原诗中的“蜮”,将其处理为“an imp or a water-bow”,但仍未能准确描述出原文中的意象,此外该物为虚构之物,对于东西方人来说,都为一种文化空白,因此倒不如将它简单译为“ghost”,虽未能保留诗文中的文化色彩,却不失为一种忠实于原文的较佳译本。

例7.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小雅·鸳鸯》)

原文大意:鸳鸯双双在鱼梁,左翼相靠睡得香。

理译:The yellow ducks are on the dam,/With their left wings gathered up.

许译:The lovebirds on the dam/Hide their breakneath left wings.

“鸳鸯”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负载词,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把鸳鸯作为爱的象征,成双成对,从不离开。诗的主题传递了一个信息:鸳鸯乃是爱情的化身。理雅各将其译为“the yellow ducks”,并不能使目标语受众联想到中文所寄托的美好涵义,而许译通替换了“鸳鸯”意象,将其译为“lovebirds”,既保留了该动物意象的隐含意义,又更好地传达了诗人的感情。

3.再创动物意象

例8.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卫风·硕人》)

原文大意:两只手像春荑一样娇嫩,皮肤像凝脂一样润白,颈部如蝤蛴一样美丽,牙齿似瓠耔一样整齐。

理译:Her fingers were like the blades of the young white-grass;/Her skin was like congealed ointment;/Her neck was like the tree-grub;/Her teeth were like melon seeds.

许译:Like lard congealed her skin is tender,/Her fingers like soft blades of reed;/Like larva white her neck is slender,/Her teeth like rows of melon-seed.

該诗描写并极力赞美一位女子的美貌。两译本对“蝤蛴”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在汉语中,“蝤蛴”指天牛的幼虫,颜色嫩白体型纤长。理雅各直接译为一种树的幼虫,试图保留动物意象,与诗文契合,而许译在此基础上,添加了“white”和“slender”两个形容词,突出了幼虫“白”而“细长”的意象,为目标语接受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使一个拥有修长、白皙脖子的女子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想象中。

四、结语

基于认知理论,隐喻本质上是用一物去体验理解它物。动物隐喻的功能就是通过动物去理解他物,如果人类群体对动物有着相同的感知和认识,可能就会创造出相同的动物隐喻;反之,亦然。《诗经》中大量的动物隐喻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理雅各与许渊冲在《诗经》翻译中对动物隐喻的翻译和动物意象处理的不同主要归因于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翻译观差异以及隐喻心理差异等。理雅各主要采用异化策略,字对字翻译,不注重韵律、节奏和简洁性。这与理雅各的个人文化生活背景、翻译目的以及目标受众文化背景有关;作为熟悉汉英两种语言文化译者的许渊冲则主要运用归化策略和意译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简洁明了、不失中华文化内涵与意境的译本,最大限度地传播中国文化与经典。通过保留、替换或再创灵活处理动物意象,有助于更好地认知并传递《诗经》中动物隐喻暗含的文化寓意和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1]张光明.认知隐喻翻译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2]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4]刘晓梅,李林波.庞德英译《诗经》植物意象研究[J].外语教学,2016,37(6):101.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诗经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