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现状调查及启示

2019-07-25赵应吉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对象大学英语教学

赵应吉

(重庆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133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在迅速提升,特别是在“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我们不仅要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优秀的异国文化,还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可见,母语文化的学习与世界文化的学习同等重要。

然而,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文化生态一直不平衡:大学英语教育过于偏重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输入,忽视了“应当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之中”[1],忽视了“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正迁移作用”[2-3],同时也割裂了“传承”和“学习”的生态关系,致使不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1][5]。至2019年2月,中国知网(CNKI)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国内学界主要围绕调查研究、现状反思、解决策略、研究新视角等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公开发表了中国文化英语研究类期刊文献884篇。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让我们了解到目前高等学校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教学现状。但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开展现状与成因分析,提出对策措施或应对策略,且这些措施与策略主要是理论思考与探索,虽有涉及实证和实践教学的研究[4-7],但总体比例不高,这与国内学者王振英、蔡宛灵[8]的研究发现是基本吻合的。“虽然中国外语界早已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也已在外语教学中加大了文化教学的比重,但仅仅是加强了对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内容的学习,中国文化教学基本上仍然处于被忽视状态。”[7]为此,笔者所在课题组开展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现状调查,旨在探索适应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教学策略,以期有助于培养更多能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大学生,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服务。

一、研究设计与结果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重庆市7所高校21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其中本科生180人(大二年级学生100人、大三学生80人),研究生30人;男生97人,女生113人;平均年龄19.62岁。

(二)研究工具及设计

本研究使用课题组设计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测试》试卷(以下简称《测试卷》)和调查问卷。《测试卷》根据张为民、朱红梅[4]的《涉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测试》改编,由“中国烙印”“中国概况与自然景观”“中华美食”“民俗与节日”“中国历史古迹”“经典国粹”“国学与四大名著”“中国现代社会”8个部分组成,共计50题,旨在测试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词汇的英语表达情况。每题2分,只评价译文的规范性、准确性与完整性,英语表达大小写错误不扣分。

(三)数据采集

课题组于2018年9月5日至10月18日进行测试,由课题组成员前往受试高校发放试卷,或者通过快递的方式将试卷邮寄到相关高校委托英语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完成。参加受试的高校7所,受试学生210份,回收有效测试试卷210份,回收率100%。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课题组对参与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测试的重庆市7所高校的210名受试对象的数据进行了整理,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测试题目的得分情况见表1。

表1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测试》题目得分统计(节选)

该测试的题目类别和总体得分情况见表2。

表2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测试》题目类别和总体得分统计

二、研究发现

(一)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在50道测试题目中,受试对象的英语表达得分均值为2分(准确率为100%)的测试题目仅有第7题“长江”(The Changjiang River / The Yangtze River)、第9题“青海湖”(Qinghai Lake)、第14题“饺子”(dumplings/Jiaozi)、第15题“豆腐”(tofu / bean curd)、第16题“汤圆”(Tangyuan / Rice Glue Balls)、第26题“万里长城”(The Great Wall),共计6个测试题目,且多采用音译法,用拼音表示;得分均值在1及以上(准确率在50%及以上)的英语表达只有16个测试题目,占32%;得分均值在0.6及以下(准确率在30%及以下)的英语表达有20个测试题目,占40%;得分均值在0.2及以下(准确率在10%及以下)的英语表达有7个测试题目,分别是“书法(calligraphy)、《论语》(TheAnalects/TheAnalectsofConfucius)、《三字经》(TheThreeCharacterClassic)、《诗经》(TheBookofSongs/TheClassicofPoetry)、《五经》(FiveClassics)、《楚辞》(TheSongsofChu)、不忘初心(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50道测试题目的平均得分仅为0.9,也就是说准确率不足50%。在8个测试题目类别中,得分均值最低的部分是“国学与四大名著”,仅为0.47,平均正确率仅有23.33%;《论语》《三字经》《诗经》《五经》《楚辞》的英语表达得分均值≤0.1,即仅有不到6%的学生答对。94%的学生不会用英语表达这些传统文化名著,因为从中学到大学,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中鲜有关于《论语》《三字经》《诗经》《五经》《楚辞》等国学以及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的英文介绍或内容植入;得分最高的部分是“中国概况与自然景观”,均值为1.7,正确率为84.76%,因为测试题目“长江”“黄山”“青海湖”“黄果树瀑布”中的“江”“山”“湖”“瀑布”的英文表达“river”“mountain”“lake”“waterfalls”均在中学或大学教材中学过,故学生表达无多大困难。受试对象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词汇较差的部分是“中国烙印”(M=0.93)、“民俗与节日”(M=0.7)、“中国历史遗迹”(M=0.87)、“经典国粹”(M=0.96)、“国学与四大名著”(M=0.47)、“中国现代社会”(M=0.65)六个部分,其得分均值均小于1,平均正确率都不到50%。

