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三国演义》中伏笔手法的运用特点

2019-07-25赵育辉

北方文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伏笔三国演义特点

赵育辉

摘要:《三国演义》中对于伏笔手法的运用可谓一大特色。从各种形式的民俗、双关到集成和失效伏笔,罗贯中展示了高超的驾驭小说情节的能力,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升华了主题空间。

关键词:伏笔;运用;特点

《三国演义》中,伏笔手法的运用堪称小说一大特色,这些伏笔形式各异,多姿多彩,共同构成了小说前后呼应的艺术效果。有的是奇人异事的预言,有的是对他人的评价,有的甚至是一个梦。其伏笔运用可谓炉火纯青。这些伏笔手法的运用,可谓是为小说增光添彩,尤其是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意义升华方面,更是凸显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

一、杨修鸡肋 双面伏笔

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描写了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的篇章。黄忠在法正的奇谋之下力斩曹操爱将夏侯渊,取得汉中之战最大胜利,曹操不得不面临前后窘迫的局面。在一次偶然的军士夜间例行询问口令时,曹操不经意间冒出了一个词语“鸡肋”。结果,不识时务的杨修非要在此时耍小聪明,点出这一口令的玄机即魏王撤军之义,劝导众人赶紧收拾行囊回归家乡,被曹操以扰乱军心之罪处死。

鸡肋一词本身平淡无奇,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而已。然而,就是这个鸡肋造成了杨修的死于非命,从此该词大行其道,逐渐成为了一个固定词汇。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它的引申意义就大了去了。如同猪肘子,桃子等,都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暗示意义,要么走或逃之夭夭。

但我们的杨修是不是仅仅因为猜透了曹操的心事,触怒主上,导致被杀呢?《三国演义》对于杨修之死可谓做了非常精彩的描绘,彰显了作者伏笔手法运用的精妙。鸡肋一词在此被赋予了双关含义,它不但暗含了这次的军中口令,而且也凸显了杨修的个人命运即明写鸡肋,暗写杨修。回顾杨修之死,从当年耍小聪明的“一人一口酥”,再到涉及曹丕与曹植的储位之争,这些情形的叠加一步步将主人公的命运推到了尽头,在生性多疑的曹孟德心里,杨修真如同鸡肋一般令人很是不爽,这一次的突发事件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罢了,称得上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暗双线的伏笔运用在这里显得尤为精彩。这种混不自知的明暗两伏笔手法的交叉运用,凸显作者的艺术功底。杨修的聪明自大,曹操的奸诈多疑,巧妙地通过鸡肋这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意蕴联结在了一起,也从侧面烘托了作者拥刘反曹的主題思想,情节前后呼应,张弛有度。

二、关羽忌言 民俗伏笔

为增加作品的人气,作者将民间喜闻乐见的民俗化入小说之中,非常接地气,深入人心,传播力极强。比如说忌言。在民间,人们常常戒胡话。对小孩子的话,我们总是报以宽容和谅解的心态即童言无忌。然而在民间,很多看似不经意的言语,往往说者无意,却到最后竟然一一应验,这就是忌言。对应我们的文学而言,这种言语叫做暗示手法或者伏笔。

如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章节,庞统身死落凤坡,刘备进川遭受重大挫折,被迫远征身在荆州的诸葛亮等人前来助阵。诸葛亮以关平前来报信,意味着留下关羽镇守荆州。在离别荆州之际,诸葛亮将城防大印交予关羽时,显得十分凝重,当询问如何守住荆州时,关羽竟然说出大丈夫效死命的言辞,诸葛亮顿时面色沉重,言语哽咽。死这一词汇,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非常复杂意义的词语,成为民间所摒弃的不详之词,但同时它又成为许多忠义、坚贞的座右铭。这里,关羽的一个小小的“死”字,其实也就埋下了关羽不幸的结局,真成了临终遗言。后面的结局即败走麦城,客死他乡,竟然一一应验。

又如誓言。这在民间,往往是显示个人坚贞不屈、慷慨有为的品质级词汇。古人常常强调,言语就是一个人所有品质的外在表现,尤其对誓言来说,更是必须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如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孙权的父亲孙坚作为讨伐大军的先锋在击败董卓,进占长安时,意外地获得了当时的传国玉玺,他未加上报,私自截留下来。当袁术向其询问可否找到玉玺时,他坚定地予以矢口否认,并且还以发下死命的誓言以表忠心。然而,情节就是这么的偶然,在其后的章节中伏笔出现了。当孙坚回归江东之时,在蚬山附近遭遇刘表部将黄祖的突然袭击,以致于自己死于非命,发下的誓言竟然成为了现实。

再如遗言。刘备在夷陵惨败后退回白帝城,临终告诫诸葛亮:“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诸葛亮却未能牢记此诫言,对于马谡优秀的军事素养喜爱有加而不置可否。如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马谡不听丞相的计划安排,擅自做主,山上列阵,背水一战,结果导致水源被切断,大军一战即溃。

三、庞统之死 集成伏笔

最为复杂和精彩的伏笔莫过于庞统之死,作者彰显了自己高超的伏笔运用技巧,凤雏之死似乎不得已而为之。首先,罗贯中先以童谣开启大幕。以地方上的儿童之间口口相传的童言来入题,预先埋下了人物命运的先兆。可见,古人常常童谣神乎其神。《三国演义》全书共引用八首童谣,这些童谣都是神乎其神,与小说的情节有莫大的关联。庞统身死落凤坡就是八首中异常精彩的部分。

其次,来到庞统之死的章节,则进入伏笔的集成即高潮阶段,作品巧妙地层层设伏:先是庞统自己,在晚上睡觉时,忽然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的手臂似乎被什么人给打到,异常疼痛,不得其解;然后在行军过程中,庞统所乘马匹突然暴毙,刘备见此于是将自己的坐骑让与了庞统,使得庞统百般感谢,并且说出诸如虽万死亦不能报主公厚恩之类的决绝之词也。这“万死”之辞又不幸地成为了伏笔。最后,又以刘备在送别军师之后,心中总觉得一种说不上来的感受,为庞统的死加了浓重的一笔。然而,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这些伏笔尚且不足,天象之说也得带上。孔明与彭羕都观察天象,似乎近期将有不幸的事情降临到主将身上。诸葛亮还不远万里从荆州捎信给刘备,说什么西方有大的星斗即将坠落,暗示不可不谨慎行事等等。

四、的卢妨主 失效伏笔

然而,罗贯中却偏偏在某些情节的伏笔运用上使得其失效,不得自圆其说,给人新奇之感,令人拍案叫绝。如小说徐庶走马推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名士司马徽言:“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安天下”。这样的预言即伏笔的结局并没有得以应验。诸葛亮出山之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穷其一生也没有安天下,只落得五丈原秋风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空悲叹。作者罗贯中对于诸葛亮的偏爱从司马徽的“卧龙遇主,不得其时,可惜可惜”中又找到了答案,体现了作品一贯的主题思想,伏笔再次回环照应,文章错落有致,情趣盎然。

的卢马,本身在古代中国属于普通不能再普通的马匹种类,根本不入名流之列,可是却因为三国而名扬天下。在刘备栖身刘表使得蔡瑁等人意欲杀之之际,《三国演义》给出了一段精彩的有关对于马匹的描述。刘备借如厕之时机,识破对方阴谋,骑马逃走,在溪流前挡住去路。刘备大呼的卢妨主,我命休矣。然而,令人称奇的是,这匹略带毛病、曾经害死不少人的卢马却一跃而过,不但不妨主,反而救主,令人大为不解。不是说的卢妨主嘛,怎么到了刘备这里,来了一个大转折呢。前面那么多的有关的卢妨主的伏笔手法什么,在这里都似乎失效了。

其实不然,的卢马没有神奇之处,它也不可能区分主人,它终究只是普通的马匹。主要是作者罗贯中本人出于作品主题思想的需要,渲染的效果而已。

总之,读懂三国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深藏在心里的一个梦,神奇而拍案叫绝的伏笔手法毫无疑问是通向三国梦的天梯。

参考文献:

[1]赵翼.廿二史札记[M].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1:140.

[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871.

[3]杨定勋.试论曹操的用人观[J].保山师专学报,2004(6).

[4]杨景生.吕蒙与王平[J].领导科学,2005(13).

猜你喜欢

伏笔三国演义特点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微澜尽处是狂涛——《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手法漫谈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谈《斑羚飞渡》中的伏笔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