同时,参与测试的学生中,近70%的学生不知“孔子”(M=0.65)的英文表达为“Confucius”,近80%的学生不知“北京烤鸭”(M=0.43)的英文表达为“Beijing Roast Duck”,近90%的学生不知“兵马俑”(M=0.22)的英文表达为“terracotta army/warriors”,90%的学生不知“书法”(M=0.18)的英文表达为“calligraphy”。大多数学生不能用地道的英语表达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热点或时事词汇,如“一带一路”倡议(M=0.22),“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不忘初心”(M=0.18),“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组成员在统计分析时发现,竟然有近60%的学生不能用英语准确表达自己国家的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M=0.85),“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项目组一共统计了68种高频错误表达式。可见,我国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确实亟待提高。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缺乏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

《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6.85%的受试对象认为“很有必要”(51.73%)和“有必要”(45.12%)在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作为授课内容;97.09%的受试对象认为目前“很有必要”(44.54%)和“有必要”(52.55%)学习中国文化及英语表达;96.43%的受试对象“非常希望”(32.72%)和“希望”(63.71%)教师讲授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这与国内学者揣琼、王向东[6]和王振英、蔡宛灵[8]的研究发现相吻合:“我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他们认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也有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强烈愿望。”

然而,2007年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并没有对中国文化教学列出具体而详细的要求,仅在“更高要求”下粗略地提出“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9]。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最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各高校可根据需要开设不同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基础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以丰富学生中外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中外文化差异意识为目的。可在通用英语课程内容中导入一定的中外文化知识。”[10]《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60.46%的受试对象表示自己就读的学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涉及中国文化知识的内容“有一些”,27.22%的受试对象表示“很少”,3.76%的受试对象表示“没有”。关于“教师______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补充中国文化知识的内容”,仅6.11%的受试对象回答“总是”,22.16%的受试对象回答“经常”,46.2%的受试对象回答“有时”,22.69%的受试对象回答“偶尔”,2.83%的受试对象回答“从不”。关于“教师______在英语课外布置的作业或任务中涉及中国文化知识的内容”,仅4.63%的受试对象回答“总是”,15.13%的受试对象回答“经常”,44.72%的受试对象回答“有时”,28.8%的受试对象回答“偶尔”,6.72%的受试对象回答“从不”。虽然94.39%的受试对象认为学校“很有必要”(41.34%)和“有必要”(53.05%)开设中国文化英语类课程,但是近80%的受试对象表示其所在学校并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可见,自2000年南京大学从丛教授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以来,英语学界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英语教师开展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也提出了诸多理论思考和实践性对策措施,但是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严重失衡,“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启示

(一)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学习应融入大学英语教学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认为,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一是通过调整各级各类英语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二是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涉及中国哲学、文学、文化、历史、宗教、风俗等方面的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三是在教材内容选取与编写时,应注意兼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反映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等中国当代文化的素材;四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西方文化时,应有意识地将中国文化渗入英语教学之中,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学习,帮助学生建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式与结构。

(二)应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和学生需要的中国文化英语学习方式

《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英语的目的呈现多元化趋势,有“修学分的需要”(14.86%),有“从事本专业学习、研究的需要”(11.5%),有“从事对外交流的需要”(18.28%),有“将来职业发展的需要”(11.66%),也有出于“个人兴趣”(42.85%),以及“其他”(0.85%)的原因。他们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主要渠道是“教师推荐的英文材料”(23.67%)、“英语教材”(22.85%)、“英文报刊”(13.56%)、“电视节目”(26.02%)、“英文网站”(11.77%),以及“其他”(2.22%)途径。学生们认为学习中国文化及英语表达最有效的方法是“教材覆盖,教师讲解”(37.79%)、“教师课堂补充”(21.53%)、“教师推荐相关的中国文化英文读物”(25.13%)、“举行专题讲座、研讨会等”(8.15%)、“自己自主学习”(7.41%)。学生们最希望的中国文化英语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16.69%)、“课外自主学习”(15.6%)、“课堂教学+课外自主学习”(67.71%)。多数学生倾向于每天(10.47%)、每周(59.3%)、每月(22.3%)学习中国文化英语。

然而,过去一直在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教育阶段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通识必修大学英语课程,如今也面临边缘化,众多高校已经开始压缩大学英语课程学分和教学学时[11]。面对大学英语课程学分压缩、教学学时严重不足的现状,在大学英语必修课程体系中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短时期内很难实现,无法有效完成《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10],更难以“将中国文化元素和知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10],这些均是导致大学英语教学文化生态失衡、屡屡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同时,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教育国际化、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扩张与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被赋予全新的内涵和意义,在促进中国文化觉醒、复兴、整合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深入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也越发凸显。推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以及改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均要求高校继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对当前大学英语课程学分、学时压缩等教学现状,必须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等信息化时代的高科技手段,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利用微课、慕课、在线语料库等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更新、优化和拓展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在语言习得和文化学习方面的作用[12]。

四、结语

自从丛教授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之后,尽管国内英语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开展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也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思考和实践性对策措施,但是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严重失衡,“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亟待提高。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教育国际化、社会信息化带来的挑战,本研究认为应通过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教学目标的调整,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吸收,课堂教学内容植入,教学资源建设,学习方式调整等方式将涉及中国哲学、文学、文化、历史、宗教、风俗等内容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育教学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育教学之中,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能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并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大学生,为推进“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服务。

猜你喜欢

对象大学英语教学
神秘来电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